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當前微生物技術的新建設管理發展措施有哪些呢,要怎么來促使現在微生物的應用呢?本文是一篇生物科技論文。由于人們目前對環境中微生物之間多數復雜的相互關系所知甚少,采用的培養技術沒有將這種關系考慮在內。純培養技術將待培養的微生物與其它微生物群體、以及生存環境人為地分離開,種間的共生關系和信息交流被阻斷,微生物缺乏必需的生長因子和信號分了而死亡,表現出微生物的不可培養性。
摘要:目前自然界中只有極少部分微生物能夠得到培養,嚴重阻礙了對微生物生命活動規律的研究和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因此必須改進傳統培養方法,采用新型培養技術,提高微生物可培養性,大量培養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從而更全面、準確地了解微生物細胞的生命規律、獲悉微生物群落中各種微生物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和相互協調的規律,對環境微生物工藝進行準確地設計、精細地調控和高效地利用。
關鍵詞:微生物,生物建設,生物科技論文
一、微生物不可培養的原因
對微生物進行常規培養時,由于生活條件的改變,有些微生物不能適應而死亡,另一些則通過產生孢子進入休眠狀態或改變細胞形態、進入維持一定代謝活性但不生長繁殖的“活的非可培養狀態”,結果均表現為微生物的“不可培養性”。
實際上,微生物的不可培養性是由于對微生物生長條件及其規律性的認識嚴重不足,而采取了偏離微生物生長實際情況的培養條件所造成的,這些偏離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驗室中無法完全模擬自然界的環境條件
由于目前監測技術和手段的限制,人們對微生物生存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了解尚不充分。因此,人們沒有或無法完全模擬微生物的自然生存條件,而通常將培養條件進行簡化:將微生物置于恒溫、恒濕、黑暗等環境中;將微生物限制在“板結”的瓊脂或不擾動的液體介質中;簡化微生物的營養組成沒有提供微生物生長繁殖所必需的某些化學物質等等。所以在自然界中可以生長繁殖的微生物,在“純培養”中生長條件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了微生物的不可培養性。
生物論文:《生物技術》,《生物技術》1991年創刊,是涉及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微生物學及相關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報道我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及生物學相關領域的重要成果和國內外生物技術產業進展。主要刊登生物技術工程、微生物、醫藥、農林、食用菌、輕工食品、環保、食用菌及相關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論文。
(二)生長緩慢的微生物被忽視
環境中很多微生物都聚集生長,當將這些微生物接種至培養基時,適合生長的微生物由于生長快而占據優勢地位,它們對營養成分的大量攝取使生長緩慢的微生物得不到充足營養而生長受到抑制。
(三)采用高濃度的營養基質
最初對微生物的培養是在富含營養的培養基中進行的,但是由于自然界中微生物數量龐大,其可利用的營養物質極度匱乏,多數處于“岔營養”狀態。常規純培養對這種認識不允分,通常將寡營養微生物迅速置于富營養狀態,微生物初期的快速生長會產生大量的、微生物自身難以調節的過氧化物、超氧化物和羥基自由基等“毒性氧物質”,該類物質快速、過量的積累會破壞細胞內膜結構,導致細胞死亡,從而表現出微生物的不可培養性。
(四)環境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被忽略
微生物相互關系繁多復雜,包括:(1)種間的偏利共生關系和互惠共生關系,兩者的共性是至少一個群體提供另一些群體所需的生長因子而使微生物群體獲利;(2)群體感應,這種關系被認為是通過細菌間的信息交流來調控細菌的群體行為:細胞通過感應一種胞外低分子量的信號分子來判斷菌群密度和周圍環境的變化,從而調節相應的細菌表達以調節細菌的群體行為。以上這兩種關系都是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
(五)對微生物生長狀況進行判斷的常規標準存在的缺陷,也導致某些微生物生長不被發覺,表現為“不可培養”
例如,生存在貧營養環境中的微生物盡管能夠在低濃度營養條件下生長,但是有些微生物生長速度極為緩慢,在常規設定的培養周期內(例如l周)沒有長成肉眼可見的菌落就被遺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寡營養微生物不會形成菌落,而是在固體培養基表面遷徙生長和擴散生長,它們形成只能顯微可見的幾個細胞組成的小型集合。這兩種情況下,改變微生物生長的判斷標準或者檢測方法,就可以改變微生物的“不可培養性”。
總之,導致微生物不可培養的因素有多種,有些是因為目前技術手段的限制,有些是因為人類認識水平的不足。克服這些制約因素,就可以較好地提高微生物的可培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