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根據土壤肥力,確定適宜的施氮量和氮磷鉀比例,施足基肥,禁施高氮肥,多施有機肥,適當增施鉀肥,補充鋅、硼、鎂等中微量元素,增加煙株的營養抗性。廣南縣對2014年全縣烤煙種植地塊增施硫酸鉀150 kg/hm2,同時在珠琳鎮和蓮城鎮推廣266.67 hm2進行中微肥種植示范。通過比較分析,施入硼、鋅、鎂微量元素對烤煙生長發育、整齊度、抗青枯病特性和品質等方面的提升效果明顯。
關鍵詞:煙草,施肥,種植技術
一是培育壯苗,增強煙株抗逆性。嚴格按照廣南縣漂浮育苗技術方案、操作規程進行消毒、病害防治等,將各種病害預防措施落實到位。二是及時揭膜。膜覆蓋栽煙由于增溫保濕有利于青枯病的發生發展,此時氣溫條件已能滿足煙株的生長時要及時揭去地膜以降低相對濕度控制病害,全縣要求移栽結束后25 d內必須揭膜結束。三是移栽時剔除病苗,中耕管理時要避免碰傷煙株根莖,當田間發現病株不得隨手亂扔,應及時徹底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集中燒掉或深埋以減少初侵染來源,及時清除煙株病殘體并用石灰對病穴進行消毒。四是平衡施肥。推廣農家肥,嚴禁施用高氮肥,增施鉀肥,補施中微肥,既增加營養又提高抗病能力。五是把握打頂時機。不要在下雨天打頂,適時適期打頂,保持煙株的正常株型,防止打頂過早過重。
2014年,在廣南縣珠琳鎮選取往年青枯病發病嚴重的地塊,開展抗青枯病烤煙品種篩選試驗,供試品種為烤煙品種6517、巖煙97、PVH1452、K326、S1、S2、S6,以云煙87為對照,試驗結果表明,6517、S6抗病性明顯優于其他品種。用多粘類芽孢桿菌、安果好、噻菌銅、農用鏈霉素、澳瑞根、甲霜錳鋅、枯草芽孢桿菌、寡雄腐霉菌分別防治青枯病試驗中,多粘類芽孢桿菌、噻菌銅、農用鏈霉素的處理用藥防護表現相對穩定。
珠琳鎮藥劑篩選試驗表明,當烤煙青枯病大面積發病時任何用藥防治已經基本沒有效果[6]。因此,廣南縣2014年青枯病統防統治方案,施用藥劑本著以預防病害,減輕發病程度為目的。大面積防治采用保護效果較穩定的72%農用鏈霉素和20%噻菌銅懸浮劑。在團棵期揭膜時,全縣統一用72%農用鏈霉素4 000倍液釋液灌根(或20%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液噴霧),10 d后用藥1次,15 d后再用藥1次;旺長期、打頂期、初采期零星發病時重復用藥。
1 準確診斷煙草青枯病
1.1 煙草青枯病典型癥狀
煙草青枯病在廣南縣俗稱為“半邊瘋”,煙株的根、莖、葉部位均可受害,但主要危害部位是根和莖。該病在廣南縣主要為害期在大田旺長期以后,表現為葉片枯萎,但是仍然為綠色,所以稱為“青枯病”。病株染病的一側葉片枯萎,但是無病的一側表現正常,拔出其根部可以發現發病的一側很多側根為黑色,并呈腐爛狀,另一側則正常,因此又被稱為“半邊瘋”。莖部發病后,萎蔫一側的莖上出現褪綠條斑,繼而變為黑色條斑,發病嚴重時黑色條斑一直延伸到煙株頂部。將病株莖部橫切,可見維管束變成褐色,擠壓橫切莖部有黃白色乳狀黏液,即菌膿。病葉采烤后,葉片輕薄,光滑,雜色面積較大,煙葉質量下降。
1.2 煙草青枯病與相似病害的區別
在廣南縣煙區,青枯病常與黑脛病、根黑腐病混合發生。這3種病害往往容易混淆,要做到有效防治首先要從以下癥狀加以區別[3-4]:煙草黑脛病的主要癥狀也是葉片萎蔫變黃,但它從兩邊一起萎蔫變黃,莖基部變成黑色但不表現條斑形狀,擠壓莖部橫切口初無黃白色乳狀粘液溢出;根黑腐病發病時間比青枯病要早,主要發生部位在根系,根黑色腐爛,地表以下明顯產生氣生根,下部葉變黃變薄,擠壓莖部橫切口,無菌膿。
2 發病規律
2.1 病害循環
主要在土壤中和病殘體上越冬,也能在寄主體內或根系上越冬。病土、病殘組織和帶菌肥料被帶入田間有可能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移栽青枯病菌時有可能附在煙苗根系的基質上帶到大田中所致,病菌主要通過水源傳播,也可借助人、畜傳帶的土壤或帶菌肥料等媒介傳播,青枯病菌在一般條件下是從根部傷口侵入,病菌在寄主組織內生長繁殖,擴大一定菌群數量是會引起寄主內部組織病變。在煙草移栽過程中或農事操作造成的根傷口有利于青枯病菌的侵入。因此,要注意保護煙草的根部,防止受傷造成青枯病流行。
2.2 發病條件
2.2.1 菌源因素。烤煙地塊常年連作,在農事操作過程中,未及時將病殘株、病殘葉等帶出田外進行處理,可能會增加田中菌源基數增加,造成煙田病害發生嚴重[5]。
2.2.2 氣候因素。煙草青枯病原喜高溫高濕,氣溫低于20 ℃時發病較少,當氣溫超過20 ℃,病害開始發生,當氣溫上升到28~32 ℃,病害發展較快。在煙株易感病階段,當濕度超過80%時,青枯病的發生蔓延很快。廣南縣每年的6月中旬前后,雨量大、雨日多,雨后突然轉晴,或時雨時晴,土壤濕度大,為青枯病的大范圍的流行發生創造了條件。
2.2.3 品種抗性差異。品種間的抗病性存在著顯著性差異,2013年在青枯病發病嚴重的廣南縣珠琳鎮,栽培的煙草云煙系列大部分都是易感病的品種,造成青枯病大面積暴發。2014年,珠琳鎮大面積種植新品種K326,青枯病發病面積、發病率顯著降低。
2.2.4 土壤。據調查統計,廣南煙區土壤容易板結、土質易黏重或者含砂量高的地塊發病率會增加,砂壤土發病相對較輕。一般地勢高的地塊發病較輕,地勢低洼的發病較重。pH值4.0~5.5的地塊發病較重,pH值7~8的發病較輕。一般低洼漬水、土壤濕度大、土壤黏重板結的地區發病嚴重。
2.2.5 與煙株營養的關系。土壤肥力過大或施用高氮肥,極易造成煙株營養不協調,降低了煙株自身的抗病性,往往導致該病嚴重流行。如果煙草生長過程中缺鋅、硼、鎂,會導致維管束發育不良,頂芽萎縮,植株不壯,易受危害。
2.2.6 栽培條件。青枯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因此連作發病重。土壤缺硼、鎂、鋅等中微量元素,煙株維管束發育不良,易感青枯病。中耕除草損傷煙株根系,雨天打頂抹杈造成的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此外,煙田管理粗放,根結線蟲為害嚴重,均有利于病害發生。
3 綜合防治技術
青枯病是一種典型的土傳病害,廣南縣2014年采取的措施是輪換種植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增施鉀肥、補施微肥、加強栽培管理、設置抗病品種、抗藥劑篩選小區試驗和適時藥劑防治,取得了良好防控效果。
3.1 種植抗病品種
目前,利用品種間的抗病性差異選用抗耐病性相對較強的品種是防治青枯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廣南縣2014年種植K326抗病品種0.21萬hm2,發病面積28.92 hm2,其中,發病率在35%以下的20.65 hm2;種植6517抗病品種示范28.27 hm2,發病面積僅0.55 hm2,在35%以下的0.34 hm2。目前,廣南縣保持K326、云煙87、云煙85等3個當家品種,交替種植品種輪換、同時搭配利用多抗品種6517可以克服因病菌致病性變異而導致大面積單一栽培,喪失抗病性。
3.2 合理輪作
廣南縣珠琳鎮通過選用對青枯免疫作物如小麥、玉米、甘薯、甘蔗等作物實行輪作,避免與茄科作物連作,同時建立地塊病害輪作檔案,輪作年限視病情輕重而定,一般發病率在50%以上的重病地必須輪作5年,10%以下的輕病地輪作2年,如在廣南縣珠琳鎮白泥塘村有一塊烤煙地病發病率為20%,此后該地種玉米3年,再種植烤煙,其發病率下降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