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三農問題”不是中國特有的,但有中國特有的客觀實際。“三農問題”是三農的各個方面的弱質性帶來的,有其性質的、歷史的、社會的深刻原因。文章發表在《農產品加工》上,是農業科學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三農,問題,工作研究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
有幸參加今年河北省委組織的加強基層建設年駐村幫扶活動,這是我繼1977年駐村學大寨和1986年駐村扶貧之后,又一次駐在村里與農民近距離的接觸。
一、農民的焦慮與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問題
我高興地看到,農民是真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他們是我黨執政的依據和堅實基礎。農民感謝黨幫他們翻身解放過上好日子,感謝改革開放和免征農業稅為他們帶來福祉,尤其是年齡大一些的村民,是絕不允許別人說共產黨壞話的,即使現實生活中有一些現象使他們看不慣甚至引起不滿,但他們認為“共產黨的‘經’是好的,只是讓下邊的‘和尚’給念歪了”。這是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和向市場經濟過渡中中國農民的主流意識。
但我也確實看到了在一些農民中目前日益增長的焦慮和不滿,看到了黨的執政基礎面臨削弱的危險:
1.農民的物質生活改善相對緩慢。雖然國家已經和正在采取措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城鎮居民和農民之間的收入比仍由1985年的1.53︰1擴大到2011年的3.13︰1(《中國收入差距正迎來縮小的拐點》賴德勝 陳建偉 人民日報 2012年4月10日)。城鎮居民和農民間收入和生活質量差距逐年拉大,日新月異的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架環路、城鎮居民日漸增長的公共服務與日漸冷落、基礎設施落后、較少得到公共服務的農村形成強烈反差。雖然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這些年已有很大提高,但是農民由于沒有同步享受到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成果,被遺忘、不平衡的心理普遍存在。
2.新的“剪刀差”客觀存在。這主要表現在農產品價格提升幅度遠遠低于化肥、農藥等工業品漲價幅度和對農民工、勞動派遣用工實行不平等工資福利待遇兩個方面。我國有13億人口,目前的城鎮化率接近50%,但“目前中國城鎮化如果按照戶籍城鎮化口徑來計算,那么會下降1/3”(引自中央農村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的主題發言 東方網 2012年3月25日),這就是說我國目前仍大約有9億農民。
3.改革和市場化進程中對農民利益關注保護不夠。由于信息渠道不暢,農民的訴求很難直接反映到決策層,使得農村本已薄弱不該撤并的機構撤并了不少,農民享受到的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在某些方面比上世紀八十年代更少,出現了農村上學難、看病難、貸款難、買真貨難。
4.部分農民對建設新農村信心不足。家庭土地承包的紅利已漸消失,一些村莊隨著農田水利設施失修損毀,小農經濟靠天吃飯、信息不暢、抗風險能力弱的弊端開始顯現,加上種田不掙錢,農民種田積極性不高。尤其是農村年輕一代“務農無地、上班無崗、進城無戶、低保無份”,村里待不住、打工受歧視,大部分已常年不在家,處于農民工或流浪工的狀態。
5.一些農民道德觀念出現滑坡。與上世紀的駐村經歷比,我有一個不好的感覺,就是現在一些農民表現出更多關心自家利益卻很少關心集體或關愛他人,集體主義互幫互助觀念十分淡薄。今年剛駐村時,已看不到過去村民歡迎上面來村干部的熱情,他們普遍認為我們不可能住到村里,不可能為村里辦什么實事,他們說:“十多年了,就沒見過省干部能在村過夜的,鄉干部來也就是待一會兒就走”。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 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方面的論述,是我們解決一切農民問題的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依據我個人的思考和理解,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要確立農民是黨和國家執政基礎的地位。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口頭報告中指出:“所謂人民大眾,主要的就是農民”,“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毛澤東農民問題理論對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張加磊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6年第06期)。
二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形成體系。理順農產品價格是解決農民問題的基礎。應當利用當前互聯網已高度發達的條件,盡快建立起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清除市場壁壘,利用市場來及時發現和校正農產品價格并反過來指導農業生產。國家應制定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通過建立工農業產品間合理的“平價”比例來保護農民的利益。
三是加快開放城鎮戶籍。農民進城是任何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必備條件,還沒聽說過哪個國家因為農民進城而對這個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危害的。因為中國農民的情結在于故土難離,所以只要農產品價格能做到隨著工業品和居民收入水平同步提高,就能夠有效抑制農民盲目進城的沖動,就完全可以讓農民自己選擇是否進城,而沒必要做指標、繳稅年限等方面的限制。
四是要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政治清明和干部敬業公正清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著重要影響。各級黨政機關和涉農部門應當認真貫徹落實“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引自十八大報告)的要求,做到凡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多謀農民之利,多解農民之憂,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主動化解矛盾,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二、農業基礎薄弱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這幾年農業向社會提供的商品確實在逐年增多,這主要得益于兩條:一是籽種和種養方式帶來的變化。籽種要感謝袁隆平等科學家,玉米、水稻、小麥等大宗農業作物由于種子革命,產量較上世紀八十年代翻了一番;種養方式變革的效果也十分明顯,過去養一頭豬到出欄需要八、九個月,而現在時間縮短了近一半。二是農民自身消費的減少。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農民自己吃的比過去要少得多,基于缺少人手和衛生安全等原因庭院養大牲畜及豬羊雞兔已很少,加上外出務工人員吃商品糧菜等原因,農民自身消費部分大幅縮減。
農業提供商品增多并不等于農產品產量有了大幅提升,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仍然是黨和政府需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我所看到的是,目前農業基礎薄弱和不可持續發展問題在部分農村已表現得比較突出:
1.農田耕作粗放。我所駐的村有163戶、655人,常年在外打工的勞動力近200人。由于農民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還當農民,村里絕大多數青年不愿也不會種地,所以在家務農的基本是老人和留守婦女。部分土地撂荒,有些土地不搞初耕復耕,積、送農家肥已很少見,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農藥使得耕作淺層化、土壤毒素化、土地板結化問題已十分突出。如果沒有新一輪種子革命很難想象產量會大幅提升,同時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也十分令人擔憂。
2.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一些村莊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修建的水利設施因使用多年已經或接近報廢,當年的灌渠、林網已大部分平做農田,土地缺乏蓄水保水能力,地下水位連年下降。老本已吃殆盡,新的尚未修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欠賬太多,已影響到了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因為農民承包的土地同時承擔著農村貧困人口生活保障的作用,所以國家規定家庭土地承包長期穩定不變。但30多年過去后新的矛盾出現了:死亡和遷走戶口的人有地,新出生的一代農民沒地;已外出打工的農民既不種地又不愿把土地轉包出去,想種會種地的人卻沒地或缺地。
4.農業金融服務缺失。農業貸款存在點多面寬、額度小、頻率高、運營費用高、受自然災害影響大、缺少抵押物等不利因素。出于盈利最大化考慮,國有商業銀行自改革以來已紛紛撤并在農村設立的網點,農村信用社也撤消了村一級代辦機構,取消了鄉一級機構的法人地位。目前金融“脫農”和“抽水機”趨勢十分明顯,使得農業生產較上世紀八十年代更難得到資金支持。
綜合以上在投入勞力、資金、土地及生產條件等農業生產要素方面出現的問題,怎能不引起我們對農業發展前景的擔憂。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關系人民溫飽、經濟繁榮、國家安全的根基產業,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為此,依據我本人的思考提以下建議:
一是要確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導向。農業的出路和可持續發展在于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機械化和科學種管,也就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而我國目前的家庭承包經營可稱得上是世界最小的規模農業,小且分散的經營方式不支持社會化的大生產,限制了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名優品牌產品生產及其價格優勢的形成,更無法應對國際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我認為需要同時解決好三個相互關聯的難題,即提高農產品價格、放開戶籍限制和實現土地合理流轉。
二是要加強農業發展的科學規劃。從大的方面看,哪些區域適合發展什么產業、適合種植什么品種、適合打造什么品牌?需要用科學的規劃來引導農民;從小的方面說,灌區、林網、道路、村莊怎么建?都不是一個村自身能解決的,也應當有一個整體的規劃。農業發展規劃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千萬不要搞成一個模式、一刀切,否則很可能出現既勞民傷財又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問題。比如對人口急劇下降很快就會消失的村,主要應當幫助農民解決面臨的生活、生產困難,而不要幫助修建水泥硬化道路,否則還將增加未來恢復耕地的費用。
三是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由于農業自身存在弱質性,各國政府對農業都給予必要扶持。我國對農業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欠賬太多投入力度尚顯不足。目前農業投入的體制、機制也存在問題,農民對資金的分配、使用過程知情不多,層層提取管理費、服務費以及屢見不鮮的截留挪用,使得一部分國家的農業投入真正用到村一級已是大打折扣,解決問題時杯水車薪。
四是要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和農業科技。目前農民獲得信息的來源很不充分,使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往往陷入價格上升時一哄而起、價格下降時一哄而散的輪回。打開互聯網,推銷致富項目的、兜售生長素之類產品的信息不少,但大多是從企業自身利益出發,其中還不乏虛假誘騙成分。
農業學術期刊網雜志推薦:《農產品加工》是旬刊,為了全面服務農產品加工行業,《農產品加工》在上旬刊、中旬刊、下旬刊的辦刊方向上,針對不同層次的讀者群,分別確定了相應的選題內容和期刊類型,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其中,上旬刊——《農產品加工》為綜合刊,以科普為主;中旬刊——《農產品加工·創新版》、下旬刊——《農產品加工·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