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為適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開發及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促進濱州市棉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健康穩定發展。作者結合濱州市“十三·五”棉花產業實際情況,探討了“十四·五”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途徑。提出了“打造黃河三角洲高品質棉花生產基地,建設魯北地區最大的棉花秸稈等廢棄物循環經濟綜合利用工程、棉花良種引進和改良及繁育產業化工程、棉田間作套種工程,開展棉田規模化和標準化建設工程,推進智慧棉業建設工程、休閑觀光棉業發展工程,實施產業強鎮示范帶動工程” 的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并制定了抓好政策落實,依托棉花項目,狠抓科技投入,加快產業化進程等發展保障措施。旨在“十四·五”期間將濱州市打造成“世界級紡織家紡服裝的產業基地”。
關鍵詞:山東;濱州市;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途徑
濱州市位于黃河三角洲腹地,鹽堿地和灘涂地多,適宜種植棉花。經過多年發展,濱州棉花產業擁有完備的產業鏈條,擁有一定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在黃河流域棉區有著自然優勢和比較優勢。為適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開發及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促進濱州棉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健康穩定發展,打造“世界級紡織家紡服裝的產業基地”,對濱州市棉花產業如何進一步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1“十三·五” 濱州市棉花生產取得的主要成績
濱州市“十三·五”期間棉花地位、棉花市場、棉花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濱州市通過強化服務、積極引導,促使濱州市棉花生產沿著穩定健康的方向發展,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1 生產布局更加合理
2016~2020年濱州市棉花生產布局趨于合理。在種植規模上,突出規模化、集約化特點,減少零星、分散棉田面積,擴大了集中連片棉田面積。在種植分布上,結合各縣區政策、地理環境因素,進一步規劃和調整區域布局和棉田種植結構,加快實現一熟春棉逐步向北部淡水資源較缺乏和中重度鹽堿地的宜棉縣區轉移[1-2]。在具體管理上,突出有效性、針對性特點,注重對植棉大鄉(鎮)、重點企業、合作社、大村大戶的培植、引導和管理,努力發揮重點植棉鄉鎮的示范帶動和主力軍作用,促進全市棉花生產向精簡化、機械化發展。
1.2 纖維品質明顯提高
2016~2020年,雖然濱州市棉花面積和產量都有所減少,但是由于大力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特別是實施棉花綠色優質高效創建等項目,有效減少了棉花“三絲”,提高了棉花品質的一致性,籽棉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纖維長度和整齊度、衣分等指標均有了3%~5%的提高。
1.3 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隨著加工產業集中度和市場對棉花品質要求的提高,以及企業對物流成本的控制,棉花加工、紡織等企業開始在棉花優勢區域內建立生產基地,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等方式,開展訂單生產,產業鏈條不斷延長[3]。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愉悅家紡等企業紛紛到棉花主產區建立棉花生產基地。截止2019年底,全市成立各類棉花專業合作組織95家,有力地推動了棉花產業化發展進程。廣大棉農在參與棉花產業化過程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更加堅定了推動棉花產業化的決心和信心。
1.4 產業模式逐步成熟
開發出飼用燕麥草與短季棉連作的高效綠色生產模式。探索出短季棉越冬蔬菜間(套)作及棉薯間作技術等新的棉花耕作制度,并進行示范推廣,切實提高了棉花種植的綜合效益。
1.5 棉花政策惠農作用突顯
一是棉花價格補貼政策,“十三·五”期間共爭取到惠農政策補貼2.63億元,增加了棉農收入。二是實行棉花保險政策,從2015年開始調整保險費,由270元/hm2調整為450元/hm2,保險金額由6750元/hm2提高到7500元/hm2,農民自愿投保,濱州市的投保比例為60%左右。三是實施棉花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濱州市無棣縣于2016年和2018年實施了該項目,沾化區于2017年實施了該項目。
1.6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
2018年濱州市農業農村局成立了涵蓋省、市、縣農業技術部門、科研院校、棉紡企業、種植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專家為主的濱州市棉花產業科技創新團隊,“十三·五”期間,共取得棉花類科研成果19項(其中獲得濱州市科技進步獎8項,農牧漁業豐收獎4項,其它獎項7項)。
2濱州市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途徑
2.1 打造黃河三角洲高品質棉花生產基地
把濱城區和無棣縣建設成集“技術集成、應用創新、產業發展融合、品牌創建”等于一體的創新平臺和高品質棉花生產基地;在楊柳雪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成熟技術與模式示范區、全程機械化試驗區、高品質棉花展示區、智慧農業功能區和科普教育觀賞區”。以無棣縣的西小王“錦棉小鎮”為主體,輻射佘家鎮、柳堡鎮等東部棉產區,將無棣縣打造成集中連片的高標準棉花示范區,使之成為黃河三角洲高品質棉花示范基地,為濱州市打造“世界級紡織服裝家紡產業基地”提供政策與技術支撐。
2.2 建設魯北地區最大的棉花秸稈等廢棄物綜合與循環利用工程
魯北地區有機廢棄物綜合與循環利用項目規劃總面積80000 m2,廠房面積42000 m2。在農業生產和生活、輕工業生產、畜牧養殖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主要是棉花秸稈、廢舊棉制品、雞糞、牛糞等),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該項目的建成與應用能夠解決有機廢棄物污染環境問題,變廢為寶。
2.3建設棉花良種引進、改良和繁育產業化工程
加強品種引進和良種育繁推中心建設。挖掘濱州地方優良品種,根據市場需求推廣種植品質“雙30”(比強度在30 cN/tex以上,纖維長度在30 mm以上)以上品種。通過技術改造,品種更新換代和統一規劃,確保“十四·五”期間實現全市棉田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特別是“雙30”以上高品質棉花的種植面積占30%~50%,從而提高棉花產業的效益[4]。
2.4建設棉田間作套種工程
實施棉田間作套種,是增加植棉綜合效益的極為有效途徑。近幾年來濱州市植棉效益調查顯示,各類間作套種均比單作棉田效益高出2倍左右。因此,要在認真總結間作套種經驗的基礎上,統籌安排棉花與不同作物的間作套種試驗,如短季棉與飼草、棉花與西瓜、棉花與蔬菜等間套作模式,對成熟模式要制定技術規程并推廣。各縣區、鄉鎮要因地制宜,抓出自己的樣板村、樣板戶、樣板田,通過以點帶面,加快濱州市棉花間作套種技術的推廣應用步伐,努力提高植棉的綜合效益。
2.5 開展棉田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工程
支持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租賃、入股等形式進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經營。結合高標準農田、土壤保育院等項目建設,配套完善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和防災減災裝備。至2022年,建設高標準棉田示范區1.33 hm2,到“十四·五”末,建設高標準棉田示范區6.67 hm2以上。形成統一的棉田輕簡化管理、智慧棉業展示和農機農藝高度融合的高標準棉田示范區,帶動全市棉業高質量發展。
2.6 推進智慧棉業建設工程
依托科研力量,采用互聯網技術,建設集產品溯源、遠程控制、“四情”檢測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棉業平臺,探索推廣智能化數控生態循環模式。加強對棉花市場和病蟲害的信息分析、預測預警和指導服務,為棉花生產提供信息與技術支撐。鼓勵廣大棉花技術人員靈活運用農技推廣APP,對接“益農信息社”和“國家信息進村入戶公益平臺”,打通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
2.7 推進休閑觀光棉業發展工程
在濱城區楊柳雪鎮,以棉花科技示范基地為主體,結合楊柳雪紅色教育基地,建設棉田科普教育觀摩區,種植各種觀賞棉,集科普教育與豐富田間生態景觀于一體,推進紅色旅游與特色植棉融合發展。建設快樂棉花采摘體驗區,種植適宜市民采摘、體驗和加工的高品質棉花,現場加工制作棉被等棉制品。組織以棉花為主題的節慶文化活動,拓寬生態觀光棉業發展渠道。
2.8 實施產業強鎮示范帶動工程
以無棣縣西小王鎮為樣板,在全市開展具有棉花特色(棉花種植、加工和紡織)小鎮建設。建成無棣西小王鎮為“品質小王、錦棉小鎮”,惠民縣麻店鎮為“棉花與西瓜間作套種高效示范小鎮”;濱城區楊柳雪鎮為“棉花休閑觀光特色旅游小鎮”;沾化區馮家鎮為“棉花套西瓜間玉米高效種植示范小鎮”;,無棣縣柳堡鎮為“棉飼連作高標準種植示范小鎮”等棉花產業特色小鎮。至“十四·五”末,全市建成棉花“種植、加工、物流和紡織”品牌凸顯的棉花特色小鎮5個以上。
推薦閱讀:農業推廣相關論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