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鄉村振興戰略是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有效方式。集體經濟形態是農村生產的基本模式,因此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發展集體經濟。基于此,以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為基礎,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途徑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
伴隨生產力水平的快速飛躍,我國的工農業生產方式也需要盡快優化。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發展已經成為制約經濟提升的主要因素,而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正是這種困境的集中體現。目前,我國農村發展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落后的產業結構,還有人口遷移導致的勞動力大量流失。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對農村和農業進行全面改革。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的經濟基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不僅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工作,更是利國利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1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
我國自古都是農業大國,有著源遠流長的農業發展史,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與國家的命脈息息相關。在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國家對于農業的調控相對較少,農業發展緩慢。近代以來,工業文明的傳播使得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并逐漸融入農業之中。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發展不平衡問題急需解決,農業的發展方式急需改革,農村的生產結構急需調整。這是關系到我國經濟基礎的重大問題,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心之所向的重要工作。因此,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中之重。
2 農村集體經濟的現狀
2.1 發展動力不足
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步提高,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鄉鎮居民涌入城市,導致農村人口大量流失。此外,由于城市可以提供大量高薪資的優質工作,農村青壯年大多選擇前往城市尋求發展機會,農村勞動力十分匱乏。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勞動力供給不足、技術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都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桎梏。面對這樣的困境,推行產業結構調整缺乏足夠的動力,很多農民只能依靠出租土地使用權給大企業來維持收入,反而使得為數不多的可用資源流失,集體經濟被進一步削弱[1]。
2.2 發展意識不夠
當前,我國的國民教育水平雖然不斷提高,但農村地區仍然存在教育嚴重缺失的現象。很多農村居民由于受教育水平較低,缺乏與時俱進的理念,思想落后保守。相當一部分農民對集體經濟不認可,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由于農村人口的流失、集體化的削弱以及發展意識的落后,農民參與集體經濟的意愿和程度也非常低。農村生產出現了“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狀況,大多數人并不關心集體經濟的發展,只在意個人收入的提升[2]。
2.3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機制不完善
集體經濟最初的組織形式具有較強的政治性,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形成與公有制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然而,農村集體經濟的市場化轉變卻不夠完善,普遍做法是把之前的管理組織和生產組織整合為新的合作社。但這樣的組織管理方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沒有真正改變農村集體經濟的傳統化模式,往往會出現分工不合理、資源浪費、集體經濟資源流失等嚴重問題。
3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創新之路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農民對集體經濟發展的再認識,增強發展理念基礎
當代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步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發展的不平衡性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和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就需要農村勞動者對發展集體經濟進行再認識,對包括生產方式、生產規模、區域聯動發展、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等新概念進行深入學習,與時俱進地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這其中,要特別重視提高農民的發展意識。這個意識是基于國家對農村發展道路的新探索,農民自發的、主體性、創造性的能動意識,可以極大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引領集體經濟的進步、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的與時俱進。集體經濟的轉變是我國農業改革的核心工作,是農村發展的階梯,積極引導集體經濟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革創新,在未來會釋放更多的力量[3]。
3.2 有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改革,更好發揮機制作用
制度是發展的必要前提,要想實現集體經濟創新發展的理想,必須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這既是社會治理規范化的體現,也是維持生產有序穩定進行的必然要求。在農村農業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勞動力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幫助農民樹立“主人翁”意識,讓人民當家作主落到實處。
4 影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因素
4.1 政策因素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問題是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為了保障農業農村的切實發展,黨和國家制定了很多相應的政策,發布了一系列詳盡的指導文件。然而,由于實際情況復雜多變,加上有些地區執行力度不夠,很多政策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部分地區的農民用地受政策影響被無償征用,導致村民的生產資料缺失。
4.2 發展基礎因素
我國目前已經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但很多貧困地區剛剛脫貧,過去長期處于貧困中,長期陷在發展滯后的困境之中,發展的基礎非常薄弱。相關數據顯示,發展較好的農村大多位于城鎮的邊沿,這些地方交通較為方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充足,因而可以得到較好的發展。還有一些具有天然地理優勢的農村,如人文景觀豐富的旅游勝地、自然景觀優美的沿海地區等,這些地方的農村可以利用地理優勢得到有效發展。然而,大多數農村地區通常處于偏遠地區,遠離城鎮,交通不便,相應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招商引資缺乏途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非常有限。
推薦閱讀:農村經濟發展規劃課題申報通知怎么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