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芻議閩文化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的應用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學時間:瀏覽: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一門傳統課程,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作為一所地方新辦本科院校,將區域文化——閩文化適時引入古代文學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從古代文學課程所面臨的問題、將閩文化引入古代文學教育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引入閩文化的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閩文化 古代文學教學 應用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最為傳統的課程之一,古代文學這門課程在中文教學中歷來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所有課程中,它的課程時數最多、教學時長最長。然而近年來,古代文學課程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

  第一,就外部環境而言,我們當前的社會大環境是較為特殊的,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歷史發展階段,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不斷受到沖擊和質疑,作為主要承載者的古代文學作品受重視程度也是相應下降,即使如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系列講座或是于丹先生關于《論語》心得的講座等,引來大眾的追捧,也是從側面說明了大眾對于古代文化某些經典著作的陌生以及由于過分缺失所帶來的更為饑渴的需求,這種追捧也說明了傳統文化在群眾普及工作上的不到位。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們的學生在入學前的古代文學基礎方面自然常常也是差強人意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教學工作起步時就必須考慮到這些不利因素,雖然近年來中小學課本中有意增加了古代文學作品的比重,但總體形勢仍然是較為嚴峻的。

  第二,就招生與就業前景來看,近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顯然并不屬于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的熱門學科,它不像那些諸如電子、金融、信息、工程等等專業,意味著顯而易見的前途與“錢途”,只是由于將來就業時“萬金油”的特點,它對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真正從語言文學魅力的角度選擇這門專業的學生數量還是較少的。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各門學科中,古代文學往往又屬于學生比較畏懼的一門,閱讀上的困難常使他們望而止步,而且在他們看來,古代文學專業知識積累的豐厚與否似乎也無法與就業扯上什么直接關系,這些也都直接導致了學生們對古代文學課程學習熱情的下降。

  第三,就古代文學自身來看,古代文學教學課程包括文學史與文學作品兩個部分,因而涵蓋著非常豐富的教學內容,但這些年來,各級教育部門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這種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時數卻在不斷被壓縮。如何在這么有限的時間里,把這些教學內容盡可能保質保量地傳授給學生,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如果單純依靠課堂教學,即使教師全程不停地講授,這樣的教學目標基本上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么如何把這有限的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實現最大化,如何把學生在課堂外自主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成了教師提高古代文學有效教學的兩大關鍵問題,兩者間后者顯然又是尤為重要的。

  實際上,對學生來說,復雜的社會大環境所帶來的浮躁氣息也深深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沒有明確目標的前提下積極地自主學習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然而,這種積極性能否得到最大的調動正是古代文學有效教學得到實現的最大關鍵。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試圖探討從閩文化這個角度入手,著手尋求提高古代文學有效教學的新的可行性。

  關于區域文化因素對古代文學教學的介入,此前已經有人進行過相關的探討研究,如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王文榮的《論地域文化因素在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問題———以常州地區為例》,這篇文章主要以常州地區為例,探討了區域文化因素對古代文學教學的介入,文中對引入區域文化因素的必要性與意義、引入區域文化因素的切入點以及在實際操作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另外還有寧波大學張如安的《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充實地域文學內容初探》,主要分析了充實寧波地域文學的必要性,并結合自己的實踐,對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充實寧波地域文學內容的探索性嘗試作了進一步說明。這兩篇文章在探索區域文化因素對古代文學教學介入方面作了很好的開拓性的探討工作,但兩篇的數量也正說明了我們在這個研究領域的關注度是遠遠不夠的,而在閩文化元素對古代文學介入這方面的文章,就筆者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似乎還較少。

  閩江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新辦本科院校,從各方面來說,辦學實力與那些老牌的本科院校是無法相比的,尤其像古代文學這種傳統專業,談不上有任何優勢。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我們很難有什么突破或是創新,區域文化因素的介入也許正是一個較好的突破口。從閩江學院辦學的培養目標來看,是更側重于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的,那么區域文化因素在這個方面顯然能夠展示出充分的優勢。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一步分析:

  首先,從情感的層面來說,閩江學院所招收的生源絕大部分來自八閩大地,還有少量來自全國其他地方。對于生長于斯的閩籍生源而言,古人有云:“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王粲《登樓賦》)這些詩賦都充分說明,野獸與鳥兒尚且有依戀故鄉之情,更不必說作為大自然中最具靈性的人類,這種鄉土情結的存在不會因身份地位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毫無疑問,鄉土情結在畢業生對就業區域的選擇上很多時候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閩地相關文化知識的豐富必然能夠進一步增強這種情感上的傾向性,如果我們能在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加大引入閩文化因素的學習,這就意味著我們所培養出的大部分面向八閩各地的人才不僅有足夠的文學藝術方面的基礎修養與技能,而且他們對八閩的歷史文化知識也有著一定程度的了解與掌握,在情感上也具有相當的親近性,這樣的人才在海西的經濟文化建設中無疑擁有著自己的特殊價值,這樣的人才所參與組成的建設隊伍比之其他隊伍也更加具有凝聚力與向心力。

  其次,從應用的層面來說,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通過對閩地相關文化知識的補充學習,豐富了對閩地文化知識的了解,這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接受古代文學知識,對于學生將來的就業選擇來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他們的路子。舉例來說,近年來福建各地在開發人文旅游資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諸如福州的三坊七巷文化古街,位列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之一,先后居住過從唐朝黃璞一直到近現代的嚴復、陳衍、何振岱、林覺民、冰心、郁達夫等人,這些為大家所熟悉的名人都曾經在這片街區生活過,在其間曾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曾經創作出了哪些優秀的文藝作品,哪些作品與這片街區之間是否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其他諸如閩東文化、閩南文化、閩北文化、閩西文化、莆仙文化等等,近年來都成為各地人文資源開發的熱點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進一步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對學生來說,在對這些地域文化名人、文化現象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他們在各方面的實踐能力也都能得到提升,這也更加符合我們培養應用性人才的目標。在重構傳統文化氛圍的熱潮中,我們的學生一定能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第三,從接受的層面來說,閩地區域文化在古代傳統文化知識的保存與繼承上,擁有著自身天然的優越條件,那就是閩方言的完好保存。古代文學在學習過程中與其他專業相比一個明顯的難點在于語言文字的理解溝通上,因為古代文學作品所使用的語言文字與我們當代通用的普通話文字系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八閩大地擁有的幾個方言區,堪稱古漢語的活化石,諸如閩方言中的“行”、“走”、“湯”等在普通話中也同樣被使用著,但他們所代表的含義與普通話是有區別的,但與古代漢語中的使用方法卻是相同的,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閩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原始語意與使用習慣。從這個角度來看,閩籍學生在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時,應該具備天然的親近感,在學習閩地區域文化知識的時候,也更加容易去理解和接受。而閩籍文人或是在閩地生活過的文化名人,更容易引起學生們學習與探討的興趣。一個史上具有相當知名度的作家與一個來自和自己同一鄉土但知名度略低的作家,兩者對學生的吸引力之間的差別有時并不大,地域上的認同感就是這種差異減小的重要原因。一個同鄉的知名人會讓學生感覺自己與課本上的那些人物的距離近了很多,這種親切感自然會增加學生對這個人物相關知識點的興趣,進而將學習熱情擴展至這門學科其他各方面的知識點。

  分析了古代文學教學當前面臨的困境、區域文化因素在古代文學教學以及培養應用型人才中的優勢后,那么我們如何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合理有效地引入閩文化因素呢?

  首先,我們所有嘗試的一個前提是,古代文學教學的主線仍是我們古代文學主流發展史,而閩地區域文化史是作為一條輔助補充的源流引入教學。只有先把古代文學發展的主要脈絡掌握了,對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有了大致的把握,在這個基礎上,閩地區域文化的引入才能與主流文學發展史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關系。同時,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順勢合理引入,地域文化往往還涉及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識,這對完善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也會有很大幫助。

  其次,適當加強對與閩地有著密切關系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學習研究。比起自古才子眾多的江浙地區,閩文化歷史上的著名文人所閃耀出的光芒,似乎沒有那么的絢爛,但也自有一群風采各異、才氣縱橫的閩地才子。

  南朝時著名文人江淹,雖非閩籍人士,但他最為杰出的代表作正是創作于被貶謫居閩期間,離開浦城后的江淹仕途一帆風順,但此后的創作卻使他得到了“江郎才盡”這樣帶有貶義的評價;唐代武夷山人薛令之,自先祖薛賀在梁武帝朝時率家族子弟由江南入閩,也帶來了致力于求學的家風,傳承至薛令之時,勤奮向學的他順利通過解試、省試、殿試,成為福建中進士的第一人,繼而成為左補闕兼太子侍講;北宋浦城人楊億,是北宋初期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個詩歌流派“西昆體”代表作家之一,十一歲即揚名于京城,官至工部侍郎,他博覽強記,尤長于典章制度,曾參預修《太宗實錄》,主修《冊府元龜》;武夷山人柳永,是北宋著名詞人,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他的詞作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出生于閩地的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南宋霞浦人謝翱,南宋愛國詩人,“福安三賢”之一,一心抗元復國。此外,還有南宋末年愛國詩人連江人鄭思肖、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李贄、明初福清人林鴻、明末東山人黃道周、清代永泰人黃任、清代寧化人黃慎、建寧人張際亮、福州人林則徐、閩侯人嚴復、近代福州人林紓等等。依托于這樣一群來自八閩各地的歷史人物來拉近我們的學生與古代文學課本間的距離,這應該是具備一定的號召力的。

  第三,在引導學生加強對古代文學教學和閩地區域文學現象的興趣的同時,我們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上自主研究型學習的路子。把本地區的歷史人物作為研究對象,在文獻方面就占據著許多優勢,圖書館、文化館還有一些注重傳承的家族等地方收藏的地方志、家譜等等,還有本地新出土的文物和文獻資料等,都能成為我們探索和研究的絕佳途徑,對學生來說,也能夠使他們在類似田野調查的研究性學習中真正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

  除了歷史上著名的閩地文化人物,八閩各地的歷史文化同樣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組成部分的閩文化包括閩東文化、閩南文化、閩北文化、閩西文化、莆仙文化等等。以往我們對于這些文化的研究更多是從社會學、歷史地理學等的角度來研究,如果不是專門從事這些領域研究的人士,對這些方面的知識了解也是很有限的,其實這些文化現象對我們進一步研究和了解閩地文學人物和文學作品也有著相當的意義,所謂知人論世,只有對這些文學人物生活的時代環境、文學作品產生的背景有了足夠的了解,我們才能在更深的層次上去地認識這些作家和作品所包含的內蘊。近年來,在閩文化研究方面研究者成果頗豐,如何綿山先生先后出版了《閩文化概論》、《八閩文化》、《閩文化論述》、《閩文化緒論》以及《福建歷代作家評傳》等等,吳春明的《閩文化芻議》、徐曉望的《閩文化崛起與河洛文化的南傳》、薛菁、汪征魯的《關于閩越若干問題的討論》、王四達《簡論區域文化的定位問題——以“閩文化”和“泉州學”為例》、黃潔瓊《論歐陽詹與唐代福建文化的發展》等等。

  在前人為我們開拓的閩地文化文學研究的路子上,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可以帶領著學生一起讓閩文化在古代文學教學的領域上同樣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綻放出自己所獨有的光采。

  參考文獻:

  [1]陳慶元.福建文學發展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2]王文榮.論地域文化因素在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問題———以常州地區為例.[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8期

  [3]張如安.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充實地域文學內容初探. [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水县| 荣昌县| 廉江市| 文水县| 高淳县| 山阴县| 韶关市| 浪卡子县| 五华县| 中江县| 碌曲县| 焦作市| 古田县| 晋江市| 壶关县| 麦盖提县| 资阳市| 安国市| 鱼台县| 兰西县| 易门县| 铜山县| 芒康县| 田林县| 左贡县| 任丘市| 大连市| 玛曲县| 甘泉县| 读书| 桐城市| 酒泉市| 峨边| 平和县| 女性| 务川| 罗田县| 华安县| 昌图县| 方正县|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