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焦慮-釋疑以松心暢氣:急診科面臨的多數患者是那些突發性疾病患者,患者多對疾病的病因、轉歸不明確,因而產生焦慮。焦慮情緒常由緊張、焦慮、擔心和恐懼交織而成的一種復雜情緒反應[2]。根據患者存在的顧慮的原因,講述有關醫學知識,幫助他們消除顧慮,避免因心存疑惑而沉默寡言、氣機不暢。
隨著整體護理模式的開展及搶救護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重要性。急診患者發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緊急救治,心理處于高度應激狀態,此時有的放矢做好心理護理,可以增加患者就診時的安全感,幫助患者消除各種心理障礙,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病情轉危為安,可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減少醫患糾紛。
中醫認為人有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情感反應,不會使人生病。只有在情志過激,超過人體本身正常的耐受限度,才會使人氣機紊亂、臟腑陰陽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1]。中醫學素來重視患者的情志變化,通過學習中醫學關于情志方面的論述,并將其運用于急診患者的心理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情志活動與疾病的關系
情志活動是由五臟之精化生,情志異常可導致臟腑精、氣、血、神等方面異常。心病還需心藥醫,《黃帝內經》中就對情志護理提出了很多辦法,如“移情、疏導、暗示”,“審其憂苦,避其誘因,隨其所喜,解其郁結,調悅情志”,結合五行生克理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還提到“怒傷肝,悲勝怒;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思傷脾,怒勝思;喜傷心,恐勝喜”。情志失常使肺腑經絡、氣血陰陽、形體百骸受損而引起的疾病是多種多樣的,如癲、狂、不寐、奔豚氣、百合病、梅核氣、臟躁癥等。中醫情志護理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心理護理,但中醫護理有極為豐富的情志護理經驗,情志護理目的就是通過各種護理來消除患者的惡性精神狀態,使精神因素成為促進疾病矛盾轉化的積極因素。
情志護理方法
中醫學認為,人體五志惟心所使,也就是說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活動是以“心”為中心而整合,心是肝脾肺腎等其他臟腑的中堅和最高主宰,故“心”為神藏。《內經》中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心志為喜,喜則氣緩。“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可見,七情發病,各臟有傷,然以心為主。
易怒-暢情以養心調神:急診患者由于病情多“急、危、重”,其心理上難以承受,自制能力下降,容易產生急躁心理,脾氣暴躁,患者及家屬對外產生攻擊態度甚至攻擊行為。中醫學認為“肝藏血,主疏泄;怒傷肝,悲勝怒;暴怒易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所以,情志異常既可作為直接導致身心疾病的病因,又可在病程中影響疾病的發展和轉歸。《素問•舉痛論》曰:“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氣和”是指喜悅的情緒,使人氣機調暢,臟腑功能正常,精、津、氣、血生化不息,營衛循環暢通,陰平陽秘,
生命活動健旺。可見無病之人,喜樂有度,可延年益壽;有病之人,喜樂有度,可早祛病容,勝于服藥。因而要協調好與患者、家屬之間的關系,從言談舉止上給予適當的安慰和指導,使其及早了解與患者疾病相關的信息。并可告知患者及家屬怒易傷肝,會加重病情,應節怒以養肝,肝氣調達,病則早日痊愈。
悲憂-調心以安心定神:這類情緒常見于慢性患者及有自殺傾向的患者,由于對疾病或生活失去信心而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悲憂者可出現心情抑郁,意志消沉,悲觀失望。悲憂過度可使肺氣抑郁,使氣體交換受阻,可出現咳嗽、嘔吐、食欲下降等癥狀。“憂傷肺,喜勝憂”,運用語言開導,可使患者心情愉快,精神愉悅。在護理上應多與患者溝通,采取閑談、聊天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疾病過程,有的放矢進行心理指導,使心神穩定,消除各種不良情緒。同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隨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留心觀察患者的言談舉止,防止意外發生。
思慮-靜神以舒心靜志:靜神使患者舒心靜志,穩定動亂的情緒,克服悲觀、孤獨、憂心忡忡的不良情緒,使精神內守。中醫學認為“思則氣結,思傷脾,怒勝思”。“思”指思慮、空想以及猜疑,乃至于精神抑郁。思慮過度會暗傷心血、消化不良、頭暈目眩、怔忡心悸等。運用情志相勝法先對患者進行適當的情志刺激,引其發怒,然后再用語言開導法、暗示法進行耐心、認真開導,以情易情,轉移注意力。
討 論
中醫的情志護理方法能夠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之處于心理、生理上的最佳狀態。工作中,護理人員要多思考,把情志護理貫穿于臨床護理實踐中,使得患者處于最佳治療狀態,早日康復,提高護理質量,增加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志.中醫情志護理在骨科患者心理護理中的運用[J ].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8,6(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