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與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的重大部署。為此,我國必須創新鄉村社會治理模式,探索一條實現鄉村善治的科學之路。本文是基于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光明村鄉村治理模式的一篇調研報告,希望能為當前的鄉村治理提供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 鄉村振興;鄉村治理體系;自治;法治;德治
《中國牦牛》是目前國內外唯一的牦牛學科專業刊物。1979年經農墾部批準,四川省出版事業管理局核準發給期刊登記證,于1980年正式創刊發行;1988年全國報刊整頓重新登記時,本刊又經農業部審核批準由部主。
光明村是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中部的一個行政村,總面積7 km2,耕地面積366.67 hm2,擁有村民小組7個、農戶876戶、人口2 557人。近年來,光明村著力推進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成功探索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模式,形成縣域科學治理的“光明樣本”。
1 光明村“三治”融合的具體實踐
1.1 自治為基——激活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
在鄉村治理中,村民自治是最根本的。村民是民主管理的參與者,他們擁有最直接的投票權和監督權,能為村級公共事務發展獻計獻策,是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光明村的村民自治在其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方面進行了多年的實踐探索,善于調動村民積極性,讓村民參與到治安維護、糾紛調解、環境整治等村務工作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村規民約”。《光明村村規民約》來源于實際鄉村生活,采取在“陽光”下征求村民意見的方式,彰顯了以村民為主體的原則。十幾年來,其內容隨著時代發展與時俱進。最近一次村規民約的更新在2013年,內容增加了秸稈雙禁和環境保護的條款,效果顯而易見。以秸稈雙禁為例,被納入村規民約后,村民自我約束和互相監督的意識增強,亂拋和焚燒秸稈的現象越來越少。
1.2 法治為本——營造依法有序的良好氛圍
光明村的治理不僅是善用村民、能人治村,更是依法治村。通過制訂《村民議事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光明村村規民約》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村務活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村干部與村民都能依法有序參與村務管理,實現了規范管理。為切實提高村民的法治思維,光明村創新普法方式,以村民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小喇叭”廣播模式,使大家在寓學于樂中豐富自身的法律知識。同時,定期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向村民匯報村黨總支、村委會工作進度;定期更新村務公開欄,引導村民對村里的行政財務活動進行全程監督,村委干部及其活動都在陽光下自覺接受村民的民主評議監督。
1.3 德治為先——塑造淳樸文明的社會風氣
光明村以村民道德素質提升為切入點,多年來一直注重塑造鄉風文明的社會風氣。光明村是大豐區第一家開展村級道德模范評選活動的行政村。自2008年開始,從孝親和公益的角度評選道德模范,并在村里設置了固定的宣傳畫廊,來宣傳他們的事跡,弘揚他們的精神,用好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村民,唱響了團結向上的主旋律。另外,光明村用“小喇叭”吹響了文明和諧之曲。2016年7月1日,光明村在全村確定了25個廣播點,利用“小喇叭”開辟“為道德高歌·向模范致敬”的廣播專欄。用覆蓋全村范圍的廣播進行宣傳教育,通過每10 d講一個專題,每天早晚定時播放的方式,引導村民崇德向善,既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2 光明村“三治”融合的顯著成效
2.1 鄉風文明得到切實改善
光明村自推行“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以來,鄉風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化。現在的光明村和睦孝親蔚然成風,熱心公益遍地開花,村民家庭和美,鄰里和睦。2017年至今,全村沒有一起上訪事件,村民上下一心共建美好家園,打造和諧鄉村,鄉風文明的基本目標已然實現。
2.2 村集體經濟迅速發展
光明村自推行“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以來,村民一心一意謀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光明村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不斷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截至2018年,光明村98%的耕地全部流轉,培育9家新型經營主體。光明村青壯勞力全部洗腳離田,外出務工創業,老年村民則進入新型經營主體,繼續發揮余熱,實現農田收入不減、勞動力轉移增收的目標。2018年,光明村實現經濟總產值6 7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
2.3 村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光明村在堅持村民自治的基礎上,德治法治并重,村務管理水平顯著增強,干群關系更加密切,不穩定因素逐步消除,全村民主化、規范化程度明顯提高。現在,光明村已經是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示范單位和江蘇省級文明村、示范村、水美鄉村,鹽城市最美鄉村、鹽城市文明村標兵,大中街道綜合先進單位。走進光明村,只見嶄新的水泥路從村口延伸到村里,路面干凈整潔,路旁的村民住宅別致雅觀,田野里的各種農作物長勢正旺,村民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3 光明村“三治”融合帶來的啟示
3.1 村民自治是鄉村治理的目的
“鄉政村治”是理論界認為鄉村治理的最理想狀態,但在實際管理中,村治與鄉政正逐步合流,村民正逐步喪失自主管理自己村莊的權力。村民自治的目的是實現本村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必須從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做起,只有實現村民自治與村委管理之間雙贏互動,才能逐步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村民自治效果。
3.2 善用法治是有效治理的保障
“鄉土社會”其實是禮治社會,社會秩序的維持并不依靠法律制度,而是社會公認合適的行為規范,這些行為規范就是已經滲透到鄉間社會方方面面的不成文民間法。隨著依法治國基本戰略的推進,村級管理應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以法律和制度的約束力來保障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通過多種多樣的普法宣傳活動鋪平規范化、制度化的道路,維護鄉村社會的穩定。
3.3 德治為先是善治之路的基礎
在古代社會,以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為基礎的道德規范,是約束廣大村民行為的主要工具,維系了中國鄉村社會幾千年的穩定發展。近現代以來,道德文化在農村地區逐漸興起。德治為先應是鄉村治理的基礎性一環。在鄉村治理中發揮德治作用,首先要形成村民普遍認同的道德標準,然后營造講道德的良好氛圍,不斷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塑造淳樸文明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