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作物育種、遺傳理論研究和生態穩定的基礎,是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通過對秭歸縣1956年、1981年和2014年3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的統計分析,從農業產業結構、農作物種植結構、農作物品種組成和地方特色資源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比較和分析,為秭歸縣的農業發展和規劃提供了參考數據,也為秭歸縣特色種質資源優勢的利用、珍稀種質資源的保存以及山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統計分析;秭歸縣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位于長江三峽工程壩上庫首區,地處長江西陵峽畔,屬鄂西南山區,地理范圍在110°03 'E-111°00'E,30°63'N-31°18'N。秭歸縣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馳名中外的“中國臍橙之鄉”[1]。秭歸縣下轄12個鄉(鎮)、186個行政村,縣境東西長66.1 km,南北寬60.6 km,面積2 427 km2,總人口38.19萬人。秭歸縣屬于長江三峽山地地貌,總體上呈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勢,其最高處是位于南部邊境地區的云臺荒(海拔2 057 m),最低點則位于茅坪河口(海拔40 m),平均海拔在1000 m以上,因此秭歸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秭歸縣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冷夏熱,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8 ℃[2],且秭歸縣境內海拔差異較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農作物在海拔上呈垂直分布,農作物種質資源豐富。這樣結構復雜的地貌和多樣的立體氣候孕育了秭歸縣種類繁多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其中柑橘[3.4]和茶葉[5]的特色資源尤為珍貴。
植物種質資源是物種進化、遺傳學研究和育種的物質基礎‘6],而農作物種質資源更是由于其在農作物育種、遺傳理論研究和農業生產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認為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物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性戰略資源[7]。因此,通過資源普查的辦法來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并對其基本特性進行資源鑒定,對于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開發和利用均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很多重要的野生作物種質資源正在急劇減少[8],另外隨著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商業化的農作物培育品種也迅速地以其產量高、效益高和管理方便的特性逐漸取代了農民保留和馴化的珍貴地方品種或野生資源。種質資源的消失就意味著這些種質所攜帶的相應遺傳基因的丟失,是中國農作物遺傳多樣性的重大損失,對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為了盡快推進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于2015年正式啟動,該項目通過對湖北、湖南、江西、海南、重慶、江蘇等10個省(市、自治區)的糧食、經濟、蔬菜、果樹、牧草等栽培作物的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的基本特性、數量和分布特征的調查,對中國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全面的普查和搶救性地收集,并對野生資源中所攜帶的重要基因進行保護。秭歸縣作為該項目實施縣之一,在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等各級單位的領導下圓滿完成了本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本研究擬通過對秭歸縣1956年、1981年和2015年3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結果進行匯總和梳理,從土地利用情況、農業產業結構、農作物種植結構和農作物品種變遷等方面系統性地分析了秭歸縣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并著重對秭歸縣特色的桃葉橙及茶葉資源的收集和利用情況進行概述,為今后保護和利用秭歸縣的地方資源和野生資源提供參考數據,同時也為秭歸縣的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和山區人民的脫貧提供保障。
1 普查內容與方法
1.1 普查時間及規劃
根據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的統籌規劃,2015年9月16日秭歸縣農業局制定了《秭歸縣農業局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正式啟動了秭歸縣農作物的普查與收集活動。
1.2普查內容
1.2.1 秭歸縣的基本情況對秭歸縣的地域、氣候條件、人口、土地配置情況、經濟狀況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重點分析這些基本情況對種質資源變化的影響。對秭歸縣當前農業生產的發展、山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準扶貧工作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初步的普查和探討。
1.2.2 秭歸縣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本次普查的農作物主要包括糧食作物(如谷物、薯類和食用豆類等)和經濟作物(如麻、油料、蔬菜、果樹、茶葉、煙草等),一方面要普查這些作物的種類和栽培面積,并記錄作物的基本特性、產量和利用情況;另一方面要對所有普查到的地方品種、栽培品種以及野生資源進行采集、保存和資源評價,為后續進一步開發種質資源的利用價值提供參考。
1.3 普查方法
1.3.1 普查數據的采集本次普查行動主要依據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來開展秭歸縣的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具體方法如下。
1)通過對歷史文獻、檔案館、縣志和國家/地方種質資源圃資料的查閱,搜集相關的秭歸縣基本情況和種質資源數據。
2)通過走訪農戶、參與人訪談、山區實地探查等方法直接收集相關數據和種質資源。
3)對收集到的資源進行評價和分析,并進行初步的保存。
4)對文獻查閱和實地收集的數據進行匯總和校對,并根據梳理好的數據填寫1956年、1981年和2014年3個時間段的種質資源普查信息表。
推薦閱讀:農作物技術論文發表sci4區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