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應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工作 護士一方面要非常地同情、理解患者,讓患者對護士產生親切、信賴感,一方面要主動為患者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讓患者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從而減輕其心理壓力。有的患者由于曾發生過暈針,因而表現得特別焦慮、恐懼,可能再次發生暈針。首先要認真地傾聽患者的陳述,幫助分析患者發病的主客觀因素,找出發病的根源,進行健康宣教工作,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關鍵詞:醫學治療,醫學管理,臨床醫學
患者進診室后往往有很多疑問,尤其是看到前面抽血患者的痛苦表情,心里就會更加緊張,因此護士的表情和言行稍不注意,就會直接影響采血效果。這就要求護士語氣要溫和,態度要和藹,動作要輕柔,操作要準確,這樣才能得到患者的肯定,同時解除其疑慮。
當出現暈針時應積極配合醫生救治,讓患者不要緊張,必要時給予吸氧,頭部放低,松解衣帶,通風保暖,飲溫開水等。護士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做到一人一帶一巾,一針見血,無痛注射,盡量減少患者的疼痛。
暈針屬于反射性心血管迷走性暈厥,常為一過性,與暫時腦部供血不足有關,患者精神緊張、空腹,穿刺時過強的刺激,均可導致自主神經協調功能紊亂,副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全身血管擴張,心肌收縮力減弱,血壓下降,暫時性腦供血不足而發生暈厥,因這種暈厥常跟抽血穿刺有關,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解釋,從而獲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降低其緊張、恐懼感,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克服負性情緒,防止暈厥的發生。做好采血患者的心理護理,既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又進一步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
心理因素 精神緊張是靜脈采血病人發生暈針的主要心理因素,病人由于心理恐懼,情緒緊張使迷走神經興奮及亢進,內臟器官血管擴張,引起心率緩慢,心肌收縮無力,造成大腦供血不足,導致血管性暈厥。患者由于精神過度緊張、恐懼,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經興奮、血壓下降、腦供血不足而發生暈針。多發生在青壯年、年輕女性,此類患者平素體健,很少到醫院打針吃藥,適應環境、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相對較差。
環境因素 治療場所若空間不足,氣候干燥,悶熱,氣低,室內空氣不流通,聲音嘈雜等環境因素可促使暈針的發生。
體質因素 一般發生在體質虛弱的病人(如心臟或血管方面疾病的老年人)或病患處于勞累、饑餓、嚴重腹瀉、大出血等體力虛弱時期。
疼痛刺激 靜脈采血時對皮膚神經末梢產生刺激,引起疼痛,全身高度緊張,反射性引起廣泛的小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腦供血不足,發生暈針。護士不能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或者用激烈的言行刺激患者,會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緒,促使患者出現暈針現象。
提高患者的心理預防能力 對采血前表現高度緊張或恐懼、面色蒼白或出冷汗的患者,要讓患者熟悉一下周圍的環境,讓其有一個思想準備的過程,比如告訴一些準備工作等,在操作過程中,當患者表露出不良情緒時,護士應該及時分散其注意力,如提出小問題或讓其看一些書報等,利用其視覺、聽覺功能和思維活動來轉移注意力,使局部組織放松,還有讓患者深呼吸,減緩患者精神緊張。 3.2提供舒適的治療環境 讓患者進診療室應首先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我們應做好診療室每日消毒兩次,早晚通風一次,每次三十分鐘。抽血時采用一人一帶一巾一針,環境管理對護患雙方都很重要,應在大廳放置休息椅,墻上設置衛生健康宣傳欄,為等待做治療的患者提供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