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本屆論壇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任官平和藝術家宋陳發起。論壇以2013年世界土壤日作為原點;以藝術家十余年泥土藝術創作之路及對土地的關懷為脈絡;以土壤生態與地球環境可持續為理念;以人文、生態藝術美學為空間與載體。希望借助論壇的發起,集合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相關產學研領域的政策、法規、技術、文化、設計、施工、藝術、視覺呈現等手段,聯合生態建筑、綠色材料的應用渠道,攜手各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老師們,結合生態環境領域改善、教育、宣傳及推進的指導策略與指引,對我們世代生存的這片土地,以人文、藝術、生態綜合美學的方式,反哺大地、重構審美、喚起民心,恢復青山綠水,煥發自然與生命相和諧的勃勃生機。蘇州本色美術館館長陳翰星,資深媒體人陳鳳玲,藝術家薛中,規劃工程師盧新宇,生態藝術評論家張輝等專家、嘉賓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環保志愿者、藝術愛好者60余人參加了論壇。論壇由心理學者德蘭主持。
土壤與人類的福祉和環境密不可分
論壇上,多位專家、嘉賓進行了演講和分享。任官平副理事長作了題為“關愛土壤:學會在這塊大地上過日子”的主旨演講;陳翰星館長發表題為“敬天愛人:與自然友好和諧相處”的致辭;藝術家宋陳作了題為“土地關懷”的主題演講;規劃工程師盧新宇作了題為“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漫談”的報告;藝術家薛中分享了題為“竹——來自土壤反哺土壤”的演講;評論家張輝進行了題為“略論宋陳藝術建構東方人文生態美學之意義”的發言。
論壇現場,任官平、宋陳、陳翰星共同發表了以“從土壤和大地出發,創新精神生態資源,邁向人類生態共同體!”為主題的《2020土壤生態宣言》。宣言指出,土壤就像空氣、水和陽光一樣,在維系人類生存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人知道可種植土壤的形成,需要花費一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把它毀掉,只需要短短的幾十年、十幾年甚至更短。土壤既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又是土地的組成部分,而土地則是一切自然資源中最基本的資源。在第7個世界土壤日,讓我們從土壤和大地出發,去關心空氣、水、植物、動物以及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資源!
據介紹,同期舉辦的《藝術家科普系列》——土壤生態藝術實驗展以藝術的方式,強化公眾的土壤環保概念和土地關懷意識。
人類還得好好在地球上生活
任官平副理事長發表主旨演講時一連串的發問引人深思,人類還得好好在地球上生活。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離開土壤,人類不知道要去哪里。以土壤為支撐的自然生物圈,高天厚土和萬物眾生是我們人類的物質和精神家園,要好好關愛,不能虐待它。關愛和保護土壤就是護佑人類的生存基礎。過去人們對土壤的認識、關愛和保護不夠,犯了很多錯誤,甚至有些錯誤是不可原諒的。如工業化、城市化對土壤的過度開發、利用和污染破壞,損害難以挽回,教訓極為深刻。大米不能吃了,某個地方被鉛污染了,土壤病了,人類還安全嗎?答案是不安全的。因為不健康的土壤,會生長出不健康的食品,人類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生物鏈就是這樣決定的。人體所需的30多種生命元素,都是通過攝取食物獲得,也正是這些生命元素和蛋白質一起合成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酶。如果酶缺乏或是不足,就不能很好地轉化食物中各種營養。發生在人們身體上的各種“富貴病”,如肥胖癥、高血壓、高血脂,實際上都是身體所需要的酶分解力下降造成的。而造成酶減少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中所蘊含的元素失去了平衡,不是缺這少那,就是多這多那,該有的沒有,不該有的倒是有了。把現在很多疾病稱之為“環境病”一點都不為過。當土壤缺乏一些相應的元素時,會使得人體發生諸如骨質疏松、貧血,甚至某些腦障礙疾病?,F在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與土壤不健康及土壤元素的不平衡有很大關系。
任官平強調,未來幾十年,隨著人口的增長,全球氣候變化、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對土壤的保護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人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用理性的認識、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對策處理好人類與土壤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對此,任官平歸納總結,提出以下八個方面的思考與見解。
第一,如何在不損害土壤和環境的前提下,生產更多的食物,以滿足未來人口不斷增長的需要?根據預測,未來30年世界人口將由現在的70億增加到90億。當前,世界上還有貧困國家和地區,溫飽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那么20億新增人口的糧食問題又將如何解決?當然,現在中國解決了糧食供應和百姓溫飽的問題,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所領導的團隊已把水稻畝產增收到1000公斤。這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大好的消息。然而,盡管現在有很多科學技術上的進展,我們還是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科技突破上,大面積的土地仍是支撐我國糧食生產的根本,所以說土地的問題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堅決保護好我國的耕地。
第二,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盡量少占耕地良田,不讓古老的村莊消失殆盡,不讓類似于江南魚米之鄉不復存在之事一再發生,要讓人有家園可戀、有鄉愁可寄。我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來過江南,那和現在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長三角的經濟發展起來了是好事,但是在中國最好的糧食產區發展了工業,占用了大量魚米之鄉的土地。這里還是過去的魚米之鄉嗎?今天的魚米之鄉一眼望去,除了城市還是城市,同樣的城市,同樣的高樓,同樣的道路,同樣的廠房,已經失去了煙雨江南的美好記憶。
第三,如何管理好與土壤密切相關的地上和地下的淡水資源。水是人類生命之源,通過近幾年的系統治理,我國的水資源和水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和提升。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特別是經濟高速發展地區,能看見幾條干凈的家鄉河?能看見幾片干凈的湖泊?尤其是在土壤下面的淡水資源更是我們應該時刻關注的。
第四,在逐漸減少使用化石能源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利用土壤所提供的生物質能。生物質能需要科學有效利用,而不是隨意亂用。因為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的緣故,逐步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怎樣開發和利用好替代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推薦閱讀:發表土壤有機污染方向論文怎么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