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收入的不斷提高,江蘇省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生活方式在不斷發生改變。生活水平較高的城鎮居民對食品質量的要求高于農村居民,更加注重食品的營養和搭配,因此他們對糧食等主食的消費需求減少,對肉蛋奶等營養較豐富、口感較好的副食消費需求增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逐漸取代主食的消費。生活水平相對較差的農村居民主食的消費占食品總消費的比重依然較大。由于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農村居民,城市的餐飲服務行業相比于農村地區更發達,城鎮居民外出就餐的次數和消費量也遠高于農村居民。所以,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和生活方式的這些差異導致他們對不同食品需求的差異,最終表現為他們食品消費的差異。
關鍵詞:食品消費,農村消費,消費制度
由于供求關系的變化、經濟發展和貨幣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江蘇省食品的價格不斷變化,城鄉食品的價格也存在差異。進入20世紀以來,江蘇省城鄉食品價格總體上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其中蔬菜價格的增長幅度最大,除2004年出現下降以外其他年份均大幅提高,與此相對應的,江蘇省農村居民蔬菜的消費量下降。肉禽及其制品價格提高的幅度也相對較大,但是由于人均收入的提高,江蘇省城鄉居民對此類營養豐富食品偏好的增強,所以此類食品的消費量仍然穩中有升。
食品消費在江蘇省農村居民的消費中占有很大比重,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存在消費水平低,消費品種缺乏多樣性,食品營養不夠豐富等問題。只有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才能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從而改善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結構。江蘇省政府應該鼓勵農民自主創業,扶持農產品的生產,給予農民種植、養殖等知識信息的培訓指導,加大對農民創業的信貸支持,從而使農民實際收入穩定增加,進而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餐飲服務業的不斷發展,江蘇省城鎮居民在外飲食的消費量明顯上漲。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805元,占食品消費的22.6%。農村居民人均在外飲食的消費也明顯增加,已經由2000年時的87.7元上升至2009年時的462.4元,占食品支出的20.3%。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江蘇省城市化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村地區餐飲娛樂等設施日趨豐富,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將原來在家里自辦的聚餐、酒席等交由飯店辦理。
江蘇省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存在差異,城鎮居民糧食等主食的消費減少,目前已不足農村居民消費的一半,牛羊肉、水產品、蛋奶等消費增加尤其是對乳制品的需求迅速增加,食品消費呈現多元化,飲食搭配營養更加豐富、全面。而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結構雖然也日趨合理,糧食需求減少,肉蛋奶需求增加,但是在營養、搭配等方面不及城鎮居民。另外,城鎮居民外出就餐比例明顯高于農村居民。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主要有:
恩格爾系數是用來反映居民收入與食品支出之間關系的指標。江蘇省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1990年為55%,到2009年已經下降至36.3%,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也由1990年時的52.3%下降至2009年的39.2%,歷年來首次降至40%以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降幅較大,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降幅小于城鎮居民,并且2003—2007年一直維持在41%附近,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差距由原來的-3.2%擴大至4.9%。居民的人均收入的高低及其增長速度影響居民家庭食品的消費結構及其演變速度。江蘇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高于農村且增長速度快于農村,所以城鄉居民食品消費狀況存在差異:城鎮居民食品消費多元化,營養更豐富,農村居民食品消費仍以主食為主,營養攝入相對不足不全面,城鎮居民外出就餐消費高于農村居民。
城鄉居民對農副產品需求的增加,為銷售商帶來了商機,但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串通定價,合謀漲價,導致某些農產品的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的現象,嚴重影響城鄉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改善。因此,有關部門應該開展農副食品價格專項檢查工作,打擊各種價格違法違規行為,要強化食品價格監測預警,從而確保農副產品市場的穩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江蘇省城鄉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江蘇省應該及時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本省農業產業結構的現狀和資源優勢,加大對畜牧業、漁業、乳制品加工業的投入與技術創新,使食品生產多樣化,在適應本省食品需求的同時,開拓國內市場。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其對于食品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由于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從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到出現“蘇丹紅”油炸食品再到地溝油,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普遍。江蘇省有關部門應從食品生產源頭抓起,對食品生產、加工、制造、包裝、流通等環節實行全面監管,對餐飲服務行業進行專項整治,切實保障居民外出飲食的安全。與此同時,政府還應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引導城鄉居民健康、安全、合理地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