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科技
![]() |
期刊名稱: | 四川農業科技 |
期刊級別: | 省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51-1212/S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4-1028 | |
期刊周期: | 月刊 | |
主管單位: | 四川省農業廳 | |
主辦單位: | 四川省農業廳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四川農業科技》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四川農業科技》是四川省農業廳和四川省農科院聯合主辦的四川省內唯一的省級綜合性農業科技期刊?!端拇ㄞr業科技》主管單位四川省農業廳,主辦單位四川省農業廳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創刊時間1971-01-01,出版周期月刊,國內刊號51-1212/S,國際刊號 1004-1028,郵發代號62-82
• 期刊欄目:農業論壇、調查研究、專題研討、致富能人、市場觀察、優新品種、種植技術、養殖技巧。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 辦刊宗旨:《四川農業科技》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104;總被引頻次:467
• 《四川農業科技》雜志近期論文投稿目錄:
綠顧果業 豐收選擇……………………………………
四川農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分析與思考…………………………………葉桄希
成都地區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白勝 陽圣瑩 周霓 黃世群
四川省農科院參加成都市農業技術走基層活動…………………………………
特早生茶樹新品種川茶3號選育報告…………………………………黃福濤 唐茜 余洪泉 李品武 楊洋
農業部:加快發展休閑農業 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番茄嫁接紫色春馬鈴薯共生培育方法…………………………………王曉黎 王宏 黃濤 黃鋼 沈學善
適宜機械化春夏播生產的玉米新品種仲玉3號…………………………………趙光明 劉永紅 楊勤
崗位專家建言獻策受到高度重視…………………………………
生物廢棄物菌渣在鐵皮石斛組培苗移栽基質中的應用…………………………………唐敏
李克強:推動電子商務創新和拓展面向“三農”服務…………………………………
瀕危樹種峨眉擬單性木蘭的生物學特征及保育措施…………………………………陳娟 范繼才 盧昌泰 趙波
2015年四川省農村機電提灌 保春耕現場會在遂寧召開…………………………………
玉米乳苗覆膜早栽和覆膜直播栽培技術…………………………………郭昌軍
四川省農科院參加四川省第二十屆科普活動月送科技下鄉活動…………………………………
優質高產高效水稻新品種川優6203栽培技術…………………………………鄭斌 楊梅
穩特——穩殺害蟲…………………………………
高產耐密廣適玉米新品種仲玉3號的突出特點及高產栽培技術…………………………………何世友 曾暉 楊勤
論文范文參考:四川農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分析與思考
1四川省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省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省廳和市(州)農業部門均設立了專門信息機構,80%以上的縣(市、區)設立了農業信息站,建成鄉、村級信息站點4700余個,專職農業信息人員已突破600人;二是各級農業部門基本建成政務內網、政務外網和互聯網三類網絡系統,基本實現信息安全保障和信息資源共享;三是構建的金農工程、12316三農熱線、農業應急指揮等重要信息系統和數據中心服務于農業行政管理初見成效。四是各級農業部門通過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技寶、手機短彩信等多種手段,開展各具特色和有針對性的農業信息服務。同時,我省農業信息化發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多頭管理問題嚴重,包括農業廳、組織部、經信委、商務廳、氣象局等部門都涉足了農業農村信息化領域,行業建設缺少有效的統籌和協調;二是農業信息化在我省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缺乏頂層整體規劃設計;三是技術研究與應用發展不平衡,農業信息產業化水平較低,大部分農村仍然維持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四是農業信息人才匱乏,既懂農業又熟悉信息技術的人才十分緊缺,且越到基層情況越明顯,嚴重制約了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