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中國環境生產力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的主題分別是環境是發展生產的物質源泉, 環境就是生產力,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論文對這三個階段內容進行了概要性的分析, 有助于我們深化對環境與生產力辯證關系的認識。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環境生態; 環境生產力思想; 發展過程;
推薦閱讀:生態農業中植保新技術的作用
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 環境不僅是生產力持續發展的條件和基礎, 同時又是生產力的主要構成因素, 環境的再生產總是不可分割地同經濟的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因此, 中國共產黨在改革、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與生產力的內在辯證關系進行了艱辛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探索, 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環境生產力思想。
一、環境是發展生產的物質源泉
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早期階段, 中國共產黨就已經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環境與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深入的研究。但毛澤東作為我國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袖對環境在物質生產中的基礎作用還是進行了初步的有效的探索。他曾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要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永續的自然基礎, 人類的勞動和自然界兩者共同構成了一切財富的物質源泉。因此, 環境、資源也是物質財富的重要構成要素, 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前提。毛澤東在繼承馬克思的自然生產力思想的基礎上, 密切結合我國建國后的現實國情, 指出:“天上的空氣, 地上的森林, 地下的寶藏, 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可見, 毛澤東把環境的要素納入到了經濟發展之中, 認識到了環境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此, 他大力倡導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根治水害、控制污染, 以美化人們的生活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甚至要求要使我們的國家達到園林化, 到處都很美麗, 徹底改變自然面貌。1973年國家建委和衛生部制定了我國的第一個環境標準, 以排放污染物的濃度為控制標準, 這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自然空間。但是建國之初, 我國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經濟的發展問題和人民的溫飽問題, 因此, 發展經濟、實施工業化是必然的選擇, 但是由于工業化處于起步階段, 因而對環境、生態的破壞還不是很突出, 也未能在社會形成濃厚的環保意識。
隨著改革開放戰略的實施以及經濟建設規模的擴大, 經濟、工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日益明顯。鄧小平作為我國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袖在中國共產黨已有的環境思想的基礎上, 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對我國環境生產力思想的內容進行了科學總結和進一步的補充完善。
鄧小平認為, 環境關系著經濟的持續發展, 在認識到環境與經濟發展、環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用發展來改善環境的戰略思想。當時中國社會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重要階段, 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充足的生態資源對經濟發展尤為重要。但是當時的環境污染已經在局部地區危害了工農業的發展, 這引起了鄧小平的高度關注。他強調在對自然的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科學性、合理性的原則。針對西南地區的盲目開荒, 鄧小平指出:不要鼓勵開荒, 開荒要砍樹;針對山區建設, 他有指出禁止破壞山林, 多搞經濟林, 以促進經濟發展。1984年國務院在發布的《關于深入扎實地開展綠化祖國運動的指示》中把綠化祖國提到了戰略的高度, 強調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第一位工作就是綠化祖國, 它關系著工農業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 自然的綠色化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正是基于經濟建設中環境與經濟發展、生產力發展的現實關系, 鄧小平多次強調發展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步調必須保持一致, 以良好的環境促進經濟的發展。這在當時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任務的中國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如果過度的發展帶來的生態危機致使人們的生活陷入困境, 那么, 我們經濟發展的成果就會大大折扣。針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先種草后種樹, 把黃土高原變成草原和牧區”[2], 這樣不僅生產力會得到發展, 而且, 人們生活也會改善甚至富裕起來, 針對工廠的臟亂差的狀況和三廢的排放, 他又指出工廠的清潔環境是綜合能力的體現, 要解決好污染問題。因為只有這樣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才具備良好的自然條件。用什么樣的方式保護環境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人民生活這是鄧小平著重思考的重大問題, 他認為應該用科學技術和法制這兩大利器來達到這一目的。
鄧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就提出要以法律的形式加強我國環境保護工作, 以法律法規的剛性制度和約束來確保環境建設的順利實施。鄧小平指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各種必要的法律, 例如……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3]將環境保護納入法制軌道, 使其擁有法制性、強制性, 使環境保護真正的做到有章可循。與此同時還要加大科學技術的研究及引用以保護環境, 鄧小平在1983年的談話中指出:“保護生態環境……要靠科學。”[4]34鄧小平在執政期間, 確定了包括計劃生育、環境保護、耕地保護、科教興國和對外開放在內的五項基本國策。其中, 環境保護、耕地保護更是直接關系到環境保護的政策。他強調要做到環境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雙向發展需要我們的不懈努力和長遠規劃。而這一規劃的貫徹落實就必須以一定的制度作為保證。總之, 鄧小平意識到了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確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認為環境的改善、優化對于發展生產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環境和資源……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物質源泉。”[4]20
二、環境就是生產力
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環境污染和危機向全球的擴展, 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同時也是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切實面臨和解決的問題。以江澤民和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吸收和借鑒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環境生產力思想的基礎上, 結合了當時國際發展的客觀規律及中國自身的國情, 認為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和我國的發展歷程已經充分證明環境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甚至環境本身就成為了一種生產力。
江澤民在領導中國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注重環境的改善和保護, 多次高瞻遠矚地指出“經濟搞上去了, 環境也保護好了, 人民群眾就會更加滿意, 更加支持黨和政府的工作”[5]。我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理解, 其一, 社會發展所要求的不僅僅是經濟的提高, 財富總值的增加, 而是社會整體的發展和進步。而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就是衡量社會發展的重要文明指標。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經濟發展力度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發展速度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實現發展的良性循環。其二, 優質的環境是人的生活生產的有效保障, 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是提高其生產生活質量的基本前提與重要內容。勞動者作為生產力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社會生產活動中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 是最重要的生產力。若要使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積極充分的得到發揮, 就要為勞動者提供優質和穩定的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 保證其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基于此認識, 1996年江澤民在全國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6]的著名論斷, 并鮮明地指出環境質量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的標志。這一科學論斷把環境建設上升到生產力的高度, 明確的告訴我們環境保護也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它是針對我國環境保護問題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互制約的客觀現實提出來的, 它從理論的高度向我們闡明了環境和生產力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 可持續的健康的經濟發展必須以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為基礎, 否則逆環境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根本轉變。
在此之后, 江澤民對這一科學論斷不斷地予以闡釋和豐富, 他在2001年考察海南地區過程中進一步指出:“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改善資源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7]江澤民對環境、生產力、經濟發展、人口之間的內在關系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艱辛的理論探索, 最終把這些思想升華為更為宏大的戰略思想, 即可持續發展思想, 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和生活富裕有機地統一了起來, 而這三者統一之路就是文明發展之路。因此, 環境工作關系著生產力的發展, 民生的改善, 是千年萬年大計。江澤民在其執政期間, 我國頒布了多項有關生態保護的規章制度, 大力推進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全面落實, 從而推動著我國生產力的健康持續發展。
胡錦濤在江澤民的環境生產力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和發展了這個思想, 把生態不僅繼續提高到生產力的高度, 而且還進一步提到文明的高度, 首次提出來要大力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由此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而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質就是胡錦濤所指出的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一詞第一次被明確提出是在1992年的《21世紀議程》中, 進而在2002年的“約翰內斯堡實施計劃”中被確立。由此, 世界各國均對此觀念進行不斷深化, 全面貫徹“環境友好”觀念, 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 我國也不例外。2004年, 在對江蘇省工作進行考察時, 胡錦濤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生存質量的重要基礎。”[8]853這個科學的論斷進一步深化了環境資源就是生產力這一新思想, 科學揭示了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良好生態的再生產的基礎之上, 生態的破壞意味著生產力的破壞, 意味著經濟發展會付出更大的環境代價。因此, 在2008年的第五次中央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再次強調, 一定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切實認識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本質上就是發展生產力。
我們知道, 自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一直在持續的增長,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與此同時, 這種以自然資源的高強度開發為特征的外延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所付出的環境代價是巨大的, 代價型的經濟和社會使我國的發展難以為繼。在過去的幾十年里, 生態環境為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發展的代價卻是對資源環境的過度透支, 這也正是導致我國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產品不斷退化的重要原因。胡錦濤對于這一點十分清醒, 明確指出:“不能只要金山銀山, 不要綠水青山;不能不顧子孫后代, 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有油就采, 搞竭澤而漁。”[8]590所以我們要更清晰的認識到生產力與環境之間互利共生, 輔車相依的內生性的辯證關系。只有造就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持續發展生產力, 只有生產力健康穩定的發展, 才有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資本, 才能實現民族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是一項關乎民族未來的事業, 以實現我國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為奮斗目標, 需要在全民族的范圍內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營造全社會愛護生態、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因此, 胡錦濤把江澤民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環境生產力思想向前推進了一步, 認識到環境生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必須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而這種提升的顯著表現就是把環境生態上升到生態文明的高度, 環境生態不僅關乎生產力的發展, 更關乎文明的發展。
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進入21世紀以來, 人們意識到環境污染對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 許多國家都把充足的高質量的環境、資源納入到國家安全之中。我國雖然在理論上逐漸地認識環境生態破壞的危害性, 進而在理論上提出了環境就是生產力的思想, 并把環境上升到文明的高度, 提出了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規劃。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 由于環境監管不力、地方保護主義、民眾的環保意識不足、不可持續的消費方式、人口總量大等眾多原因我們還是走了一條犧牲環境發展經濟的道路。如何在現實的經濟發展中破解一直以來存在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立的思維與行為就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發展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 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當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 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再次進行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探索, 鮮明地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重大論斷, 并在現實中采取了一系列保護生態的制度性措施。習近平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 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型國家的新理念和新看法。2013年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9]的科學論斷, 并把良好的生態形象地比喻為綠色銀行。此后的多次講話中習近平不斷地強調這個思想。習近平把自然資源甚至整個生態都歸類于生產力體系中去, 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不管是對人與自然還是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認識, 還是對生產力本身的意義與其組成部分的變化, 都向我們揭示了“生態環境生產力論”是我們對生產力最深刻的認識, 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他提出的“生態環境生產力論”, 是超越于傳統生產力資源“無限論、無價論與無主論”之上, 是保護、改善、建設生態環境的全局性戰略性的理念, 與馬克思主義“自然生產力”所體現的精神與發展理念相符合。同年5月習近平就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中央的集體學習, 在學習時的講話中進一步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衰則文明衰”[10]的科學論斷, 把生態提升到了文明興衰的戰略高度, 這是對環境生產力思想的進一步深化。同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的問題時再次強調了他在2006年就已經提出的“兩山論”, 指出:“既要綠水青山, 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 不要金山銀山, 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1]作為綠水青山的環境就是作為金山銀山的財富, 就是現實的生產力。2014年在兩會期間參加貴州團時又指出, 必須堅持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 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 要發展環境友好的產業, 切實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起來。
生態環境事關生命, 這個生命不僅是人的生命, 更是環境生態系統的生命, 生產力的生命。2015年10月習近平又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 其中之一就是綠色發展的理念, 堅持綠色發展就是把生態放到發展的基礎地位, 綠色是自然的生命之色, 綠色的生產力才是第一位生產力, 發展生態優先的綠色生產力已成為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2016年習近平在黑龍江調研時再次強調:“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12]。這個論斷明確的再次指出了生產力的內容必然包括生態, 而生態同時就是生產力。2018年5月4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 習近平又進一步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13]而生產力實質上就是產生和發展生命的力量, 自然是生命之母也就意味著自然是生產力之母, 生產力只有從自然的再生產中才能獲得其持續進步的動力和自然基礎。隨后在5月20日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再次重申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道路, “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14]因此, 產業、生產、生活的發展都與環境良好密切相關, 已經成為其發展的內生因素。
綜上所述, 從綠化祖國到環境保護, 再到把環境視為生產力, 進而把生態提升到文明的高度, 從環境到生態, 內涵與外延都具有巨大的拓展, 生態就是生產力。中國共產黨的環境生產力思想對環境、生態的認識達到了哲學的深度, 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綠色化發展, 基本避免了環境質量急劇惡化的趨勢, 保證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4.
[2]冷溶.鄧小平年譜 (1975-1997) :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868.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46.
[4]新時期環境保護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2:58.
[6]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34.
[7]江澤民.在海南考察工作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01-02-27 (1) .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9]習近平.在海南考察強調: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N].人民日報, 2013-04-11.
[10]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EB/OL]. (2013-10-14) [2015-11-23].http://www.zgtks.gov.cn/xuexiyuandi/jianghuajingshen/2013-10-14/20110.html
[11]習近平.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N].人民日報, 2013-09-08.
[12]霍小光.林區轉型, 習總書記很牽掛[EB/OL]. (2016-5-24) [2018-9-7].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524/c64094-28374994.html.
[1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8-05-05 (1) .
[14]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8-05-20 (1) .馬欣,劉建濤.中國共產黨環境生產力思想發展過程論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