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當下信息技術科技的應用發展模式有哪些呢?我們改如何去加強對信息技術的管理建設呢?在當前的計算機信息應用中又該怎么去做呢?本文從研究假設及研究模型中的各個方面都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電腦與信息技術》,《電腦與信息技術》1993年創刊,是由中國電子學會、湖南省電子研究所主辦,湖南省電子研究承辦的技術類刊物。本刊的宗旨是傳播電腦知識,交流電腦技術,促進信息發展,推動信息產業,特點是原理應用俱備,內容深淺相宜,普及提高兼顧,注重技術廣度。本刊覆蓋面廣,信息量大,報道及時,面向廣大科研工程技術人員、高等院校師生等。
摘要:在21世紀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外部市場環境下,單個企業僅依靠自己的實力很難生存下去,所以如今的競爭已經從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向了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也就是說,企業為了發展,需要與多個企業建立緊密的溝通,相互取長補短,為達成共同目標需要付出諸多的努力,同時為了使這些付出的努力能夠獲得成功,像ERP、SCM、EDI、WebEDI、ExtendedERP、CRM、PRM等的信息技術的活用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為驗證企業的信息技術活用和合作成果間的關系,通過借鑒以往文獻研究的結果以及與專家和實務工作者的面談,開發了適合本研究模型的因子和測量量表。以250個企業為對象,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模型的適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計算機科技,論文發表
Abstract: such a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external market environment, a single enterprise only rely on their own strength is difficult to survive, so today's competition has from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into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supply chains. That is to say, the enterprise to develop, with many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close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each other to achieve common goals need a lot of effor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make these efforts can be successful, like ERP, SCM, EDI, WebEDI, ExtendedERP, CRM, and also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essential. This research to test and verify the information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on, drawing on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 with experts and practitioners, developed for this study factor and measure the scale of the model. With 250 companies as the object,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o verify the suitability of the model.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publication
一、研究假設及研究模型
1.促進信息技術活用的因素
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業務執行的輔助手段,而正上升為能強化競爭力、制造新的商機的戰略性手段。信息技術活用不僅能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有效管理業務信息和顧客信息,而且使企業間合作所需要的信息能實時共享,能非常容易地執行以往不可能實現或者較難執行的業務,因此使得新業務的執行也成為可能。企業為了活用信息技術實現競爭優勢,信息技術戰略與企業戰略的結合是非常重要的。在戰略上,營業戰略與信息技術戰略的一致不僅對信息系統的效果性而且對經營成果都有重要的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企業越來越意識到信息技術是提高生產效率和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根據一項研究報告披露,接受調查的管理人員有80%反映說,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推進供應鏈系統中信息共享的關鍵。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可有效地支撐企業戰略或者提供戰略性機會,信息技術戰略與企業戰略一致將有助于實現企業戰略,當最高經營者認可信息技術的有效性并積極支持時,才能通過信息技術改善企業成果。
1)信息技術——營業戰略一致信息技術不僅是執行營業戰略的重要工具,而且還有利于促進營業戰略的實現,所以組織內營業戰略和信息技術戰略的一致與否正上升為熱點問題。因為營業部門和信息技術部門間的戰略性一致程度能反映出信息系統整合的程度,所以兩個戰略的一致程度意味著組織內各職能領域的活動和信息技術部門間的整合程度。營業戰略和信息技術戰略的一致在很多研究中已經被作為重要的問題在探討。信息技術部門為支持營業部門的戰略,兩部門應通過密切溝通,建立有機關系。在諸多的先行研究中已經談到這種戰略性一致對戰略的成功實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2)信息技術力量提出試圖創造獨特的信息技術力量的企業,若能優化整合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資源則能取得突出的企業成果。這種邏輯意味著企業若能形成自身特有的差異化,以可控的有形或無形的有價值的資源為基礎,便可獲得有效性和效率性的競爭優勢。因此,信息技術資源不僅與業務流程且與非信息技術資源進行整合,能創造出信息技術力量,所以與其說信息技術資源對企業成果有直接的影響,還不如說通過其它流程間接地對企業成果有影響,此邏輯也成了解決信息技術反論問題的理論依據。
3)最高經營層的支援最高經營層對信息系統的支援意味著最高經營層理解信息系統機能重要性的水平和參與信息系統活動的程度。縱觀以往研究,組織上的支援對計算機的使用和信息系統的使用都有影響,研究指出最高經營層的支援和信息系統成果有著密切的關聯。總之,最高經營層的支援對信息系統的使用有重要的影響,因為來自最高經營層的支援使得諸如協商、項目管理及其它業務等的戰略性、運營性的信息技術管理活動成為可能。
2.合作成果的影響因素
1)信息技術活用有關信息系統成功要因的研究結果顯示,系統質量和信息質量對信息系統的活用度和滿意度有影響,這一點也顯示了對個人或組織的成果有影響。企業信息技術的活用對企業變革及收益性有顯著影響。網頁的活用程度和網頁活用效果之間有顯著的影響關系。像這樣,企業要通過信息技術活用來改善企業成果,最高經營者的計算機知識和信息化的參與度是非常重要的。當最高經營者的信息化意識很高且積極支援時,公司職員也能把信息技術成功地活用于業務中,因而能改善企業成果。在供應鏈上信息技術不僅起到了支撐供應鏈企業間溝通和連接作用,而且促進了供應鏈企業的運營和合作活動,所以在改善企業的收益率和節省費用方面有突出貢獻。并且在供應鏈上諸如互聯網、局域網、EDI等信息技術的活用,不僅降低了訂單處理及運輸費用,而且劃時代地改善了庫存費用的節減、配送管理、客戶服務等的企業成果。也就是說,供應鏈上信息技術的活用,可以改善企業的很多成果,使企業的競爭力得到強化。
2)信息技術成果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成果大致可分為定量成果和非定量成果。定量成果又可分為財務性成果和經濟性成果,用于衡量信息技術成果的財務性指標有利潤、銷售額、投資收益率等,但是僅憑這些財務性指標很難測量出真正的信息技術成果,因此把諸如生產性、費用、質量、價格等的經濟性成果指標作為補充而被應用。同時為了測量非定量成果,正在運用以滿意、參與、態度等形態和心理性要素為基礎的無形的信息技術的便利性項目。在評價信息系統成果的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謂的模型,他們提出的信息系統成果模型能適用于多種形態的信息系統,也能適用于供應鏈管理。指出,EDI在溝通時能提高數據流動的速度和正確度。指出,在物流信息系統方面,使用信息技術所呈現的效果有實時性、正確性、可用性、組織內外部信息交換等。研究結果顯示,網絡、電子郵件等信息技術的活用能提高對供應商信息的接近性,能增進溝通的迅速性、正確性及效果性。在供應鏈管理中,從信息的質量及個人和組織的影響來看,信息技術成果和企業成果有密切的關系。第一,像實時性、正確性、充分性、有用性等這些相當于信息質量的信息技術成果能使合作企業的業務得到正確、有效且及時地執行。第二,個人和組織的影響因素也能提高業務執行的效率,因而也有利于提高企業間的合作成果。也就是說,通過信息技術的活用,提高了迅速且正確溝通的效率,使合作企業共同應對不確定性成為可能,因而使合作企業的滿意度得到了提高。
3.合作成果
企業間的合作成果是指企業通過合作所取得的戰略性目標的程度。對于企業間的合作,不管本著怎樣的戰略目標,雖然合作成果作為評價成功與否的標準已引起了高度關注,但是研究者們對合作成果的測量值持有相互不同的看法,由于存在實證研究的困難,因此這一點在特征中成了仍未被開拓的領域。
至今,為測量企業間的合作成果,多數采用了像投資回報率這樣的財務性指標。也就是說,在現有文獻中,常把生產性及收益改善程度、費用節省等作為合作成果的衡量指標。而且對企業間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傳統企業的購買者與供應者的關系上進行的,所以衡量合作成果的指標也是以適合大部分制造企業而開發的。也就是說,為測量購買者和供應者間的合作成果,曾使用過生產周期、實時交貨、質量、費用、靈活性、循環周期等指標。但是由于通過合作企業間的共同努力所獲收益的時間會隨溝通類型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只比較投資回報率這樣的財務性成果不僅不適當,而且要確保財務性指標的合適數據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通過問卷調查,可使用作為第二類指標的認知成果。實際上,為測量合作成果,連同客觀性指標一起,已經運用了大量多樣化的主觀性指標,這種主觀性指標不僅有認知滿意度,而且還有目標達成與否、是否對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有所貢獻等。
4.研究模型
以上述文獻研究為基礎,本研究構建了供應鏈上信息技術活用、信息技術成果及合作成果的關系模型(見圖一),設計了營業戰略和信息技術戰略的一致、信息技術力量、CEO對信息技術部門的支援三個變量作為促進信息技術活用的原因變量。因為信息技術成果受信息技術活用水平的影響,所以為評價信息技術成果,必須首先評價是否靈活運用了信息技術。依據技術接受模型可推導出對信息技術活用有影響的原因變量。但是本研究的最終成果變量不是信息技術活用而是合作成果,所以單純地適用技術接受模型,在把握有關信息技術的影響關系上不能提供決定性幫助。因此,本研究運用探索性方法構建了信息技術活用因子,如前所述,營業戰略和信息技術戰略的一致、信息技術力量、CEO對信息技術部門的支援對組織成員的信息技術活用有顯著影響,最終構建了對信息技術成果及合作成果也有顯著影響的模型。總之,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為了探究信息技術活用的重要性,本研究構建了不是片面的因果關系而是按照分段過程的研究模型。本研究模型分析供應鏈中信息技術活用對合作成果的影響。在探究信息技術活用的原因變量方面,與Byrd&Davidson(2003)的概念模型類似,Byrd&Davidson(2003)的研究把技術質量、信息技術計劃應用、最高經營層的支援作為對供應鏈信息技術影響的先行因子,把合作成果設為信息技術影響的因變量。但是本研究把信息技術活用作為參數,把營業戰略和信息技術戰略的一致、信息技術力量、CEO對信息技術部門的支援作為信息技術活用的先行變量,把合作成果作為信息技術活用的因變量。
二、結論
結果顯示,戰略一致(信息技術——營業)、信息技術力量、CEO的信息技術部門支援對組織成員的信息技術活用程度有影響,信息技術活用不僅對信息技術成果而且對合作成果都有顯著影響。本研究在探究供應鏈上為促進信息技術活用的原因要素、信息技術活用、合作成果的關系上所構建的分段式過程模型具有學術性意義。通過以250個企業為對象進行的問卷調查與實證分析,確認了信息技術活用這一變量對企業間的合作成果有重要影響,這一點具有實務性意義。也就是說,本研究綜合驗證了以下事實,供應鏈企業為了成功地執行合作業務并改善合作成果,信息技術的活用是必不可少的;為使組織成員能夠積極地活用信息技術,以CEO為首的全面支援的系統性努力、強化信息技術力量、樹立與營業戰略相符合的信息技術戰略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依據本研究構建的分段式過程模型,會造成因子及變量的數量有過多增加的現象,因此為避免研究模型過于復雜,對企業間合作成果有直接影響的環境變量、技術或關系特性變量等沒有反映在研究模型中。并且為了盡可能少地設計信息技術活用變量的先行變量(戰略一致、信息技術力量、CEO對信息技術部門的支援),沒有考慮技術環境變量、競爭程度、企業戰略等。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綜合考慮本研究模型中沒有涉及到的多種變量進行更深層的實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