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的成都路徑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農業科技時間:瀏覽:

  摘要: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的建設,既是成都自身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也為成都“極核”發展奠定堅實的農業基礎。成都要圍繞強基保供、優勢集聚、價值驅動、分工優化、質量興農、科技引領、協同合作、改革驅動重點任務,構建協同推進機制,優化要素保障機制,強化改革成果應用,圍繞新時代發展需求,高水平建設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關鍵詞:成都;都市現代農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路徑

  成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兩大“極核”之一,都市現代農業是成都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重要內容。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的建設,作物成都自身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也為成都“極核”發展奠定堅實的農業基礎。探索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的成都路徑,有利于成都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中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更好地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增添農業亮色。

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的成都路徑研究

  1成都農業發展取得的重大成效

  1.1都市農業基礎穩固,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有力

  成都市是現代農業示范區,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近年來,成都加快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建設,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增強。2018年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指數僅次于上海和北京,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中排名第3,其中主要“菜籃子”產品保障水平高居第2位[1]。

  1.2三產融合穩步發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立體多元

  成都以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園區)為引領,加快現代農業要素集聚,積極建構都市現代農業生態圈,初步構建形成“7+6”(7個農業產業功能區+6個農業產業園區)發展格局。著力發展糧油、蔬菜、肉類、水果、茶葉、食用菌等農產品精深加工業,2018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500億元。大力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深入實施“農業+”系列行動,以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不斷發育。2019年,成都市農產品網絡零售額110.2億元,鄉村旅游總收入489.2億元。圍繞都市現代農業生態圈的建設,創新生態鏈提升價值鏈,多元化、鏈條化的經營體系基本形成,擁有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8家,農民合作社11075家,農業職業經理人17180人。

  2成都在推進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2.1快速城鎮化和居民消費升級背景下如何保障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伴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區域城鎮化率將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將更快升級。2020年成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2093.78萬人,首次超過2000萬,城鎮人口更快集聚與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的雙重疊加,將為成都市大都市區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帶來更大的壓力。

  2.2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如何破解更加趨緊的農業生態資源環境約束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與農業爭奪資源的矛盾將日趨激烈,同時也將對大都市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帶來更大壓力,對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發展的資源、要素成本和機會成本迅速抬高[3]。

  2.3復雜國際經貿環境下如何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等抬頭,國際經貿形勢更加復雜多變,農業發展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的沖擊。我國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迫切需要進行優化調整,適應國際農業規則,應對更加復雜國際環境。這對于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的建設,既是挑戰,更是必須要承擔的探索任務。

  2.4激烈區域發展競爭中如何構建有效協同發展機制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的建設,是跨區域的農業協同發展,既涉及川渝之間的區域協同,也包含成都都市圈及周邊地區的協同,成渝兩大“極核”、成德眉資都市圈內部都需要在“競合”中發展。

  3成都農業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中的戰略路徑

  3.1發展方向

  作為西部地區的全國特大中心城市、四川首位城市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兩大“極核”之一,成都的核心能力持續提升,對農業產業的要素配置、結構調整、形態特征以及空間格局等均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轉向需求。要素配置需要從勞動密集型農業進一步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農業轉變[4];產業結構需要從基于“種業、生產、加工”等為核心的生產主導性產業發展結構,逐步向“從田間到舌尖”的全流程融合性產業結構邏輯轉變;產業形態需要從以城郊型導向的都市型現代農業(PA:peri-urbanagriculture)向城市農業(UA:urbanagriculture)兼顧的形態轉變[5];空間發展需要從生產區、生產帶逐步向集群化、功能區(園區化)農業發展空間轉變。

  3.2發展目標

  以構建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為核心的高端高質高新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基本導向,培育都市農業產業生態圈、生活服務圈、創新業態圈、企業協作圈,實現三次產業良性互動、融合發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功能空間與農業產業體系協調互哺的發展新格局,建設食品供應穩定高效安全、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完整、生態生活環境優美宜居、全球知名的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

  4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中加快成都農業發展的建議

  4.1構建協同推進機制

  突出問題導向、突出重點區域、突出產業分工協作、突出協同創新,努力形成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利益相連的現代農業協同發展新格局[6]。加強成都市與整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其他城市在區域農產品物流便利化、科技協同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聯合監管、重大動植物疫病聯防聯控、融資擔保等方面協同機制的探索。

  4.2優化要素保障機制

  以城鄉融合發展為支撐,以優化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為核心,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推動城鄉人口、土地、資金、公共資源等關鍵要素的市場化、高效化配置。優化現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建構以國土空間為導向的、符合都市農業發展特征特色的土地和農業考核制度體系[7],完善農業用地保障。優化人才要素供給,大力引進高端農業人才,建立完善農業人才培訓體系,加快培育高水平職業經理人和新型職業農民。建立財政支農投資穩定增長機制,重點提升財政投入使用績效。創新農村金融產品,貸保擔聯動發展,提高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發展能力。

  4.3強化改革成果應用

  擴大成都多項改革政策紅利,把著力點放在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上來,著力發揮成都市城鄉統籌、農業農村改革試驗區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實現各項改革試點有機銜接、融會貫通,推進試驗成果的目標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確保改革成果有效落地運用。

  參考文獻:

  [1]焦軒.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滬京蓉連續三年位列全國前三甲,上海交大發布《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報告2019》[EB/OL].

  [2]趙榮昌,鐘文.1個億的項目背后6萬條數據[N].成都日報,2021-3-4.

  [3]杜興端,呂火明.四川農業高質量發展現狀、挑戰與建議[J].四川農業科技,2019(12):5-8.

  [4]黃姣,李雙成.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都市區農業多功能性演變特征綜述[J].資源科學,2018,40(04):664-675.

  [5]孫宏濱,孫世芳,喬敬圖,等.城郊農業與都市農業的理論研究綜述[J].農村經濟,2001(04):37-41.

  [6]陸軍,毛文峰,聶偉.都市圈協同創新的空間演化特征、發展機制與實施路徑[J].經濟體制改革,2020(06):43-49.

  [7]朱利,邴塬皓,王柟.都市農業發展制約研究綜述與展望[J].農業展望,2021,17(01):67-71.

  杜興端,常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永川市| 河池市| 宜都市| 尖扎县| 盘锦市| 保德县| 科尔| 富川| 广灵县| 岳普湖县| 姜堰市| 会宁县| 上犹县| 泌阳县| 巴中市| 田阳县| 綦江县| 新野县| 高唐县| 抚顺市| 武宣县| 苏尼特左旗| 和平区| 读书| 新建县| 莱芜市| 隆子县| 怀宁县| 长垣县| 囊谦县| 岗巴县| 陆良县| 石泉县| 武穴市| 黔西县| 上高县| 五寨县| 定结县| 民丰县|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