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水生態修復技術是應用于河道治理中重要技術,其應用原理是通過自然界自身的凈化系統對水質進行凈化,充分發揮了人與自然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建議今后應強化流域綜合管理,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應注重將生物及其依賴的生境作為一個整體在時間、空間尺度上加以保護,同時也要注重各保護修復措施的關聯性,以提升保護與修復的成效。
關鍵詞:水生態;建設;水生態環境
一、城市水系生態環境現狀
傳統城市規劃普遍按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原則進行水系治理。如洪水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具有極大危害性,就疏浚河道解決防洪;如用水不足就通過灌溉解決供水;水污染了就進行生態建設等。但就是忽略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水系,如以破壞城市水系生態功能來實現經濟發展,只會投入更多成本來治理環境,這并不利于提高國民生活水平,且也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針不符。為此,必須重視城市水系生態環境保護,恢復生態水系,美化河岸。就當前城市水系生態現狀而言,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如下。
(一)有待進一步加強水面率等河網結構保護
水系結構及功能關系極為密切,在河流生態系統功能中河流水面率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城市河道治理中,對水面率保護較為重視,加強措施主要包括拓寬河道、合理規劃水面寬度等。但整體來講,還有很多流域面積較小的河道沒有有效處理,主要原因在于河道疏浚清淤工程措施實施難度較大,或斷面結構設計不合理等。
(二)城市洪澇頻發
“城市看海”的場景屢屢出現,而且頻率越來越高、程度越來越嚴重,對社會管理、城市運行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威脅。據統計,我國超過60%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積水內澇,其中上海、重慶、南京、武漢等長江經濟帶沿線重要城市都出現過嚴重的內澇災害,且呈現發生范圍廣、積水深度大、積水時間長等特點。究其原因,一是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城市雨島引發城市暴雨極端天氣多發;二是城市用地的盲目擴張占用了自然調蓄空間、加速了地表硬化,導致洪峰提前,流量集中;三是市政排水系統建設進程滯后、維護管理不善、應急水平不高等問題也加劇了城市排洪排澇的壓力。
(三)重要生物資源量下降,物種瀕危程度加劇
突出表現為長江上游特有魚類(圓口銅魚、長鰭吻鮈等)的種群數量下降明顯,受威脅的魚類數已占魚類總數的27.6%;長江中下游“四大家魚”等重要經濟魚類的種群規模顯著下降;長江魚類生物完整性指數多年來總體呈下降趨勢,白鱀豚、白鱘、鰣魚已功能性滅絕,長江江豚、中華鱘成為極危物種,2013年、2015年和2017年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行為。
(四)河流濱岸縱向連通性及可達性關注度不足
在小氣候效應改善及水體污染緩解等方面河流濱岸帶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縱向連續性對發揮生態系統功能影響較大。當前在滿足河道防洪排澇、水資源調度等功能的前提下,還開始重視綜合發揮河道旅游、景觀欣賞等功能,但在河流濱岸帶縱向連續性、河岸開放空間可達性等方面仍有欠缺,關注度不足。
二、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思考與建議
(一)以頂層設計引領水生態文明建設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當前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應堅持規劃先行。而城市人口資源更密集,資源環境矛盾更突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迫切,因此更加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對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作用。建議在摸清家底、理清思路的情況下,做好水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統籌水、路、岸、產、城,統領水利、生態環境、農業、林業、城建、國土、產業等各類規劃,繪制一張藍圖,解決現有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交叉重疊、空間管控分區相互沖突等問題。針對目前部分城市河湖生態空間受擠壓的現象,應在頂層設計中突出河湖生態空間保護的重要性,守住城市水生態空間,實現城市功能與水域空間的有機融合與滲透。
(二)營造生物群落的多樣性
生態系統食物鏈來營造生物的多樣性,從而達到修復水生態的作用。運用植物凈化的原理相同,均能有生態凈水的目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微生物的生長環境是整個水生態系統,棲息在河道中的水生生物、微生物、藻類通過利用食物鏈的方式建立聯系,從而逐漸恢復河流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避免進一步的惡化,形成一個完整的凈化體系。河道治理過程中需要科學性以及合理性,水生態修復系統應該因地制宜,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開展各項工作。
(三)人工增殖放流
國外很早就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恢復魚類資源,如原蘇聯在伏爾加河放流鱘魚。我國的人工增殖放流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針對葛洲壩阻隔實施中華鱘的人工放流;2005年起為補償三峽工程及金沙江水電開發對魚類資源的影響,投入大量資金,開展了長江珍稀特有魚類和“四大家魚”等重要經濟魚類的人工放流,對長江魚類資源的恢復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人工增殖放流的作用有限,如中華鱘人工放流,長江河口幼鱘中僅5%~10%的個體來源于人工放流,中華鱘種群主要由自然繁殖種群維系。
對放流目的和放流對象、地點的選擇缺乏正確的認識,是影響人工增殖放流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水電站建設后,在一些庫區水域人工放流原有特有魚類,因其流水生境的喪失或流程不能滿足魚類完成生活史的需要(種群不能自我維持),完全沒有必要,反而應放流適合庫區水域特點的經濟魚類,以增加其資源量。只有將人工繁育的特有魚類投放到尚存的能完成生活史的江段才能發揮作用,而目前電站業主各自為政,協調性差,使放流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魚類人工增殖放流不是簡單的買魚來放,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投放的魚種若不問親本來源或為雜交種,不僅起不到保護作用,反而會對長江的魚類資源造成破壞。
三、結束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城鎮化快速發展導致的各類水問題和長江大保護的迫切要求。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系統治理、綠色發展、改革創新、宣傳教育,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潘碧靈,彭曉成.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的經驗與思考[J].長江技術經濟,2018,2(04):20-26.
[2]楊澤凡,胡鵬,趙勇,曾慶慧.新區建設背景下白洋淀及入淀河流生態需水評價和保障措施研究[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18,6(06):563-570.
推薦閱讀:濕地植被生態學論文發表快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