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下面是兩篇農業技術類論文發表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水稻新品種鎮稻號的特征特性及直播高產栽培,介紹了農業水稻新品種的表現和特征,為品種推廣提供參考。第二篇論文介紹了冬小麥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夏玉米產量的影響,壤的孔隙度、持水性和通透性,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2]。秸稈還田作為秸稈資源利用的有效方式,既可以提高土壤的物理性質,又可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水稻新品種鎮稻號的特征特性及直播高產栽培》
摘要 鎮稻21號是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種。該品種具有熟期早、品質優、產量高、綜合抗性好、適應性廣、后期熟色好等特點。在江蘇興化作直播栽培,既能夠取得較好的產量,又能夠及時為小麥騰茬。本文介紹了該品種的產量表現及特征特性,總結了其直播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熟中粳水稻;鎮稻21號;特征特性
鎮稻21號是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新近育成的一個產量高、綜合抗性好、品質優良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種,該品種2017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命名為鎮稻21號(國審稻20170077)。現將其產量表現、特征特性及直播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產量表現
2015年參加國家黃淮粳稻組區試,平均產量10.02 t/hm2,較對照徐稻3號增產4.38%,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72.7%;2016年續試,平均產量10.08 t/hm2,較對照徐稻3號增產7.23%,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100%;2年區試,平均產量10.05 t/hm2,較對照徐稻3號增產5.79%,增產點比例86.4%;全生育期平均152.8 d,較對照徐稻3號早熟2.4 d。
2016年破格提升國家黃淮粳稻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0.16 t/hm2,較對照徐稻3號增產6.05%,增產點比例100%。鎮稻21號2年中間試驗平均日產量4.37 kg/d,較對照徐稻3號增產7.37%(表1)。
2 特征特性
2.1 穗粒結構協調,豐產穩產性好
鎮稻21號分蘗力較強,成穗率高,結實性好。一般有效穗數在308萬穗/hm2左右,穗長15~16 cm,每穗總粒數為150粒左右,結實率90%以上,千粒重25 g左右。區域試驗2年22個試點(次)增產點比例86.4%,生產試驗7個點增產點比例100%。
2.2 品質優良,商品性好
鎮稻21號谷粒飽滿整齊,稻米透明度好,心腹白少,商品性好,食味佳。國家區試統一抽樣送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測:出糙率84.2%,整精米率70.5%,堊白率14.7%,堊白度2.4%,直鏈淀粉含量16.2%,膠稠度77 mm。2年檢測品質理化指標均達國標2級優質米標準,年度間表現穩定(表2)。
2.3 綜合抗病性好,抗逆性強
鎮稻21號株高適中,基部節間短,莖稈較粗壯、彈性好,耐肥、抗倒性強。該品種對稻瘟病、條紋葉枯病、白葉枯病等水稻主要病害具有較好的抗性。國家區試抗性鑒定2年綜合表現: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4.0,穗瘟最高損失率5級,條紋葉枯病發病率28.0%,病級5級(表3)。
2.4 植株形態好、熟相佳,熟期早、耐肥抗倒
鎮稻21號葉色適中,分蘗力較強,長勢旺,株型較緊湊,劍葉挺拔,莖稈粗壯,耐肥抗倒,功能期長,生長清秀,后期灌漿快,熟相好,全生育期較對照徐稻3號早熟2 d左右。
3 直播高產栽培技術
3.1 突擊搶播
眾所周知,直播稻結實期的光照時長和溫度與產量有極顯著的正相關性。因而鎮稻21號直播種植要獲得高產、穩產,在茬口允許的前提下適期早播。重點要抓住以下配套措施:一是盡量提前播種,盡可能充分利用溫、光資源。二是適當增加基本苗,采取增加播種量、促蘗措施,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數,減少生育期推遲的影響。三是堅持浸種催芽播種,浸種催芽播種不僅能夠爭取3~5 d的時間,而且還有利于實現全苗、齊苗[1]。
分期播種試驗結果表明,在江蘇興化最佳播期在6月8—23日。最遲在7月20日播種,仍能在9月20日左右安全齊穗,且有一定的生長量和結實率(表4)。由此表明,鎮稻21號耐遲播能力較強,可以為瓜后稻栽培或洪荒之年作為救災品種。
3.2 合理密植
由于直播稻不必進行移栽沒有植傷,因而分蘗發生早、發生快,較移栽稻容易成穗,形成穗數偏多、穗型偏小的基本特點,產量形成主要以多穗取勝。鎮稻21號直播基本苗密度一般為135萬株/hm2,大面積直播播種量宜控制在90 kg/hm2左右,最多不超過112.5 kg/hm2。全苗、勻苗是奪取直播稻高產的重要基礎。對于出苗不全不勻的地方,要采取移密補稀的方法補全,確保苗全苗勻[2]。
3.3 科學施肥
由于直播稻群體量大,根系分布淺易倒伏,應堅持“前促、中控、后補”和“控氮、增磷鉀”的精確施肥原則。一般產量9 000 kg/hm2左右的直播稻,約施用純N 270 kg/hm2、磷肥120 kg/hm2、鉀肥120 kg/hm2。施肥種類及數量建議如下:基肥施45%復合肥600 kg/hm2;二葉一心期施斷奶肥尿素112.5 kg/hm2;四葉期施分蘗肥尿素150 kg/hm2;倒3.5葉時施促花肥45%復合肥375 kg/hm2+尿素75 kg/hm2;倒2葉時施保花肥尿素75 kg/hm2。
3.4 合理灌溉
直播稻播種結束后,及時做好田間水系配套工作,確保能灌能排。旱播洇水時,要堅持速灌速排,切忌漫水浸泡。為確保一播全苗和扎根立苗,播種后應堅持濕潤灌溉,2葉1心后保持淺水層。
分蘗期適當增加露田透氣時間防止僵苗,促進扎根分蘗;夠苗時要及時擱田,控制無效分蘗,防止群體過大,苗數達到計劃穗數的80%(360萬株/hm2)時,就要開始擱田,多次輕擱,切忌一次重擱。中后期水漿管理以干濕交替為主,但在減數分裂期和抽穗灌漿期要保持水層。收獲前10 d左右斷水,防止脫水過早導致早衰影響品質[3]。
3.5 生化調控
生產實踐表明,生化調控可以有效增強品種的抗倒性。建議直播水稻在秧苗期拌肥施用一次生長調節劑(如壯豐安等)[4],能達到抗倒、增產的效果。
4 參考文獻
[1] 黃杰貴.青陽縣旱直播雜交中稻高產栽培技術及存在的問題[J].現代農業科技,2018(1):26.
[2] 鐘偉,羅清國,王榮.渠縣水稻輕簡化高產技術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2017(10):14-16.
[3] 柏林義,滕志英.江蘇淮安楚州區直播水稻生育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7(5):61.
[4] 孫建權,李婉,邵性寬,等.沿黃稻區麥茬直播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種業導刊,2017(8):9-10.
《冬小麥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夏玉米產量的影響》
摘要 以夏玉米登海605及冬小麥良星66為試驗材料,研究冬小麥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夏玉米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冬小麥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均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機質、磷、鉀及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秸稈還田方式的夏玉米產量為過腹還田>粉碎還田>堆漚還田>留茬還田;夏玉米的穗數為過腹還田>粉碎還田>堆漚還田>留茬還田;夏玉米的穗粒數為過腹還田>堆漚還田>粉碎還田>留茬還田;夏玉米的千粒重為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粉碎還田>留茬還田。因此,較好的秸稈還田方式為過腹還田和粉碎還田。
關鍵詞 夏玉米;冬小麥;秸稈還田方式;性狀;產量
我國秸稈總量約為7億t,但利用率僅為32%[1]。我國有機肥施用量逐年降低,使得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劣化。秸稈還田可以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團聚結構,提高土壤的孔隙度、持水性和通透性,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2]。秸稈還田作為秸稈資源利用的有效方式,既可以提高土壤的物理性質,又可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3]。本試驗研究冬小麥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土壤肥力及夏玉米產量的影響,為今后秸稈還田方式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選擇壤質土壤、灌溉條件較好、生產技術相近的宋坊農場和宴城鎮后甄村,陵縣宋家和和德城區黃河涯。供試小麥品種為良星66,玉米品種為登海605。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粉碎還田、高留茬還田。大區試驗,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為300 m2(50 m×6 m)。玉米登海605按照7.5萬株/hm2的密度種植,小麥良星66播種量187.5 kg/hm2。于小麥秸稈還田前測定土壤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在試驗過程中,除試驗因素不同外,其他大田栽培措施完全一致。
1.3 測定項目及數據處理
測定項目為地力情況及作物產量;數據用Excel進行處理,統計分析采用DPS數據分析程序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作物收獲后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為小麥秸稈粉碎還田>小麥秸稈留茬還田>小麥秸稈過腹還田>小麥秸稈堆漚還田;作物收獲后的土壤堿解氮含量為小麥秸稈過腹還田>小麥秸稈堆漚還田>小麥秸稈留茬還田>小麥秸稈粉碎還田;作物收獲后的土壤有效磷含量為小麥秸稈粉碎還田=小麥秸稈過腹還田>小麥秸稈留茬還田>小麥秸稈堆漚還田;作物收獲后的土壤有效鉀含量為小麥秸稈粉碎還田>小麥秸稈留茬還田>小麥秸稈堆漚還田>小麥秸稈過腹還田。秸稈還田后有機質含量較作物收獲前提高;堿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鉀含量均顯著提高;秸稈還田后對土壤容重(下轉第27頁)
(上接第21頁)
影響不顯著。即秸稈還田可顯著提高土壤肥力及有機質含量,對土壤容重作用不顯著。
2.2 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夏玉米產量的影響
從圖1可以看出,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夏玉米產量的影響為過腹還田產量最高,其次為粉碎還田,留茬還田產量最低。即產量為過腹還田>粉碎還田>堆漚還田>留茬還田。
2.3 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夏玉米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從圖2可以看出,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下,夏玉米的穗數為過腹還田>粉碎還田>堆漚還田>留茬還田。
從圖3可以看出,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下,夏玉米的穗粒數為過腹還田>堆漚還田>粉碎還田>留茬還田。
從圖4可以看出,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下,夏玉米的千粒重為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粉碎還田>留茬還田。
3 結論與討論
國內外研究表明,土壤肥力對作物產量影響很大,約65%的產量來自于土壤肥力。秸稈還田可以提高玉米的產量及抗性[1]。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磷、鉀及微量元素,是農業重要的有機肥源之一[4]。秸稈還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本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因此,秸稈還田可以作為培肥地力的一種有效方式。余延豐等[5]研究結果表明,秸稈還田可以提高水稻和小麥的產量。本試驗結果表明,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均能提高夏玉米的產量,但效果不同。其中過腹還田處理和粉碎還田處理夏玉米產量較高。秸稈還田方式對有效穗數影響與產量影響結果一致,說明不同還田方式主要通過有效穗數的差異來影響產量。在能夠達到過腹還田的地塊以推行過腹還田的方式進行秸稈還田,在沒有條件進行過腹還田的地塊可以推行粉碎還田的方式[6]。
4 參考文獻
[1] 王寧,閆洪奎,王君,等.不同量秸稈還田對玉米生長發育及其產量影響的研究[J].玉米科學,2007,15(5):100-103.
[2] 張鑫,隋世江,于濤,等.不同量秸稈還田對玉米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9):4581-4583.
[3] 張靜,溫曉霞,廖允威,等.不同玉米秸稈還田量對土壤肥力及冬小麥產量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0,16(4):612-619.
[4] 李文革.秸稈還田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06(1):46-48.
[5] 余延豐,熊桂云,張繼銘,等.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2):169-171.
[6] 劉志華,蓋兆雪,李曉梅,等.秸稈還田對玉米產量形成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7):42-45.
推薦閱讀:《廣東蠶業》是廣東省蠶學會主辦的蠶業科技刊物,面向生產和科研,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力求辦出熱帶亞熱帶技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