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據文獻報道,甘薯切塊種植能充分利用早春光熱資源,具有明顯的綜合優勢,但切塊栽培的關鍵技術分析和實際操作性不強,用工成本計算具有較強的歷史局限性,不適應當前發展輕簡化農業要求。為此,我們2020年在魯西南地區進行了專題試驗研究,分析切塊種植優缺點,總結種植關鍵技術,以期在用工滿足的條件下發展甘薯切塊種植,實現增產提質,減少技術應用的盲目性,推進發展高效農業。
一、甘薯切塊栽培優缺點
1. 優點
①生育期延長,單株生產力高
甘薯切塊種植幼芽在塊根上生出繼續生長,去除了育苗移栽法的緩苗過程,較常規移栽薯苗時間提前1個月左右,而育苗移栽有15~20天的緩苗期,即使同時收獲,切塊種植較育苗移栽增加30~40天田間生長期,并且根系發達、分枝多、莖葉生長旺盛,對單株薯塊膨大、莖葉生長和提高單株生產力有利。2020年試驗表明,切塊種植畝產4 042.8千克,單株平均結薯1.8千克(2 246株),最多單株結薯10.8千克;常規育苗移栽畝產3 641.4千克,單株平均結薯1.26千克(2 890株),最多單株結薯5.4千克。切塊種植與常規育苗移栽相比,結薯增產率為11.02%,地上莖葉產量增加33.6%~42.4%。
②薯塊外觀要求不嚴,商品薯率增加
切塊種植結薯早,薯塊生長期長,大薯比例高,但易出現裂口,薯形不規則。切塊種植選用的品種多為淀粉加工品種,在滿足淀粉含量要求的同時對外觀品質要求不嚴,可以顯著提高產品利用價值,相對總產量增加。病蟲害發生造成的孔洞、黑皮對加工品質影響小,能有效減少防治用藥,減少產品農藥殘留。
③充分利用早春光熱資源和種收農閑季節,自由度高
丘陵山地種植制度一年一季,春秋光熱資源浪費,切塊種植覆膜可提高膜下溫度,防止土壤水分散失。早春3月下旬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播種,覆蓋地膜促進膜下升溫,達到薯塊發芽要求;經過25天左右,4月中下旬發芽出苗正常生長,氣溫已上升到15℃以上,能滿足秧苗生長需求,縮短了4月下旬育苗移栽后15~20天的緩苗期,春季光溫利用率增加。
3月中下旬切塊種植甘薯,能夠錯開4月中下旬當地種植管理農忙勞力緊張季節,降低用工費用,對提高甘薯產量和種植管理水平有利。淀粉型甘薯收獲期不嚴格,輕微霜凍對產品品質影響小,可根據勞力狀況合理調整收獲期。
④能夠節省種薯
與整塊種薯種植相比較,單個種薯切塊種植能夠節省種薯,每畝用種100~150千克,節省種薯50~100千克。單塊出苗量大,除掉預留秧苗外,可為其他大田栽培提供薯苗,一般每畝切塊種植可提供3~5畝大田用苗,增加種植效益。
2. 缺點
①品種
切塊種植選用品種要求增產潛力大,抗病蟲性好,生產上多數品種因生長期延長感病可能性增加,從而影響產量和商品性。
②技術難度大
一是甘薯種薯可溶性糖含量高,早春播種根際環境溫度低、水分高時,種薯易腐爛,造成缺苗。
二是薯塊上、中、下部根眼分布不均勻,發芽能力和發芽速度不一致,發芽出苗時間早晚有異或不出苗,田間生長期不一致,大苗欺小苗,易缺苗斷壟,補苗任務重。
三是種薯處理藥劑研究較少,缺乏成熟應用配方,同一配方受年際間水分、溫度變化影響大,造成種薯腐爛或帶病種薯直接侵染,收獲時病薯率提高。
四是切塊種植與育苗移栽配套管理技術有差別,清棵疏苗、破膜揭膜技術要求和勞動力強度高,而從事生產的勞動力多年齡偏大,對破膜清棵技術難以把握。
③用工量大
破膜放苗、多次清棵、拔出多余芽苗等農事操作,不具備機械化管理條件,均需人工操作,人工耗費多。而目前農村勞動力普遍緊張,不符合當前農業輕簡化、標準化、規模化要求,是限制甘薯切塊種植大面積發展的關鍵限制因素。進行效益分析,每畝切塊栽培較常規育苗移栽成本增加365元,商品薯以市價0.88元/千克計算,切塊種植較常規育苗移栽種植每畝效益減少11.77元,增產不增收,若人工費用再增加,效益會繼續下降。
④易發生旺長
切塊栽培生長期長,因種薯薯塊有充足的糖分、蛋白質等供養,沒有栽插秧苗的緩苗期,單株留苗多營養體大,全生育期特別是前期生長旺盛,極易出現田間莖葉旺長,造成地上地下生長不協調,產量降低。
二、甘薯切塊栽培關鍵技術
甘薯切塊栽培要在充分考慮當地勞動力資源和栽培管理水平的基礎上,優選甘薯品種,突出種苗處理,強化技術細節,有選擇性地推廣應用。
1. 種薯選擇
選用萌芽性好、增產潛力大、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種薯應選用脫毒種薯,無病無蟲無凍傷,種薯大小以100~250克為宜,畝用種量100~150千克。魯西南地區肥力較差地塊優先選用濟薯25號,肥力較高地塊可選用商薯19。
2. 種薯處理
種薯采用頂部縱切法,根據種薯大小運用二分法或四分法,使單塊控制在30~50克,大塊種薯可縱切后中部橫切1~2刀,下部重量大于上部。筆者試驗,切塊切口晾干后用20%萘乙酸粉劑400~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浸種15分鐘左右,撈出在陰涼處晾干備播,這樣處理效果好,未發現種薯腐爛。
3. 大壟栽植
①高起壟
切塊種植植株長勢強,單株生產力高,整地時應深耕25~30厘米,南北方向起大壟,壟距85~90厘米,壟高30~35厘米,壟形高胖,壟溝深窄,為塊根生長創造良好環境,抗旱防澇防郁蔽。
②淺栽植
開溝栽植,順壟開溝深5~6厘米,澆透種水,每畝施10%噻唑膦顆粒劑1.5~2千克,以株距25~30厘米擺放薯塊,每畝栽植2 600~3 000株。擺種上齊下不齊,保證芽眼在同一平面上,種薯上中下部分開種植,芽眼向上,方向一致。覆土1~2厘米,覆土3厘米以上影響出苗和后期清棵、結薯。
推薦閱讀:植物化學怎么找sci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