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橋涵構筑物臺背回填是路基工程中的關鍵部分,為保證橋頭路堤穩定,在施工中應克服認為結構物回填工程量小、操作空間小而往往被忽視,致使回填材料不符合要求,壓實度達不到設計標準的現象。橋涵臺背回填處在一個填土較高,土方量集中而施工面狹窄,工期緊迫的作業段,給施工帶來很多困難,由于作業面狹窄和回填土平面形狀不規則,大型壓實機械很難到位,分層碾壓、密實度往往達不到要求。因此我們選擇好的填筑材料并加強控制好填筑的各個環節,這樣才能有效的保證橋涵臺背回填的質量。
1回填材料
臺背回填材料原則上應選用剛度介于路基材料剛度與橋涵臺墻材料剛度之間且易于壓實的材料。在實際的施工中,由于橋涵臺背回填未進行單項設計,加上回填材料的檢驗和控制不嚴格,回填前沒有清除臺背淤泥,松散或不易壓實的腐植土,甚至將基坑開挖的淤泥堆放在臺背處,致使臺背回填上密下疏,壓實質量難以保證而出現較大的沉降。
臺背回填的填筑材料質量的優劣是沉降發生大小的內因,在施工中要嚴格控制:對于非片石或非砂礫石的回填材料,要求用料粒徑為5-10cm的勻細材料,填筑過程按每15-20cm的內分層填筑壓實;手擺片石嚴禁拋填施工,對于砂礫石填料,一要對材料的粒徑級配嚴格要求,二是要對材料的質量進行控制,嚴禁含泥多的材料進場,夯實時以機械碾壓配合灌水法綜合施工。要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透水性好易壓實、固結完成快、后期壓縮變形小的砂性土和砂礫土,也可使用改善土、加固土、碎石土和輕質填料等。總之,不同的填筑材料有各自的特性,填筑時要正確選擇,因地制宜,保證填筑材料的質量?;靥畈牧辖洐z驗合格并經現場監理工程師認可后方能進場使用。為了克服填砂邊坡松散、不易成型的弱點,便于邊坡植草,臺后回填部分橫向外側兩邊,各有1m路基土包封,并同路基順接,長度為臺背回填順坡線路方向規定的范圍。
2回填范圍
2.1臺后部分:順線路方向長度,底部離基礎0.5m,即離(基礎頂面處)離臺身3.5m,然后按1:1的邊坡開挖臺階回填至與路面底基層底面交會處。
2.2垂直線路方向:至錐坡邊坡腳(1:1.5),基坑回填厚度為2m,基礎頂面至底基層底面距離為7.7m。
3壓實度要求
3.1基坑:回填壓實度要求為90%。
3.2臺背部分:橋臺臺背填土壓實度標準,從填方基底至路床頂面均為95%。
3.3臺背回填處地表的處理:該處地表屬路基填筑90%的壓實底區域,先鋪20㎝松的填料,然后一起碾壓。
4檢測方法及測點布置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用灌水法進行檢測。臺后部考慮回填由基坑底向上回填寬度逐漸變化,因此,每層檢查3~5點(具體點數根據現場實際需要確定),錐體護坡每層檢測1點。含水量每層檢測1點。
5施工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
5.1按設計要求先做好臺背排水盲溝,然后才能回填。
5.2每層厚度原則上為15㎝。為便于檢查每層填鋪厚度是否均勻及方便施工,臺背回填前,基礎頂面開始,把每層填筑的厚度在臺背墻上做上記號,標明填筑位置及相應的層次,以此為參照進行每層的施工。這樣現場施工人員就能容易且較好地控制每層的填鋪厚度,檢查施工質量也較為方便。據此,回填分51層=7.7/0.15(填筑高度為7.7m)。
5.3與臺背相接的路基端頭,是控制的重點。要求在施工時,對路基端頭的壓實度進行復測,復測的目的就是確?;靥畈糠峙c路基部分銜接好,消除隱患。路基端頭每層檢查3個點,兩側各一下,中間一個。如果臨近臺背的第一樁號檢測不滿足要求,繼續向路基方向的下一個樁號檢測,直至合格為止,這樣就可確定臺背回填的實際范圍。
5.4因臺背回填為砂礫料,為解決砂礫料頂層松散的現象,臺背回填至最后時,頂層做30㎝厚灰量8%的石灰土進行封層,但回填總高度不變。考慮施工質量和工效,臺背回填高度大、層數多,采用水沖法對臺背回填料進行壓實。這樣既能保證質量,又可連續作業,不影響工期。
6基底的控制。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底部的質量沒有控制好,就會直接影響上部結構的施工質量,要避免臺背回填的不均勻沉降,首先要從地基處理著手。1.基底清淤必須徹底,嚴禁有雜物、浮土、腐殖土等存在。2.基底范圍內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響其穩定時,應在基底頂面或其它適當的位置設置必要的排水設施,或換填不易風化的片石、塊石、砂礫等透水性材料,防止積水浸泡基底。3.基底土必須密實,若基底為耕地或土質松散時,應在填筑前進行壓實,壓實度一般不得低于90%。4.水田、湖塘等地段的基底應視具體情況采取排水、清淤、晾曬、換填、摻灰及其它土加固措施進行處理。5.對軟土地基,由于現行地基處理方法一般未考慮到臺背的過渡,往往構造物的處理與路基的分開,從而導致沉降無法避免。6.做好橋涵臺背路基的排水工作,避免路基水流對基底的浸泡和沖刷。
7臺背回填的厚度控制
回填厚度與壓實機具有關,一般采用不同的壓實厚度,用12-15t三輪壓路機碾壓時,每層壓實的厚度不宜超過15cm;用18-20t三輪壓路機碾壓時,每層壓實的厚度不宜超過20cm。當臺背路基壓實作業面狹小,作業空間受到限制時,為了保證不損壞構造物,大型機械不能使用,必須選擇小型振動壓路機和振動夯實機相結合進行壓實,壓實厚度不宜超過15cm,層層壓實。
8臺背回填的填筑的范圍控制
第一,要有足夠的長度實現過渡段的技術要求;第二,要從施工作業的方便、壓路機的壓實寬度進行控制;第三,要控制好臺背填土與已填路堤的良好結合所需長度。在多年的實踐摸索,現有可以參考的經濟尺寸是,填料要求級配得當,沿縱向的填筑長度在基底處不少于2米(便于機具碾壓),以2米為基準,對于臺背填土與路基原狀土相接處采用1:1的坡度相接,對于路基土為回填土部分采用1:1.5坡相接。為確保良好結合,一般采用挖臺階形式與路堤相接,每級臺階高度不得大于60cm。
9臺背回填壓實質量的控制
臺背回填的壓實質理是影響臺背沉降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由于排洪和通車凈高的影響,臺背路基填方一般比較高,工程量相當大,但是施工工作面狹窄,大型填筑及壓路機械難以展開,因而能否控制好臺背回填的壓實質量是施工中的難中之難。在施工過程中盡可能擴大施工場地,以便發揮大型機械的使用,并且在施工中大型機械受場地限制時可采用橫向碾壓,對于大型機械不能靠近臺背時,可采用小型壓路機,如手扶振動壓路機,沖擊夯等,但要確保不留有死角區。
10臺背路基排水的控制
一種成功的做法是對基底做必要的處理后,填筑橫坡為3%-4%的壓實粘土拱,在土拱上挖一條成雙向坡的地溝,地溝尺寸一般可采用(40-60)*(30-50)cm,然后在臺背后全范圍內滿鋪一層隔水材料,再在地溝四周鋪設有小孔的硬塑料管,管徑一般不小于10cm,小孔孔徑為5mm,布成梅花形,間距10cm,然后在塑料四周填筑透水性材料,直到路基頂面。若采用盲溝時,則取消其中的塑料管,而用大粒徑的碎石填筑地溝,并用土工布包裹盲溝的出口。
參考文獻:
[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041-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