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尼勒克縣位于新疆西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東部,伊犁河上游、喀什河流域。西與伊寧縣接壤,西北與精河縣相連,東北與烏蘇市相接,東面與和靜縣毗連,東南與新源縣毗連,西南與鞏留縣隔河相望。境內高山峽谷環繞,縣域范圍東西長244千米,南北寬71千米,總面積10053平方千米,約占新疆總面積的0.61%,占伊犁州直地區總面積的17.82%;人口16萬。全縣公路總里程2134.437公里,其中國道150公里、省道226公里、縣道181.91公里,鄉道757.187、村道330.84公里、專用公路(資源、農、林牧)488.5公里,農村公路占全縣公路總里程約82%。
目前我縣農村公路存在的主要問題,2005年、2010年,縣交通局組織有關人員對全縣農村公路建管養情況進行了兩次全面的普查,通過調查發現,我縣農村公路在總體上仍十分落后,建管養問題不少,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公路的總量不足,等級較低,通達問題沒有根本解決,部分老少邊窮地區交通條件還相當落后。二是農村公路質量不高,暢通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有的地方斷頭路多年沒有修通,有的公路缺橋少涵,常年失修。有的公路晴通雨阻,抗災能力非常低。三是農村公路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養護,建養管不能協調一致,存在重建設輕管養的傾向。針對我縣農村公路工作存在的問題,通過全面分析,查找根源,我們必須把加快農村公路作為當前交通工作的重點,努力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公路的落后面貌。
目前已經解決和急待解決的問題,2005年至今,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關部門的全力配合下,全縣農村公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設高潮,國債項目、通達工程、通村油路工程“三箭齊發”,農村公路“三六一機制”工作,呈現出農村公路建設齊頭并進的發展勢態。在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過程中,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后,我們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怎么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工作指導思想,堅持用發展的眼光思考問題,用發展的思路求證問題,用發展的手段解決問題。目前我們面臨的問題一是爭取政策,組織資金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落實建設資金,是農村公路建設的前提。國家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資重在引導,關鍵是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社會的積極性。二是配套資金的政策制定容易落實難的問題,積極爭取政策支持,保證資金落實到位。三是農村公路養路費無法得到落實,近幾年,當地政府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每年都能拿出一定的資金進行公路養護,但其養護費用只能是杯水車薪。建議農村公路的養護費能夠按照等級路的養護方法,每年給予一定的養護資金用于農村公路的養護工作。
近年來,大規模的農村公路建設,是我國公路交通建設史上史無前例的宏偉工程,直接涉及幾億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抓好工程質量,不僅是公路事業自身發展的要求,還是一個十分嚴肅的政治問題。農村公路技術標準不一定很高,但質量要求決不能降低。我們要針對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小、分散、涉及面廣,執行層面經驗不多的特點,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特別是通村公路建設的監督管理和技術指導工作,要將高等級公路建設的質量意識和管理理念逐步延伸到農村公路建設中來,積極推行規范化、機械化施工。嚴格執行“四制”規定,結合實際,推行適宜的工程監理制度,建立切實可行的質量監督機制,認真落實質量終身制,嚴格工程驗收。對發現的質量問題,采取堅決措施,該整改的必須整改,該返工的必須返工,確保工程質量,讓農民兄弟走上優質的“放心路”。
依靠政府,發動群眾,引導并保護好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要想富,先修路”對于廣大農民兄弟而言,絕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他們更愿意將之變為可實施的行動。近年來大規模的修建農村公路,各級政府有計劃、有秩序地落實“一事一議”政策,農民對政府的可信度在增加,農民自愿修路的意識在增強。各級政府是修建農村公路的組織者,而農民則是支持修路營造良好環境的建設者,廣大農民群眾蘊藏著巨大的修路熱情,關鍵在于引導好、調動好、組織好、保護好。在這方面,科蒙鄉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經驗,近兩年來,他們領導重視,農民積極參與,搶抓機遇,廣泛宣傳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重要性和致富奔小康的關系,激發廣大干部群眾修路的積極性,贏得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
加強管理,努力探索,走可持續發展的建設之路。農村公路“三分建設,七分養護”這已成為業內人士的普遍共識。各級政府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十分重視,把完善養護管理體制作為當前交通工作的重要課題來研究。從目前的情況看,農村公路建成后,管養機制與養護資金問題還非常突出,農村公路重建設輕管養的現象還相當嚴重,許多地方的農村公路在建成后因缺乏有效的管養而受到損壞,嚴重影響了農村公路的正常使用。首先,積極推行改革和完善符合市場運作規律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各項制度,落實各級政府的責任,簽訂養護工作質量保證責任狀,把責任落實到人。建立健全專業養護和群眾養護相結合,常年養護與季節性養護、流動養護相結合的制度,積極推行和完善多種形式的養護承包責任制,提高農村公路養護水平。推行家庭道班承包養護形式,采用簽訂合同,明確雙方的責、權、利,使農民家庭承包養護農村公路的做法日臻完善。這一做法主要特點體現在“六個一”上:一是鄉鎮有一個好的管養機制,二是有一戶農民家庭勞力富足的人家承包;三是有一份明確雙方責權利的合同書;四是承包戶必須有一臺小型機動車;五是有一塊堆放砂石的場地,做到每公里備料不少于10噸;六是承包戶必須有1萬元左右的資金或年收入。四是利用農閑發動群眾整修公路,努力提高農村公路路況質量。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大膽探索,敢于實踐,勇于創新,主動聽取群眾意見,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健全長效、穩定的養護管理機制,開創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新局面。
下面,我來簡單談談農村公路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我縣還沒有建立養護機制,影響農村公路管養工作的有效開展。二是農村公路資金嚴重匱乏,影響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一些地方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制沒有形成,主要是養護管理經費沒有來源,導致養護管理工作跟不上建設發展速度。2010年縣政府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拿出150萬元用于農村公路的養護,但遠遠跟不上公路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如果說要地方政府從財政安排農村公路專項資金用于農村公路建管養,困難非常大。農村公路如果不能搞好養護管理,則可能會出現“一年修、二年丟、三年后變成大水溝”的情況,發揮不了其應有作用。老百姓得不到實惠,修路的積極性也會被挫傷。這是各級政府、交通部門和廣大農民群眾最擔憂、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三是路政管理相對薄弱,農村公路管理缺乏長效有力的監督,具體表現在滯后性、薄弱性和間斷性。由于農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受到很多復雜因素制約,所以路政執法工作顯得非常被動,不利于維護農村公路的路產路權,這樣勢必影響農村公路的長遠發展。農村公路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項公益性事業,修好農村公路是蔭及億萬農民的大事,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非常繁重,需要政府行為,部門配合,上下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我們要與時俱進,加快農村公路建設,讓農民兄弟走上柏油路、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