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珠三角以后要實行土地集約使用,走向合理化,把生態產業規劃出來。要把經濟吸引區找出來,宏觀把握用地。能否將集體所有制的土地實行所有制改革,在保證農民利益的前提下,農村土地實現國有化?閻認為這是珠三角土地問題的根本出路,如果解決得好的話,也為其它地區提供一個思路。
珠江三角洲曾是外資最早登陸中國的灘頭。今天,長江三角洲的迅然崛起,使得國際資本趕集似的又向黃浦江涌來。兩大三角洲作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經濟板塊”,在各自的發展中,也同時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性問題。日前,本報派出兩個記者組,對兩個三角洲進行了一番調查,了解到不少新情況和新觀點。我們將在時報商業周刊上分兩次刊登兩路記者的調查報告,供對區域經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從大珠三角的概念來看,加上香港和澳門,珠三角的經濟實力現在仍然比長三角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珠三角的發展后勁明顯沒有長三角強。這是中山大學城市與規劃研究室主任、廣東省人大常委閻小培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給今天的珠三角下的判斷。她進一步剖析說,珠三角模式,曾讓南部中國成為全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領頭羊,現在看來,再這樣走下去不行了,必須二次創新。
閻小培說,所謂的珠三角模式,也就是四個方面:一,地方各級政府不但有其自身的利益,也有自身的競爭壓力,有自己獨立的決策權;二,鄉鎮企業自下而上發展,是自主性很強、具有組織創新能力的產物;三,外向型經濟以“三來一補”為主,帶有試驗性,具有相對獨立的產權結構;四,市場的獨特性,內外市場互動,這在計劃經濟下是一個創新。概括講就是前店后廠的模式,這主要指的是珠江東岸,是以香港為指向的外向型經濟。
由此形成的經驗有三條:1,制度創新。體現在更符合企業發展的權力分配上。任何一級政府都可以主導經濟,市、區、村鎮都可以作為主體發展經濟,政企合一。2,超常規的發展道路。不是從農業逐漸發展過渡到工業化,而是一步到位。現在珠三角很多地方的GDP,農業所占比例已經是1%以下了。3,生產要素靈活運用。上世紀80年代,工人平均工資已經達到500元,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變化。土地零地價也是珠三角最早的創舉。
而現在,珠三角曾經擁有的種種優勢正在迅速弱化。
無地可用與土地的粗放利用
擺在珠三角面前的一個難題是:地方政府控制資源的能力嚴重下降。土地是政府惟一可控資源,但現在土地幾乎用光?,F在在珠三角任何一個鄉鎮,頭號難題都是土地問題。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中山市再開發7年就沒有土地可用了,深圳按照現在的開發勢頭,再有15年也無土地可用。
珠三角的土地到底利用了多少,還有多大的潛力,在珠三角沒有誰能搞清楚。按閻小培的話說,整個珠三角土地的粗放利用,觸目驚心。珠三角有很多的工業園,也是土地利用效率極低的,流于形式的?,F在各地搞開發,大面積圈地建工業園,動不動就是劃出來幾十平方公里,甚至到80平方公里、200平方公里土地搞工業園開發。進來的企業也不考慮體現什么產業鏈,政府沒人考慮這些問題。實際上園區內很多土地是閑置的。閻小培考察了佛山的90多個工業園,都分散得很;佛山又新建了一個大型工業園,幾十平方公里的區域,到現在為止,一直也沒有大的項目進來,這些工業園都存在著后勁發展不足的問題。
閻小培認為,領導干部拼命地招商引資的原因是,考核干部仍然是以經濟的總量和增長的速度作為指標。一任三年,為了體現政績,就拼命引資,很多產業并非是三年之內可以見效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這里都會是一句空談。
珠三角開發20年了,下面各市縣仍在走老路子,搞土地出讓招商引資。全縣領導出動招商招的是什么?制鞋制衣,來者不拒,和20年前惟一有區別的是,過去搞標準化廠房,現在搞個性化廠房,政府自己不建設廠房了。
為什么出現零地價?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個發展商對著多個地方政府,對著多個土地權主體,各地為了地方利益,惡性競爭把地價降到零。其實,零地價實質是負地價,加上三通一平,這還不僅僅是白送。
閻小培對地方政府官員調查后發現了零地價出讓的玄機:政府收入分幾大塊:土地出讓費;出讓后可以對企業收管理費;工人的人頭費,這也是政府希望招商招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原因;還有一塊是外匯留成。后面的收入可以彌補土地轉讓費的不足,這是珠三角土地使用問題形成惡性循環的一個重要原因。
閻小培提醒說,現在,在招商引資方面,長三角也在步珠三角的后塵,大搞零地價,粗放經營。
產業升級缺乏動力
珠三角的產業同構、基礎設施同構現象非常嚴重。閻小培認為,這如果是市場經濟下的選擇,可能有其合理性,但問題是這必然使得珠三角的產業升級變得非常困難。
珠三角產業升級的動力有沒有?閻小培并不抱樂觀的看法。
她認為,外資包括港資進入珠三角的大都是低端的制造業,外資來珠三角是以利潤為目的,小制造業根本不會有什么技術創新的要求。20年來,珠三角的勞動力成本一直都是500元。中國簡單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也給低端制造業不升級提供了可能。
譬如,廣東已經把房地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但在廣東就業的大量外來的簡單勞動力類別的勞動者,作為市民,他們的收入有限,消費有限,他們不可能去買商品房,也買不起商品房,這對于發展房地產業是沒有什么支持力的。但珠三角現在還以這種模式招商引資。
珠三角現在是后工業化時代。按照經濟發展規律,沒有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發展這個過程,這個階段,是無法進行產業升級的。從國外的情況來看,美國、英國的產業升級是內生的,日本、韓國是吸收外國成熟的先進技術,消化后實現自身的產業升級。珠三角面臨的一個最主要的問題是補工業化進程中所缺乏的向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化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