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最近,青島立博汽車零部件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的研發主任柴葉飛,終于了卻了一樁心愿。在此之前,沒有職稱是他多年來的“心病”。通過“專精特新”企業首次職稱舉薦,他和副主任王樹軍一起獲評高級工程師職稱。這一件“職稱喜事”,讓他渾身充滿了干勁兒。
職稱不是評價人才的唯一方式,卻是一個重要指標。在企業中,像柴葉飛和王樹軍這種情況的人不在少數。他們長期深耕細分領域,水平高、技術強,是企業的頂梁柱,但由于學歷、資歷等因素限制,而沒有機會申評職稱。近年來,青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蓬勃發展,成為全市技術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職稱評價需求也逐年增大。面對新形勢,人社部門果斷改革。2022年11月,青島首次提出高級職稱申報“舉薦制”,“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經企業董事長或研發團隊技術帶頭人署名舉薦,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這一改革為技術骨干打開了職稱評審的“綠色通道”。
職稱評審改革,體現了解放思想、尊重人才的精神,對產業發展也有托舉作用。在評價中引入用人單位舉薦環節,重點考察的是參評人員的職業道德、業績貢獻、技術水平在單位中和行業內的認可度。在某種程度上,這等于把人才評價的主導權交到了企業手里。企業是生產一線,也是用人一線,把人才評價放到“一線”,突出了“用”的導向。這也是注重實干實績,營造干事創業濃厚氛圍的體現。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最務實的,“人崗適配”和“人盡其才”至關重要。通過職稱評審改革,一方面,可以提高技術骨干們的積極性,使其在打拼過程中既有“里子”,又有“面子”,迸發出更多創造活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加入“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行列,為產業的發展積累后勁兒。
職稱評審是一根有效的“指揮棒”,要使其與城市產業發展更緊密結合起來。近年來,通過搭建平臺、開放場景、放權賦能等,青島逐步構建起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全鏈條人才引育留用機制。而通過職稱評審,能讓企業內部的人才更具成長性。這方面,青島一直在努力。比如,早在2021年,青島西海岸新區就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職稱評審,951人獲評國內首批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職稱,為這一領域的專業人才打通了職業賽道。今后,如何圍繞24條重點產業鏈更好地開展職稱評審改革,促進產才融合,實現人才與產業的共贏,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創新。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隨著職稱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職稱喜事”將會發生。人才發展的春潮涌動,將為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澎湃起更大動能。
(作者:鞠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