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德國政府于2013年正式提出的“工業4.0”戰略,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自此我國開始步入經濟新常態的軌道。新常態經濟以創新創業型人才為主體,并將科學技術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為追隨這一時代步伐,承擔起教育改革的使命,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部門目前正在全力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在黨的指揮下深入貫徹國家政策,以更好的向國家輸送高素質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創新創業教育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實用型教育。“創新”一詞由奧地利的約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最先提出,后經A.F.奧斯本考察研究,最終于20世紀70年代發展成為創新教育,并迅速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而“創業”這一概念則是于1970 年在“美國第一次創業學術會議”上提出的,會議通過分析創業案例的形式,首次探討了大學生教育在創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隨后,1989 年柯林·博爾在北京召開的“面向 21 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提出“創業教育”一詞,并將其概念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中進行詳細闡釋。近幾年,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使這一教育理念能夠更大范圍的展現在公眾視野中,我國也陸續推出了多項政策。2017年9月中共中央發表《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重要性。同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并提出到2035年時,我國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由此可見,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已是目前我國教育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最近幾年,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關于這一教育理念的相關文獻研究也在不斷涌現。侯慧君認為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是落實創業帶動就業發展戰略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大力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吳玉劍則發現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能夠有效解決當前經濟新常態下高校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且其在緩解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與大學生創業能力不足的沖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華春革提出加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培養力度是高校建立新型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同樣是我國深入貫徹建設創新型國家政策的一項有力舉措。
二、高等院校進行教育改革的意義
1.有助于國家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新常態的局面,其主要表現為速度放緩,效益上升,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無限的機遇:①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所減弱,但經濟增量卻依然龐大;②經濟增長逐漸穩定,但增長動力將向多元化方向發展;③經濟結構實現優化升級,但發展前景將趨于平穩;④中國政府實行簡政放權策略,但市場活力將有所釋放。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呈現一片良好態勢,但是,我國高校學生就業難和人才流失的現象也不容小覷。由于學生就業需要與高校課程體系設置之間的脫節,所以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的景象,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需求與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弊端。因而,在這樣一個人才缺乏經濟卻又蓬勃發展的時刻,黨和政府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發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更多在創新創業方面有卓越成效的人才,才可能順利實現國家經濟戰略性轉型升級。
2.推動教育“供給側”改革,擴大教育消費與需求,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自十九大習近平同志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們才開始逐步意識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必然形勢,它將新型的教育理念與高校教育體系相結合,為學生展現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可以說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專業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性與前瞻性的綜合體現,在拉動教育需求與消費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開展教育“供給側”改革一方面可以通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育選擇;另一方面可以解決教育供給結構性問題,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通過高校內涵式發展,帶動地區經濟實現快速增長。
3.推動教育轉型,充分發揮教育的經濟功能。目前,高校課程體系設置的不合理所引發的社會行業需求與人才供給之間的矛盾正在趨于嚴重,為解決這一現狀,打破社會與教育界的不平衡現象,國家有必要倡導高校實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使學生接觸有關創新創業的新領域,從而加快推動教育轉型。在高等院校內積極開展大型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以學術研究為核心的大學轉變為世界一流研究型院校,通過加強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觀念和創業能力,促進學術主體完成創新創業任務,并以此為新型理念對學術生涯進行分類管理,充分發揮高校學術活動的經濟意義;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以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為主旨的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通過培養技術操作型人才,實現勞動力再造,提高生產效率。
三、高等院校進行教育改革的原則
1.始終以育人為本,提升教育質量。為學生介紹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創新創業教育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在進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分類施教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并將學生的需求置于首位,以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當中,實現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新思維的目標。
2.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完善人才培養缺陷。努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培養體系相結合,豐富課程內容、改良教學模式、強化師資設備,并將產學研進行深度融合,克服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全方位帶動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
3.匯聚社會資源,實現全員參與。在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制的同時,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以順利拉動教育改革的新局勢。合理利用有限資源,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并鼓動社會人員積極參與,使公眾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對于國家發展的必要性。
四、高等院校進行教育改革的方法舉措
1.按照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多層次多類別的高校教育體系。為將創新創業這一新型教育創建的更為精細化,高校應采取分層分類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全方面覆蓋學生群體,加大教育的受益范圍。分層方面,海狄和奧·戈爾曼曾將創業教育目標分為三類,包括學習理解創業、學習成為創業型人才以及學習成為創業者,以這一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創業生命周期的理論學說,本文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對低層次年級實行“創業啟蒙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二是對有創業想法和著手進行創業活動的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教育”,為學生補充創新創業方面的相關知識,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三是對在創新創業方面已經有所成果的學生開展“創業實戰教育”, 使學生掌握商業領域的運行規律,培育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分類方面,以新興產業為目標導向,針對目前高校專業類別和學生興趣多樣化的教學現狀,分別設置不同的創業實踐課程,從而形成設計、公益、電商等多方面的創業項目布局。
推薦閱讀: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好發表論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