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奧法施工技術在山嶺區公路隧道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但也存在著合同管理方面的難題,本文對此談一些粗淺認識,供公路隧道建設者參考。
關鍵詞:公路工程 新奧法 隧道 施工技術及合同管理
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公路等級越來越高,對公路線型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山嶺區追求線型平順,就不可避免地大量修建橋梁隧道,尤其在山嶺區修建高速公路,橋隧比大多高達20%以上,隧道占路線總長度的比例也大多在10%以上,多數山嶺區隧道的地質情況是復雜多變的,且埋深較大,難于保證地質勘察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施工過程中,不僅安全風險大,如處理不當,還會浪費大量建設資金,隧道質量也很難得以保證。隨著隧道監控量測技術的不斷改進、隧道支護技術的不斷完善和隧道設計技術的更新,新奧法隧道設計施工技術在山嶺區隧道建設過程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成為在軟弱破碎圍巖地段修筑山嶺區公路隧道的一種基本方法。
新奧法以隧道工程設計施工經驗和巖體力學的理論為基礎,采用光面爆破技術,將錨桿和噴射混凝土組合在一起,作為主要支護手段,及時進行初期支護,控制圍巖的松弛和變形,充分利用圍巖的自承能力,使圍巖成為支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對圍巖和支護的監控量測來指導下道工序的設計和施工。貴州省晴隆至興義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在新奧法應用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貴州省晴隆至興義高速公路路線全長70.91公里,設計速度80km/h,有6座隧道計8834.5延長米,隧道占路線總長度的比例為12.5%,全部隧道建設均采用新奧法施工,通過動態設計手段較施工圖設計預算節約較多投資。
一、 施工順序
新奧法主要施工順序如下:
1、洞身開挖:山嶺區公路隧道洞身開挖主要采用鉆爆法施工,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放樣、布孔、鉆孔、裝藥、爆破、通風、清渣、清理松動巖石等作業。
為充分利用圍巖的自身支撐能力,應采用光面爆破,微差爆破技術或機械開挖方式,減小對圍巖的擾動,并盡量采用全斷面開挖,地質條件較差時可以采用臺階法等分部開挖方法。一次開挖長度應根據巖質條件和開挖方式確定。巖質條件好的中硬巖,一個循環長度可為2.0~3.0米,巖層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嚴重、或地下水發育地段應盡量短些,以1.0米左右為宜。
如圍巖破碎,自穩時間過短,要在開挖前,對前方圍巖進行超前支護(超前錨桿、超前小導管預注漿、超前管棚等);如地下水發育,應采用超前預注漿止水技術,以策安全。
2、初期支護: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初次噴射混凝土、打設錨桿、掛設鋼筋網片、架立鋼或格柵拱架、復噴混凝土等作業。
在洞身開挖作業完成后,應盡快噴射4-6cm厚混凝土,初次噴射混凝土的時間應盡早進行,在二分之一圍巖自穩時間內完成為宜。可在開挖的渣堆上進行,先初噴,后出渣,以爭取初噴時間。
為使圍巖形成一定厚度的承載拱,應按一定間距打設系統錨桿,與深層圍巖共同受力,掛設鋼筋網片,架立鋼或格柵拱架后,復噴混凝土,將錨桿、鋼筋網片、拱架等包裹在復噴混凝土內。
初期支護也稱柔性支護,與圍巖緊密粘結并允許有一定程度的可縮性,允許其與圍巖有一定的協調變形,以釋放圍巖應力重分配產生的過大集中應力,并在圍巖中形成一定范圍的塑性變形區,初期支護在與圍巖共同變形中受到壓縮,對圍巖產生越來越大的支護反力,亦使圍巖的自承能力得以充分發揮。能夠抑制圍巖產生過大變形,有效控制圍巖塑性區適度的發展,防止圍巖發生松動破壞。
在初期支護施工過程中,應按監控量測要求埋設應力計、應變片及測點量測裝置,以便有效進行位移、應力等監控量測數據的采集,依據量測數據及現場觀察情況了解圍巖的動態,以及初期支護抵抗力與圍巖相適應的程度,以便調整相關支護參數。
3、二次襯砌:主要工作內容包括:防水層、鋼筋制安、模筑二襯混凝土等作業。
初期支護完成后,根據監控量測結果,在初期支護和圍巖趨于穩定后,及時進行防水層和二次襯砌施工,起到提高整個隧道復合式支護結構安全度的作用。
二、 新奧法施工要點
1、嚴格遵循“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的隧道施工“十八字”方針。
2、新奧法將圍巖視為隧道承載結構的一部分,因此,施工時應盡可能全斷面掘進,以減少隧道周邊圍巖的擾動,并采用光面爆破、微差爆破等措施。減少對圍巖的震動,以保全其整體性。同時注意隧道表面盡可能平滑,接近設計斷面,避免局部應力集中。
3、施工過程中既允許圍巖有一定量的變形,發揮圍巖的固有強度。又要避免圍巖變形過大,導致圍巖強度的削弱,甚至引起失穩、結構破壞。
4、充分重視監控量測工作,在施工過程中通過監控量測,對圍巖和支護結構工作狀態進行監測。并用監測結果完善設計,修改設計參數,指導下步施工。
5、有條件時,初期支護優先選擇濕法噴射混凝土,以控制回彈量和粉塵,改善作業環境,保證工程質量。
三、 新奧法隧道動態設計合同管理體會
新奧法與其它傳統隧道施工方法的主要區別是主動與被動支護相結合的動態設計,通過動態設計、施工、監控量測的不斷循環,使隧道施工和設計不斷完善、不斷優化的過程如下:
動態設計在隧道建設中是一把雙刃劍,其具體表現為:對于單價合同,隧道施工成為施工單位追加投資的熱點;對于總價合同,它又成為施工單位節約投資的熱門。因此,運用得當,它是福祉;運用不當,它是災難。
由于巖體生成條件與地質作用的復雜性,施工條件的復雜性,以及對支護參數準確性的要求,在動態設計、施工、監控量測的循環過程中,施工單位是實施主體,動態設計(變更設計)的主動權往往掌握在施工單位手中。
對于單價合同來說,偏于安全的保守設計,施工單位一般不會提出變更設計要求,達到修改設計參數,節約投資的目的;而對于變形或應力較大的地段,施工單位則會提出變更設計要求,通過修改設計參數,加強支護,達到追加投資的目的。
對于總價合同來說,偏安全的保守設計,施工單位會根據地質超前預報和監控量測分析結果提出變更設計要求,節約建設成本,而對于變形或應力較大的地段,有些施工單位常常存在僥幸心里,冒險蠻干,而使新奧法動態設計優勢盡失,導致隧道施工存在安全隱患。
隧道動態設計合同管理難點是擺在公路建設者面前急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盡管現行各種適用于單價和總價合同范本都有關于“承包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議降低了合同價格或者提高了工程經濟效益”的獎勵約定,但在實際公路建設過程中,其操作性較差。是否從合同管理的角度將隧道新奧法動態設計的投資節約歸結于承包人提出合理化建議范疇;投資增加歸納于設計變更范疇;并建立業主、設計、施工、監理、監控等多方參建單位風險共擔機制,使合同各方以實現收益分成、風險共擔方式來調動各參建單位參與動態設計的積極性,使新奧法優勢得以真正體現。
盡管新奧法在山嶺區公路建設中存在不少缺點,但其科學、安全、經濟、快速等優點卻是其得以廣泛應用的內因,經過工程技術人員、科技工作者和合同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把新奧法不斷充實、完善,使其在我國公路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