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簡介云南省瀾滄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全縣現有蔬菜種植面積 4 881.67 hm2,產量93 728 t,農業產值2.343億元,自給率70%。闡述利用縣域自然資源發展蔬菜產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瀾滄縣蔬菜產業發展路徑:編制產業規劃,彰顯產業特色;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蔬菜生產能力;建立示范樣板,推動產業發展;穩步推進設施蔬菜基地建設;著力推進山地標準化露地蔬菜基地建設;充分利用野生蔬菜資源,發展山野特色養生蔬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產業組織化水平;配套農產品倉儲保鮮設備,建立采收分級、清洗加工、產品包裝等初加工生產線;建立規范的蔬菜交易市場,加強市場監管;制定出臺產業相關政策,促進特色蔬菜產業發展;建立完善產業技術服務體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造特色品牌,做優做強產業。
關鍵詞 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對策建議;云南省瀾滄縣
1 現狀
瀾滄縣蔬菜規模種植起步晚、標準低,2010年以前的蔬菜供應主要依靠千家萬戶小菜園種植和外地大量調入,蔬菜產業處于品種較少、價格波動較大、蔬菜市場淡旺季明顯、供需矛盾突出的被動局面。2003年,0.66 hm2的鋼架大棚蔬菜種植示范實現了全縣蔬菜設施種植零的突破,2004年,地方政府以有償無息的財政資金,扶持糯扎渡電站庫區群眾發展設施蔬菜種植,由于受群眾傳統觀念、生產技術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項目未能成功實施,蔬菜產業發展舉步維艱。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加大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利用優越的氣候條件和低熱河谷冬閑田,積極培育冬早蔬菜產業,引導農戶發展蔬菜產業,為項目區群眾拓寬了增收渠道。截至2021年12月,全縣蔬菜種植面積 4 881.67 hm2,產量93 728 t,農業產值2.343億元,自給率僅達70%。通過示范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扶持項目的實施,蔬菜產業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存在產業化程度低、技術落后等諸多問題。
1.1 種植基地分散,種植規模較小,經濟效益較低
由于受種植條件、生產技術、資金投入因素的影響,小、散、弱一直是縣域蔬菜產業的短板,千家萬戶種植帶來的問題是規范化、設施化、標準化水平低下,干旱、冷害、暴雨、洪澇、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時常影響蔬菜種植。全縣采用大棚設施種植的僅有10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合作等方式種植經營的,面積最大的也未超過10 hm2,企業聯農帶農能力不強,產業組織化程度低,難以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2 農田基礎設施較差,基地功能配套不全
縣境內90%以上的耕地位于山區半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滯后,蔬菜基地水電路配套不全,冬春季缺水、雨水季受澇不僅困擾大棚蔬菜種植,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露地蔬菜的標準化種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縣域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
1.3 勞動者素質不高,生產技術落后
千家萬戶的小菜園分散種植是典型的小農經濟行為,不僅難以保障蔬菜質量安全的風險控制,而且不利于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近年來,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的不斷增多,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文化基礎差、新技術接受能力弱的中老年人,以致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緩慢。農戶到農貿市場銷售自產蔬菜,不僅要占用生產時間,還要產生交通費用,從而增加了生產成本,造成蔬菜種植普遍存在著生產效率、經濟效益較低的問題。
1.4 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支撐不足
目前,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與技術資源不合理配置的矛盾日漸突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單位蔬菜專業技術人員嚴重匱乏,相近專業人員又多從事非技術性的政府服務工作,對轄區內蔬菜種植基地、種植大戶技術指導服務的缺位,嚴重制約蔬菜產業的發展。
1.5 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特色難以顯現,區域優勢未能發揮
全縣蔬菜產業雖然在種植規模、種植品種及產量上有所突破,但不合理的產業布局依然存在,淡旺季明顯、價格波動大的市場體系未能得到根本好轉。利用資源稟賦發展區域特色蔬菜的創新不足,有的鄉鎮雖然也成功探索出了山地特色蔬菜種植模式,但因受資金投入、市場流通等因素的制約而難以推進規模化種植,特色優勢未能顯現。
1.6 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滯后,產品質量監管難以覆蓋
冷藏保鮮及物流配套設施建設滯后,長期以來嚴重制約縣域農產品的市場流通,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戶種植蔬菜的積極性。蔬菜品質直接關系著城鄉居民的飲食安全,縣內還沒有一個規范的水果蔬菜批發市場,小市場繁雜分散造成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量大,難以做到全覆蓋的監管。
2 發展特色蔬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瀾滄是普洱市的邊四縣之一,境內有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3個“直過民族”。農業勞動者素質較低,社會經濟發展滯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化程度低,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緩慢。蔬菜是人類不可缺少的重要食物,也是人類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有刺激食欲、調節體內酸堿平衡、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等多種功能,在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和增進健康上具有重要作用[1]。建好“菜園子”、管好“菜鋪子”、提好“菜籃子”已成為亟需解決的民生工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有的蔬菜生產能力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針對大棚設施蔬菜種植技術性要求高、推廣緩慢的生產實際,積極探索一條農民愿參與、受益面較廣、可復制推廣的蔬菜產業發展方式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瀾滄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特色蔬菜產業發展的基礎,在穩步推進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冬早蔬菜的前提下,著力山地特色蔬菜基地建設,成為推進全縣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2.1 氣候條件
瀾滄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濕季分明的山地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1 650 mm,年均氣溫19.1 ℃,全年無霜期350 d以上,農作物生長快、生物量大,利用低熱河谷冬閑田發展冬早蔬菜,山區半山區發展山地生態蔬菜具有優越的立地條件。
2.2 土地資源
瀾滄是云南省土地面積第二大縣,現有耕地面積21.21萬hm2,其中旱地面積18.26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86.1%。山區半山區的旱坡地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通透性好、無污染或污染少,為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提供較好的土地資源。
2.3 水資源
被稱為東方多瑙河的瀾滄江自北向南穿境而過,水系河流縱橫交錯,山間溪水清澈長流,為發展山地特色生態農業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2.4 生態環境
自然生態環境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縣域經濟工業化程度低,山區半山區無任何工業污染,65%的森林覆蓋率孕育了青山綠水、空氣清新的良好生態環境,為發展山地生態特色農業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2.5 勞動力資源
瀾滄是普洱市的第一人口大縣,農業人口有40.59萬人,占總人口的90.74%,95%以上的農業人口生活在山區半山區,雖然文化素質較低,但勤勞純樸,通過國家精準脫貧的實施,增強了內生發展動力,依靠發展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愿望更加強烈,為發展山地特色產業保障了充裕的勞動力資源。
2.6 交通條件
瀾滄是邊三縣的交通樞紐,瀾滄景邁機場航班逐步加密,方便快捷的思瀾高速公路和正在修建的沿邊高速公路及規劃中的景臨鐵路,必將促進瀾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鄉村的全面振興,為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創造了便捷暢通的交通條件。
2.7 山野蔬菜資源
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野生蔬菜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縣境內有城鄉居民經常食用的云南方竹筍、老白花、樹番茄、刺天茄、樹花菜、水滑菜、臭菜、樹頭菜、甜菜、蕨菜、野山藥、刺五加、刺包菜、棠梨花、苦藤花、波葉大參(火鐮菜)等花果類、葉菜類、根莖類100多種野生蔬菜,是農家世代相傳的生態養生蔬菜。隨著民眾生態環保意識和健康消費理念的增強,山野蔬菜愈加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由于山野蔬菜受生長季節、采收加工、冷藏保鮮等因素的制約,很難滿足市場消費需求,因此發展山野蔬菜產業前景可期。
3 瀾滄縣發展特色蔬菜產業的路徑
3.1 編制產業規劃,彰顯產業特色
根據《瀾滄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立足縣域資源稟賦,認真編制特色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全面規劃、總體布局、分步實施、重點建設”的思路,以保障市場供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采取市場推動,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大量培育地方名優特產,突出打造時鮮蔬菜種植區、高端品牌蔬菜種植區等措施,逐步實現蔬菜產業的優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2]。以河谷壩區建大棚、抓冬農,山區山地推特色為抓手,實現規模適度、種植標準、管理規范、彰顯特色的產業發展目標。力爭到2025年,全縣特色蔬菜種植面積達4 000 hm2以上,占蔬菜計劃總面積6 666.67 hm2的60%以上,實現農業產值3.5億元以上,逐步形成產供銷、農工貿融合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3.2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蔬菜生產能力
工程性缺水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縣域農業生產力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短板。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安排、分類實施,對低熱河谷低產田實施水利灌溉、田間道路、培肥地力的綜合配套措施;對山區半山區的旱坡地實施坡改梯、保水土、培地力等土地整治項目,不斷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為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創造有利條件。
3.3 建立示范樣板,推動產業發展
選擇立地條件好、交通便捷的地段分別建立設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示范基地,注重核心示范片區建設,開展特優蔬菜品種及野生蔬菜品種示范種植。示范園除做好栽培管理外,應加強示范園的產后處理、保鮮加工、倉儲物流、電商銷售、市場開拓和品牌培育等工作,實現產品附加值增值[3]。通過標準化集成技術應用,讓基層科技人員和群眾實地看到并掌握蔬菜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提高推廣效率,推動產業發展。
3.4 穩步推進設施蔬菜基地建設
選擇交通條件好、農業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的河谷壩區和高山平壩區域建立10個以上具有一定種植規模的設施蔬菜基地,穩定蔬菜種植面積,確保雨季葉菜類的市場供應。
3.5 著力推進山地標準化露地蔬菜基地建設
在交通條件較好、水資源理想的山區半山區建立20個以上的標準化露地蔬菜基地,以推行生態栽培技術、積極生產有機蔬菜、大力發展山野蔬菜為特色,豐富市場供應,做優蔬菜產業。
3.6 充分利用野生蔬菜資源,發展山野特色養生蔬菜
瀾滄的野生蔬菜資源十分豐富,傳統采食的花葉類達70余種,瓜果類30余種,根莖類40余種。大多數農民對野生蔬菜仿生栽培技術不了解、不重視,對野生蔬菜只進行掠奪式采集,不注意利用與保護相結合,致使野生蔬菜的種類、數量大減,甚至滅絕[4]。為保護好品種資源,科學利用資源,應建立縣級野生蔬菜資源圃,選擇受消費者青睞、市場前景較好、繁育生長較快、種植成活率高、優質高產高效的云南方竹、樹頭菜、波葉大參、刺包菜、刺五加、臭菜、甜菜等品類進行人工繁育種植,根據品種生長特性和適生環境,在山區半山區進行科學布局,實施山地規?;N植、農家庭院美化種植和村組道路綠化種植相結合,有效推進山野特色養生蔬菜產業化,彰顯區域特色,做到美了鄉村、強了產業、富了村民。
推薦閱讀: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