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文章基于體驗認知理論,旨在研究兩個問題:(1)人體隱喻機械工程術語翻譯及其認知理據(jù);(2)根據(jù)Newmark提出的七種隱喻翻譯策略,每種人體隱喻的機械工程術語翻譯策略使用比率及每個策略具有什么認知理據(jù)。文章從《英漢機械工程術語》中收集語料,探討英—漢人體隱喻的機械工程術語翻譯策略。該研究有助于科技術語翻譯理論與實踐。
關鍵詞:人體隱喻;機械術語;翻譯策略
引言
術語是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語言符號,是科學知識在語言中的結晶,是人類認知活動的重要產物。研究術語特性是正確翻譯、創(chuàng)造和移植術語的前提。而隱喻是術語生成的主要特性之一,是術語命名的一種重要方式[1-2]。科技術語隱喻翻譯是科技術語學與翻譯學中一個重要課題。
1995—2018年,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隱喻翻譯研究論文128篇,其中,涉及科技隱喻翻譯和策略的論文有7篇,主要探討在科技領域隱喻的普遍性和相應的翻譯策略;涉及科技隱喻術語翻譯及策略的論文僅有1篇[3]。許明武探討了計算機英語術語中的隱喻及其翻譯策略,發(fā)現(xiàn)很多科技術語是通過隱喻生成的,隱喻在科技英語術語與翻譯中具有顯著的認知作用,但是對于科技隱喻術語翻譯策略的認知研究尚需深入[4]。此外,科技隱喻術語翻譯要借助語言學理論,對某一特定科技領域的術語理據(jù)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2],而不是隨意籠統(tǒng)地選擇個別科技術語作為案例。迄今為止,國內外尚無系統(tǒng)闡述人體隱喻的機械工程術語翻譯研究成果。
Newmark提出了七種隱喻概念翻譯策略,按照優(yōu)選順序分為:(1)復制相同的意象到目標語;(2)用目標語中的標準意象來替代源語的意象;(3) 用明喻替代隱喻以保留原始意象;(4) 用明喻加上意義來翻譯;(5) 將隱喻轉換為意義;(6) 省略;(7) 采用相同的隱喻并附加意義[5]。Newmark 提出的七種翻譯策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完整性,但是基于主觀偏好和推測,缺少定量分析,并且局限于翻譯策略本身,而沒有結合具體專業(yè)或語境,未能解釋翻譯策略背后的認知理據(jù)。
綜上所述,本文從體驗認知視角,研究兩個問題:(1)人體隱喻機械工程術語翻譯及其認知理據(jù)是什么;(2)根據(jù)Newmark提出的七種隱喻翻譯策略,每種人體隱喻的機械工程術語翻譯策略使用比率是多少,每個策略具有什么認知理據(jù)。
1 研究方法
Newmark指出科技翻譯要從機械工程開始,而科技術語是科技翻譯的難點[6]。本文從《英漢機械工程術語》中采集人體隱喻術語作為語料,用Antconc統(tǒng)計,觀察人體隱喻的英漢機械工程術語翻譯,探討隱喻術語翻譯策略的認知理據(jù);隨后,結合Newmark的七種隱喻翻譯策略,分析討論人體隱喻的機械工程術語翻譯策略。
2 結果與討論
2.1 人體隱喻機械工程術語翻譯及其認知理據(jù)
從《英漢機械工程術語》中收集30 016條機械術語,其中,人體隱喻詞匯共1833條,占該詞典詞條的 6.11 %;涉及41個人體部位,其中最為凸顯的是“head”(頭),346條術語,占比18.88%;“tooth”(牙齒),279條,占比15.22%;“hand”(手),228條,占比12.44%;“joint”(關節(jié)),195條,占比10.64%;“face”(臉),118條,占比6.44%。其他各部位占比較少,如圖1所示。
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人體隱喻在機械工程術語與翻譯中發(fā)揮關鍵性的認知作用。機械工程人員的思維中存在一個根植于身體經驗的隱喻概念系統(tǒng),其體驗認知是機械隱喻術語概念產生的來源,是機械術語概念的本質與特性。機械工程人員以“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認知原則,將人體各部位投射到機械術語中,通過人體隱喻來定義機械工程術語。
體驗認知強調心智的體驗性,人類用身體的感覺系統(tǒng),諸如眼、耳、臂和腿等,沿著由近到遠,從具體到抽象,形成范疇和概念[7-8]。當機械工程人員使用機械術語的形式對應于隱喻概念系統(tǒng)方式時,語言形式和所指意義之間就自然會有一系列的理據(jù)性對應關系。機械工程人員通過與機械制造環(huán)境的互動體驗,使用人體認知隱喻,描述、定義機械工程術語,其認知過程投射(project)在術語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系統(tǒng)結構之中。
2.2 人體隱喻的機械工程術語翻譯策略使用比率及認知理據(jù)
人體隱喻映射的認知過程決定機械術語翻譯策略。根據(jù)Newmark提出的七種隱喻翻譯策略,觀察人體隱喻的機械工程術語翻譯策略使用頻率,所得數(shù)據(jù)如圖2所示。
機械人體隱喻翻譯策略使用頻率依次為第五種翻譯策略(S5)占比42.44%、第一種翻譯策略(S1)占比38.35%、第二種翻譯策略(S2)占比9.11%、第七種翻譯策略(S7)占比5.56%、第六種翻譯策略(S6)2.67%、第三種翻譯策略(S3)占比1.85%,而第四種翻譯策略(S4)沒有出現(xiàn)。
推薦閱讀:南京市機械工程職稱評審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