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農業機械是指在作物種植業和畜牧業生產過程中,以及農、畜產品初加工和處理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機械。農業機械包括農用動力機械、農田建設機械、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農田排灌機械、作物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畜牧業機械和農業運輸機械等。廣義的農業機械還包括林業機械、漁業機械和蠶桑、養蜂、食用菌類培植等農村副業機械。農業機械屬于相對概念,指用于農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所有機械的總稱,農業機械屬于農機具的范疇。推廣使用農業機械稱為農業機械化。
關鍵詞:農業機械,機械管理,機械論文發表
農業機械一般按用途分類。其中大部分機械是根據農業的特點和各項作業的特殊要求而專門設計制造的,如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作物收獲機械、畜牧業機械以及農產品加工機械等。另一部分農業機械則與其他行業通用,可以根據農業的特點和需要直接選用,如農用動力機械、農田排灌機械中的水泵等;或者根據農業的特點和需要把這些機械設計成農用變型,如農業運輸機械中的農用汽車、掛車和農田建設機械中的土、石方機械等。
農業機械還可按所用動力及其配套方式分類。農業機械應用的動力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農業機械的行走或移動,據此可分為人力(手提、背負、胸掛和推拉)、畜力牽引、拖拉機牽引和動力自走式等類型;另一部分用于農業機械工作部件的驅動,據此可分為人力(手搖、腳踏等)驅動、畜力驅動、機電動力驅動(利用內燃機、風力機、電動機等)和拖拉機驅動等類型。在同一臺農業機械上,這兩部分可以使用相同的或不同的動力。按農業機械與拖拉機的配套方式,可分為牽引、懸掛和半懸掛等類型。
(一)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業機械化的本質在于用機器取代人工,這樣以來可以減少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依賴,最終促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當中去,推動國民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發展。目前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經逐漸讀過了初級階段而面臨著向中級階段的過渡,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農統農業也面臨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的進程會更上一層樓,而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會從農業中釋放出來,為其它產業的發展提供勞動力資源。不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但是這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使得農村的土地資源過度分割,阻礙了與大規模生產相適應的農業機械化的推廣。
(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農業機械化不僅是現代農業的標志,同時也是推進節約型農業的前提和基礎。農業機械化的實現降低了農業生產對人力和畜力的依賴,同時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并且農業機械的使用也提高了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以及種子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提供了保障,推動了節約型農業的發展。除此之外,農業機械化的實現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還降低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從而確保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三)增強農業抗災能力
農業機械化的實現顯著提高了我國農業的抗災能力。例如我國西北地區使用農業機械進行坐水播種,擴大了節水農業的范圍,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業的抗旱減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缺陷。除此之外,地膜覆蓋技術對農業增產抗災有顯著效果,而使用農業機械進行覆膜其效率是人工覆膜的數十倍并且可以節約5%左右的薄膜,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農業的抗災能力,還降低了生產成本。目前我國華北地區已經逐步實現了農業上產中的耕、耙、播、收等環節的機械化作業,這樣可以爭搶農時,在提高土地產出率的同時也降低了對自然條件的依賴,因此也增強了抗災能力。
(四)推動中小鄉鎮發展
由于農業機械化的降低了農業生產中各個環節對勞動力的依賴,減少了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力,這樣一來農村的富余勞動力就可以進入到附近的鄉鎮當中從事其它產業,推動中小鄉鎮的發展。由于城市化進程中大城市的建設會帶來嚴重的城市化問題,因此發展中小鄉鎮是提高我國城市化的可行途徑,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增多是發展中小鄉鎮的必要條件。一些地區已經開始探索農業機械化生產的途徑,集中村子的土地進行大規模經營以便于農業機械的應用從而解放更多的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