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先進技術在我國發展迅猛,這一技術也給新聞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人工智能技術給我國新聞業帶來怎樣的沖擊?本文基于5W傳播模式,從新聞工作者、新聞內容、傳播渠道、新聞受眾和傳播效果這四個層面作出分析,并提出對策設想。
關鍵詞:人工智能;新聞傳播;人機協同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人工智能的加持給新聞業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但同時,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新聞業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本文以此為題,嘗試對人工智能為我國新聞業發展帶來的挑戰進行分析探討,并提供相應的解決建議。
一、人工智能為我國新聞業帶來的挑戰
(一)從傳播者看,新聞工作者面臨著巨大的職業壓力和技術挑戰
1.新聞工作者面臨職業危機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代替新聞工作者從事一些較為簡單、重復性的工作,大大縮短了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時間,減輕了他們的工作壓力。但同時也使新聞工作者面臨失業危機和自我認同危機。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的數據顯示,2014年,有54 400人從事“記者和廣播新聞分析師”工作,預計到2024年,或將有4400個新聞工作崗位消失[1]。因為擔心被取代,許多新聞工作者喪失了工作的信心和激情,開始考慮轉行。
2.專業技術型人才匱乏
在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工作者要想不被“淘汰”,必須加強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僅要強化消息寫作、新聞采訪等基本技能,還要具備一定的數據素養和編碼能力。目前我國還缺乏同時兼備人工智能核心技術與新聞傳播相關知識的專業型人才,在高端人才稀缺的情況下,很多行業選擇從海外和傳統行業挖掘跨界人才,但仍然無法滿足國內市場的大量需求。針對人工智能領域專業人才供應不足的現象,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和教育機構也開始注重對于該領域人才的培養。但培養人才需要時間,在短期內仍會呈現技術型人才供不應求的現象。
(二)從傳播內容看,單一、模板化的寫作模式容易造成受眾流失
人工智能可以快速、高效地提供信息,具有人工無法比擬的優勢。在新聞生產中,“寫稿機器人”會根據提前設定好的程序,選擇不同的模板組合生成稿件,更好地保證了新聞的客觀性。但由于缺乏人類的情感,“寫稿機器人”適用范圍有限,只適用于財經、體育、突發事件等邏輯性不強、形式固定的報道中。深度報道、新聞評論等充滿人情味的新聞內容編寫很難實現,枯燥乏味的報道很難引起讀者的興趣。
(三)從傳播渠道看,以算法為核心的智能分發機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算法在新聞分發領域的地位愈發重要,以算法為核心的資訊平臺已成為核心傳播渠道,而傳統媒體在新聞分發領域正不斷喪失話語權。但算法分發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如果平臺僅僅依托算法進行內容分發,可能會產生信息窄化、傳統主流媒體邊緣化等問題。
(四)從受眾和傳播效果看,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造成新聞失范、泄露受眾隱私等現象頻頻出現,引發了受眾對媒體的信任危機
1.新聞失范現象層出不窮,媒體公信力不斷下降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一旦失實,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然而在人工智能、新媒體等技術的支撐下,虛假新聞、有償新聞、新聞炒作等新聞失范現象層出不窮。部分媒體為了換取更高的關注度,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偽造假消息,導致受眾被誤導,嚴重損害了媒介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聞業的發展。
2.“信息繭房”效應的形成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以受眾興趣為基礎、算法技術為手段進行的信息推送,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為受眾營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信息繭房”。個性化推薦引擎會根據受眾的興趣和需求,給受眾推薦他們感興趣的信息,屏蔽掉他們不感興趣的信息,這就使受眾失去了探索未知的機會。受眾沉浸在個人滿足之中,無法拓寬自己的視野。
3.數據泄露,用戶個人隱私難以保護
人工智能往往需要海量的個人信息作為支撐,新聞媒體在對數據進行采集、挖掘和分析的過程中有可能會造成用戶個人數據的泄露,為用戶帶來不良的體驗。用瀏覽器訪問的網站、用搜索引擎搜索的詞語、輸入法中輸入的所有字、下載過的所有東西、手機里的一些定位軟件都會不經意間竊取用戶的信息。軟件得到信息傳回服務器,后臺會對用戶的信息進行分析,然后對你的消費習慣、興趣愛好、收入特征、工作性質、性別、家庭住址、電話號碼、上班途徑進行私自收集,這也就埋下了安全隱患。2019年一款名為“ZAO”的AI換臉軟件在網絡迅速走紅,操作非常簡單,只需要提供一張自己的照片就能與明星“換臉”。但不久后該軟件就被指控存在泄露用戶數據隱私的風險。諸如此類的事件很多,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數據利用的同時如何保護用戶隱私,這是擺在新聞從業者面前的一大難題。[2-8]
二、人工智能時代新聞業的應對策略
(一)注重對專業技術型人才的培養
在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從業者面臨的不僅僅是同行競爭的壓力,還有“機器人記者”的迅速崛起,這就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強新聞從業人員自身媒介素養和創造力,凸顯人力優勢;另一方面必須培養和引進技術型人才,需要具備對數據進行搜集整理、統計分析的能力,學會利用各種計算機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此獲得競爭優勢。目前我國已經有部分高校已經開設相關課程,聘請具有計算機、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背景的教師進行授課,對學生進行人工智能應用、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等專業技能方面的指導,但開設規模小、教學時間短,想要學生進一步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并不容易。應加大對相關課程的時間和經費投入,力求培養出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行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推薦閱讀:接收人工智能論文的國內期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