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我國環境越來越差,除了工業化對環境有影響外,生產養殖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尤其是水產養殖業,對于沿海領域環境的影響往往會忽略。這是一篇科研論文:我國水產養殖業對我國沿海領域環境的影響,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和講解,小編進行了相關整理,以供您學習和參考。
1水產養殖對環境的影響
1.1水產養殖環境自身污染的加劇隨著人們對水產品需求的增加,水產養殖正從傳統的養殖模式向集約化、工廠化模式轉變。在集約化的養殖模式中,大量人工飼料的投喂、有機肥料的施加及生物排泄物和殘骸構成了水中有機物來源的主體。Alabaster對池塘養殖虹縛魚的殘餌量進行了研究,發現飼料類型的不同和投喂方式的不同,其殘余飼料量在1%一30%之間川。而在養殖動物攝食飼料中未被消化的部分連同腸道內的粘液、脫落的細胞和細菌則作為糞便排出。如蛙蹲魚養殖中總固體排泄量(忽略殘餌)可占投餌量的40寫一50%川。殘餌和糞便等所溶出的營養鹽和有機質是影響養殖水環境營養水平以及造成蝦池自身污染的重要因子。
這些有機物在水中進行分解轉化將消耗大量的溶有機物氨化作用產生的氨以及由氨轉變成的亞硝酸鹽均是誘發水產動物疾病的環境因子。池水積累一定量的分子氨對魚鰓表皮細胞會造成損傷而使魚的免疫力降低;亞硝酸鹽達到一定濃度易引起魚類中毒而使血液里高鐵血紅蛋白的含量升高,載氧能力下降,造成組織缺氧,神經麻痹,甚至窒息死亡困。惡劣的水環境使水產動物的生長受到抑制,卻為病原菌的滋生創造了條件。
1.2水產養殖對周邊水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目前在我國很少有水產養殖場將養殖廢水處理后再排放,多為直接排放。如前所述,養殖水體會產生大量的有機物和營養鹽,致使接納水體出現富營養化和沉積物出現厭氧狀態,導致水體生物種群多樣性的改變和水華。如天津于橋水庫的網箱養魚明顯增加了水庫水體中藻類密度、COD、總磷、總氮的含量,并引起水溫上升,溶解氧減少,促進了水庫富營養化進程,是水質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叫(目前該水庫已禁止網箱養魚)。而四川黑龍灘水庫網箱養魚亦直接導致水體溶解氧減少、缺氧層增厚叫。養殖廢水不經循環利用而直接排放,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水資源和能源的極大浪費。PhillipS等報道,在臺灣養殖尼羅羅非魚,每生產IKg魚消耗水。鮑魚苗種培育和成鮑室內越冬養殖(養殖水溫為20‘C左右),流水量為飼育水體的6~8倍川。由此可見,大的換水量不但浪費水資源而且浪費大量能源。
我國的湖泊多屬淺水性湖泊,氣候溫和,具有多種多樣的生物資源和很高的生物生產力。湖泊是目前我國淡水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主要場所。然而,人們為了盡可能地增加單位水面的漁業產量,忽略了水產動物所依賴的水體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僅局部強化個別種群重慶環境科學25卷動態及其生物量的增長,而忽略了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魚類是魚塘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頂級消費者,飼養大量不同食性的魚類,勢必對系統中其他生物群落產生影響。如我國的一些草型湖泊,由于過量放流或網圍草食性魚類,導致水草滅絕、草型湖變成藻型湖,湖水惡化,水中生物大多消亡,物種多樣性大為降低,水域生態環境退化甚至崩潰剛;而濾食性魚類則抑制枝角類和大型浮游植物,促進撓足類和小型藻類種群增長。
近30年海水養殖的加速發展而導致的沿海生態環境的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在一些地區,養蝦場所排出的污染物已超過了附近海濱水體的接受能力。蝦類養殖業的自身污染還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赤潮的發生,并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傳染性蝦病。歷史上,山東沿海很少發生赤潮,但近10年來,海產養殖區及鄰近水域赤潮時有發生,如1989年萊州灣發生特大面積的赤潮,損失超億元,該地區大規模的對蝦養殖廢水入海是促成該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巨。1995年龍口至萊州市金城鎮近海扇貝養殖區也發生綿延數lokm的大規模赤潮。這些現象說明,海產養殖海域水環境的變化已經成為暴發赤潮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對養殖污染水的排放,尚無相應的政策法規,但養殖污水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
歐美國家針對水產品進口制訂了非常嚴格的標準,特別關注水產品中的藥物殘留問題,一旦發現進口水產品藥殘超標,就會拒絕該國水產品進口。而我國水產養殖中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藥物的使用。由于水質的惡化,為了獲得高產,人們在水產養殖中使用了大量的藥物,其藥物使用的種類和數量極為可觀,有用于消毒滅菌的高錳酸鉀、孔雀石綠、抗病的磺胺類藥物等,甚至劇毒的已被禁用的甲胺磷都有農民在偷偷使用,這些藥物蓄積在水產品體內,直接影響了我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聲譽。而含有大量化學藥物的養殖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藥物隨食物鏈的傳遞最終必將對人類產生潛在的長期的影響。
1.3水產養殖對景觀環境質量的影響西方發達國家十分重視水體的景觀質量,北美和西歐國家的許多湖泊功能主要用于儲水、垂釣和運動娛樂,很少涉及水產養殖。而我國尚處于發展中國家,與西方國家存在著很大差異,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景觀環境質量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而養殖設施的粗糙與零亂、養殖導致的水體變色與異味、殘餌、飄浮腐爛的生物殘體等必將對人們的感官產生不良的影響。
2減少水產養殖對環境影響的對策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水環境污染制約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而同時水產養殖又以多種形式產生了自身污染,不僅影響養殖業本身,而且對周邊水域環境和生態系統也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最終又危及到自身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必須盡力控制和減少自身污染的產生,尋求一條發展水產養殖和環境保護并存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加強法制法規的建設,建立水產養殖環境管理系統建立和健全水產養殖法規和許可證制度應借鑒先進國家的管理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J清況,制訂和完善相關法規,并加強執法力度,以達到宏觀調控的目的??蓮倪@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對養殖區域全面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確定環境容納量或養殖容量。近20年來,有關內陸水域和海水養殖容量的研究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張永良認為水環境容量可定義為“水體環境在規定的環境目標下所能容納的污染物量”,那么水產養殖環境容量則可理解為“水域在它的功能規劃和用途確定的水質指標及水動力條件下所能承受的水產最大養殖納污量”。在實際生產中,在尚未搞清楚養殖容量和環境容量時,盲目和超負荷地發展水產養殖,必將對環境產生極大的影響。
投稿期刊推薦:《能源與環境》宣傳國家有關節能與環保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報道能源和環保工程開發和建設;介紹節能與環保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以及能源與環境工程科學管理與改革等動態。深入貫徹《節能法》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減排,增強低碳意識,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