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資源枯竭地區普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維護穩定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社會職能。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沒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發展經濟將成為一句空話。如楊家杖子地區由于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只關心生產,忽視基礎設施配套以及社會生活保障,特別是礦務局破產后,由于歷史遺留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使得各種社會問題更加突出。
[關鍵詞]資源枯竭,發展,城市轉型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0-0009-03
資源型城市是城市職能分類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廣義上是指依靠開發自然資源為主要職能建立起來的城市,狹義上是指依托礦產資源開發成立的城市。如葫蘆島楊家杖子地區,自1899年開始開山采鉬,1948年成立礦務局,曾是國家“一五”時期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是我國最大的鉬礦企業,該地區是一個典型的依托鉬資源而建立起來的一個礦區。百年間為國家累計生產鉬精礦數十萬噸,為共和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歷經百年滄桑,該地區因礦而興,最終也因礦而衰,1999年因礦產資源枯竭,產業結構單一,發展缺乏后勁,加之社會負擔沉重,礦務局依法破產,該地區人民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可見,資源型城市確因資源發現而立、隨資源開采而盛,在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給自身留下了“累累傷痕”。資源枯竭、經濟衰退、環境惡化、低收入和高失業率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已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制約因素,威脅著其生存和發展。解決好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問題,已經成為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1 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面臨的困境
目前,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生存和發展方面面臨著許多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社會負擔沉重,經濟發展乏力
資源的枯竭導致因資源而生的主導支柱產業趨于衰退,就業機會減少,產生許多下崗失業人員。同時,資源產量、企業效益的下降,也影響財政收支和對公共物品的投入;勞動者收入減少導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進而影響社會總需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多數資源型城市已出現大量的離退休人員,財政負擔加重,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楊家杖子地區2006年人均GDP為7581元,占遼寧省人均GDP平均水平的34%。礦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9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6587元。全區有下崗失業人員14000多人,占全區勞動力總人口的51%。整個地區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會矛盾突出,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就全國而言,目前我國因礦山資源枯竭而產生的困難礦工總數約300萬~400萬人,并影響到1000萬家屬,甚至有的出現“啃老”現象。部分離退休工人在扣除一些必要費用后,退休金已所剩無幾,生活較為艱難。此外,由于資源產業規模的縮減,波及相關的產業和部門,就業機會進一步減少。而下崗失業人員技能單一,以及就業的“選擇性剛性”,使再就業的難度增大。
1.2 資源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資源型城市對資源的掠奪式、粗放型開采,造成地下資源銳減,導致地質受損。對地下水的過度抽取使地面下沉,形成“漏斗”。開采所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給環境帶來巨大破壞,嚴重影響生態平衡,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例如,楊家杖子地區由于100多年的礦山開采,對山體破壞嚴重,造成大面積的采礦沉陷區,同時形成了大量的尾礦堆場和尾礦庫,在山體上產生了1億多噸的礦山固體廢料,已經威脅礦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另外選礦冶煉企業對空氣、土地和水源的污染也十分嚴重。目前,礦區的重要水源蓮花湖由于受鉛的污染,雖然經過大幅度的治理,仍未達到飲用標準,給居民用水帶來嚴重影響。
1.3 產業結構失衡,經濟增長受限
就我國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來說,資源產業是其主導產業,其他產業依靠資源產業而發展,相比而言較為弱小,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產品科技含量低。我國很多礦業城市隨著礦產的發掘而興建,地處偏遠的山區甚至戈壁,交通狀況和自然條件很差。如楊家杖子地區位于溝谷地帶,地處兩山之間和半山坡上,境內多山,丘陵起伏,僅有一條道路可以通往市區。礦區第一產業幾乎空白,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比重高達80%以上,第三產業隨著第二產業的起伏而升降。第二產業中,采掘、選礦業比重高,占據第二產業的70%,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城市功能的單一造成了整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下降,發展潛力減弱。
1.4 市場發展乏力,市場化因素不足
資源型城市單一的產業結構,使其與外界的經濟交往形式也比較單一。同時,很多資源型城市地處偏僻地區,交通的不便也限制了與其他地區的合作。由于歷史和體制方面的原因,政府和企業間的關系沒有理順,部分城市甚至就是一個企業,尤其在一些資源型中小城市,城市幾乎由企業翻版而來。在原來的企業內部,主要是依靠行政指令和計劃管理,使翻版后的城市市場調節機制不健全。加上思想觀念、人員素質、管理體制和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問題,使整個城市缺乏應對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條件和優勢。
2 原因分析
2.1 科技人才缺乏,創新能力不足
由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缺乏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造成經濟發展緩慢,經濟效益低下,致使企業和社會缺少甚至沒有任何科研機構和技術服務機構,產學研體系未形成,使大量的科技人員流失,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科技創新能力降低,新技術開發滯后,產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比重過大。如楊家杖子礦區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84人,僅占開發區總人口的3.57%,遠遠低于東部發達地區10%的比例。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僅有4人,具有高級職稱的僅有213人。在整個礦區勞動力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據50%以上,人才總數和層次都處于很低的水平,人才總量明顯不足。因此沒有文化氛圍,缺少文化底蘊,教育、文化沒有形成對經濟的強有力支撐。
2.2 資金供應不足,企業發展出現瓶頸
資本是逐利而動的,什么地方投資項目多,運行成本低,服務方式優,資金就會向什么地方集聚。但是由于資源枯竭地區觀念滯后,投資環境差,基礎建設落后,政府投資意愿不強,招商引資更是難上加難。楊家杖子礦區內的企業既缺少發展生產、擴大規模所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更缺少生產環節的流動資金。企業資產(土地)原由礦務局內部劃撥使用,礦務局破產后,因沒有相應的用地手續作資產抵押,所以貸款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招商引資又缺乏必要的條件,所以有許多好的項目只好擱淺。另外,基礎條件的改善,不論是城市交通道路,還是供水供暖和采沉區改造,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解決資金缺乏問題,已經成為這一地區生存發展的首要問題。從全國范圍來看,資金短缺已經成為了資源枯竭地區企業發展和改善基礎條件所普遍存在的瓶頸問題。
2.3 遺留社會問題突出,影響經濟發展
主要表現在社會保險資金缺口大;基礎設施欠賬嚴重;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迫切;因產業結構單一,就業渠道狹窄,造成下崗失業人員隊伍不斷擴大,勞動力就業問題十分嚴重,職工上訪不斷,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
3 對策建議
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而言,應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處理好各方面矛盾,實現城市轉型。轉型必須從實際出發,既要政府合理干預,也要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當前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替代產業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必須因時因地制宜,發展替代產業,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廣闊前景的新興產業,這是地區產業發展的大方向。同時,要積極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深挖掘和深加工,拉長產業鏈,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以此來進行地區的資本積累,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下堅實的資本基礎。同時,要重視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和其他經濟成分在轉型中的作用,多方面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有選擇、有步驟地吸引區域外企業進入資源枯竭型城市,以此填補本地區的產業“空洞”,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3.2 轉變政府職能,真正實現服務型政府
目前,我國資源型城市與其他實現市場經濟體制的城市相比,在經濟、環境、人才、技術等方面處于落后水平,而且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涉及就業、環保等多方面,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和服務型政府的作用。政府必須轉變職能,減少對微觀層面的直接干預,加強對轉型企業的政策引導,搞好協調服務,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為經濟轉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同時做好轉型的規劃工作,制定合理的措施和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