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支農富農政策不斷提出,在這樣的形勢下,農村公路等級不斷提高,縱橫交錯的公路網絡基本形成,大大改善了農村交通條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農村公路資金短缺等困難,2011年中央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投入,全社會農村公路投資1901.6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9.03萬公里。然而當前農村公路交通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管理不善使得部分農村地區公路網絡尚未形成、部分早期建成公路養護不當、出現病害問題。本文針對當前農村公路建設與養護存在的這些問題提出了方法建議。
關鍵詞:農村公路,建設,養護
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農村公路包括縣道、鄉道和村道三個層次。截至2011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53.7萬公里,鄉鎮通公路率達到99.98%,建制村通公路率達到99.39%。轄區農村公路列入市公路管理處管養116.2公里(縣道、鄉道),其余454.8公里(標準多為路基寬4.5米,路面寬3.5米)通村、屯道路未列入日常養護中。就當前發展狀況來看,我國農村道路建設與養護取得了跨越式的大發展,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及時的改善以保證農村的經濟建設。
一、農村公路建設與養護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短缺
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投資和地方配套資金,地方政府由于財政問題,對于農村公路的建設與養護往往有心無力。特別是一些貧困農村,明知道先修路后致富的道理,可苦于資金短缺,缺乏對公路養護,形成非良性循環,不利于農村的進一步發展。而在一些自然災害頻發的農村,對于災后的修復以及管理工作鄉村沒有足夠的資金予以支持,甚至造成公路在災后廢棄的狀況。
(二)技術水平低
由于考慮占用土地問題,農村公路絕大多數順著原有沙石路或土路修建,因此,在項目建設方案的選擇上,一些技術指標不能滿足規范要求,部分線路線型較差,“丁字”路口、急彎、陡坡到處可見。同時,道路上還存在一些危橋險涵未能得到同步改造,寬路窄橋或者橋頭變線等情況,直接影響建設標準。
(三)人才匱乏
農村公路缺乏專業的施工及養護技術隊伍,施工人員對于瀝青類、水泥類路面常見病害不能及時處治,路面得不到及時維修,縮減了公路使用年限。不少鄉村公路養護人員是當地農民,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缺乏應有的養護專業知識,培訓難度大,公路養護技術水平極為低下,影響了公路養護質量。
(四)建設遺留問題
由于大部分鄉村公路建設標準較低,質量要求不高,附屬配套工程嚴重欠缺(路肩、防護、排水、標志牌等),造成鄉村公路的先天不足,沒有達到“成品路”的要求。這樣的“路”無疑超出了養護工作的職責和范圍,而要彌補建設中遺留的部分工程,就會大大增加養護的工作量、養護難度和養護成本。由于工程前期投入不足,加之超載超限車輛增多,部分路段出現嚴重破損等病害,影響了公路的使用功能,但由于缺乏資金,小修工程難以實施,路況質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五)管理不善
首先,農村公路的管理體制單一,缺乏管養意識,管養工作責權不清,管養主體不明,責任難以落實,使得管養工作的績效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其次,現行《公路法》對鄉村公路養護管理沒有具體規定,公路路政執法部門難以依法控制鄉村道改造過程中公路紅線范圍,難以依法處理鄉村公路兩側違規亂搭亂建和損壞公路等行為。再次,路政法規宣傳不夠,沿線農民一般缺乏公路法制意識,路護路意識差,公路建筑控制區內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現象比較突出,影響了交通安全,加快了道路的破損。最后,管理落實不到位,導致大量超載、超限車輛碾壓農村公路,造成路面長期超負荷工作,加速了路面損壞。而鄉村公路又不在公路部門路政管理范圍,無法對其進行處理。
二、提高農村公路建設與養護水平
(一)廣開渠道,籌措資金
國家實行農村公路建設的補助資金主要是用于路面改造工程的,其他的路基等配套資金主要靠地方自籌。當前應結合縣級財政的實際情況,積極推進多元化投資體制,千方百計解決資金短缺的難題,科學合理使用建設資金。一是將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等其他支農專項資金進行打捆用于農村公路建設。二是主動挖掘對外關系資源,積極向上爭取,用足、用活現有政策,在不違規、違紀的前提下,多方籌措資金。充分發動當地能人大戶、在外有成人士、外來辦企業的老板、客商捐資修路,也可以采取公路冠名權的方法向他們籌集資金。三是嚴格履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程序,科學調度使用“一事一議”資金。充分尊重農民的選擇,不修農民不需要和不愿意建的路,除農民自愿捐款、捐物、投工投勞外,不搞強行攤派和集資,不能增加農民負擔。四是要妥善處理好資金使用與嚴格管理的關系。嚴防跑、冒、滴、漏,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切實提高資金利用效益,防止資金浪費。
(二)提高建設、養護技術水平
建立一支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養護隊伍,吸引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加入公路建設、養護隊伍。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鄉村道養護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采取定期辦培訓班,主動派工程技術人員送技術下鄉等多種形式,努力提高鄉村道養護人員的技術水平,,逐步建立一支年輕化、專業化的鄉村公路養護隊伍。
(三)加強監管,提高質量
在農村公路建設中,要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加強質量控制,確保建設質量。交通主管部門和鄉鎮都要把道路質量工作作為首要目標和頭等大事來抓,從嚴要求、從嚴把關,確保農村公路建設始終處于良好的受控狀態。一要提高農村公路建設質量,嚴格落實公路建設各項管理制度,確保每條公路都能經受歷史考驗。二要落實質量責任制度,要全面落實設計、施工、監理和業主責任制,做到分層管理,逐級負責。三要建立健全質量監控體系,鄉鎮政府自檢,縣交通部門抽檢,做到分級管理,層層負責。四要從嚴查處質量問題,如發現工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質量問題,要責令立即進行整改,該返工的堅決返工。對整改不到位的堅決不予撥付補助資金。對出現的重大質量問題,要查明原因,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四)建立長效養護機制
立足于農村公路的公益性特征,建立管理養護的長效機制。立足于農村公路特點,加快推進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合理協調農村公路建設者、管理者、使用者等各方利益,建立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長效機制。只有責、權、利的協調統一,才能真正保證建立起的養護管理機制長期的良好效果。
(五)大力開展公路養護宣傳活動
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并對所列養的公路和失養公路進行實地觀摩和對比,使各級政府主要領導和廣大群眾從根本上認識到公路養護的重要性,從而樹立“建設是政績、管理養護也是政績的思想,使各級領導從根本上摒棄“重建輕養”的思想。
(六)強化管理
1.劃分責權,明確公路管理主體。在管理工作劃分中,可以采取合同書的形式,讓每一個鄉鎮都承擔一定的農村公路管理范圍。同時建立一套與之相配的評價標準,加強各個鄉鎮對農村公路的管理工作。同時,根據不同的管理范圍以及管理難度,提供不同的管理經費,提高管理水平以及資金的利用率。
2.相關部門強化路政巡查,重點對以路為市、打場曬糧、亂堆亂放、挖掘路肩、毀壞行道樹、在路旁搭建違章建筑、超限超載等違法行為嚴格依法治理。
3.已建成通車通村通暢工程設置限載、限高、限寬障礙標志,禁止超限超載車輛通行。街鎮實行路政委托執法,加強路政管理和超限治理,維護路產路權,確保建成公路安全暢通。
4.實現管養規范化。對全縣農村公路進行界線劃分,劃定公路固定采石場和取土場,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另占他用。完善農村通暢工程標志、標線,滿足公路使用功能。在危橋、山嶺、陡坡、急轉彎等路段,設置安全配套設施,確保行車安全;在公路沿線醒目位置設置公路宣傳教育牌,對所有農村公路實行檔案化管理,包括對每一條農村公路的起止點、道路結構、兩側綠化、管線埋設、邊坡結構、安保設施、隸屬關系和管理人員的詳細情況說明及養護檢查考核記錄一一存檔,確保農村公路達到“暢、潔、綠、美、安”的標準。
5.將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納入縣目標考核內容,制定農村公路養護質量檢查評定標準,縣公路管理所每季度組織對全縣農村公路的養護質量進行抽檢,抽檢結果存檔??h交通局每半年組織對全縣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路政管理等工作進行全面檢查評定,年終根據各條線路日常檢查和年終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評分,兌現公路養護資金。
結束語
我國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公路的規劃建設,路網完善暢通了,人民群眾出行便利了,交通工作就能更好地服從和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把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作為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必須看到農村公路建設中與養護中存在的問題,從事實出發采取措施切實解決好農村交通問題。
參考文獻:
[1]劉衛鋒.瀝青路面早期破壞原因探析[J].科技資訊,2008(27).
[2]李磊,殷昭峰.淺析如何改善路面的使用性能及其技術措施[J].科技創新導報,2008(35).
[3]李玉振.淺談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J].公路工程與運輸,2005(07)
[4]王欣幕.淺議農村公路的養護與管理[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8(11).
[5]翻粱寧.淺談如何加強農村公路養和管理工作[J].中外公路,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