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生活,一方面可以開拓視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復雜的網絡環境也會讓學生接受到更多的不良信息。做好網絡環境下的德育,養成學生面對網絡的正確態度,是現代小學教師教育過程中應有的內容。
【關鍵詞】小學德育;網絡環境;學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經進入千家萬戶。網絡中巨大的信息量沖擊著人們的生活,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與成長,合理的利用網絡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現代教師應該具備的技能。合理的利用網絡手段可以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提供便利的條件。同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應向學生滲透正確的網上生活的原則,教會學生主動的屏蔽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一、運用網絡技術,實現家校的共同教育
前蘇聯教育學家霍林姆林斯基曾經將家庭與學校比作是兩個教育者,這兩個教育者只有步伐一致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由此可見學生原生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德育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的塑造與實踐的錘煉,加強家校聯系可以延長德育教育的時間,便于教師與家長共同落實德育目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現如今,網絡通信技術已經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微信、QQ到釘釘、企業微信都可以成為教師德育教育的重要媒介。為了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教師往往在班級成立之初便會建立屬于自己班級的微信群或釘釘群,以增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增強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在家長群中,教師可以定期的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習慣情況,可以以專業的角度,指導家長的家庭教育,確保學校的德育教育成果延續到家庭生活中。在班級群里,教師可以以和藹的態度來面對學生,聆聽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不敢向教師坦白的內容,站在長者與朋友的角度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經驗,及時的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確保學生在校園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現代化交流手段的發展為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溝通都提供了一定的便利,這些手段讓教師既可以一對多的與集體溝通,也可以一對一的與個體溝通,緩解了內向學生面對面與教師交流的尷尬,為師生的溝通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
二、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
網上的資源良莠不齊又豐富多樣,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教會學生篩選資料,為學生提供合適的上網平臺,可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為德育教育的展開提供良好的素材基礎。其次,網絡資源還具實效性,教師在德育的過程中選擇與教育內容相關的時事熱點進行導入,既能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還可促進學生將教授的內容與生活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從道德意識到道德實踐的轉換。
比如教師在養成學生生活習慣、樹立學生環保意識時,便利用網絡組織了垃圾分類的主題班會。為了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垃圾分類,將垃圾分類踐行到生活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分組活動,并指導各小組確定自身的主題。有的小組圍繞的是“垃圾分類的必要性”、有的小組圍繞著“垃圾分類的標準”、有的組則是想向大家科普“垃圾的回收與處理”。主題確定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了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匯報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分享了自己的認識,確定了在日后生活中的行為準則。最后,組織同學繪制了關于垃圾分類的手抄報,繪制完成后選擇優秀的作品,進行校園實體、網絡照片等多種途徑的展覽,既傳播了綠色生活的理念,又吸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達到了教學目的。
網上的信息有真有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材料的收集時要向學生推薦信息可靠的網站,比如國家構建服務性網站,各省市的公眾號,維基百科等,要讓學生學會分辨網絡世界的真偽,鼓勵學生多方面搜集資料,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
三、創建網頁平臺,養成學生的自主意識
教師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更多的扮演的是引導的角色,教師要深入的挖掘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的成長營造出健康的氛圍,如此才能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讓德育教育工作變得事半功倍。自主意識指的是學生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解決問題時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想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首要便是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可以在平臺中發揮自己的優勢與想象,促進能力的進步。
為了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教師在班級創建之初便建立了屬于班級自己的公眾號,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包括班級的日常生活、活動參與、優秀作業、優秀征文等方面的內容。在學生處于低年級時,公眾號的建設由教師完成,等學生成長到高年級時教師便可將公眾號編寫的任務交到學生手中,教師完成內容的審核即可。公眾號與班級日常教學的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熱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附屬內驅力,讓學生在文化課學習的同時也獲得了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學生自主意識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為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學生也會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能力的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為其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四、組織多彩實踐,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
實踐活動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舉辦多彩的實踐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發展存在著差異性,這個差異可能來自于遺傳因素、生活環境、年齡特點等多個方面。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要認真的觀察每個學生個體的狀況,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發展的優勢能力,促進學生的整體進步。網絡技術手段應用其中,可以便于教師對學生的觀察。
比如教師在日常班級生活中可以組織記憶大賽,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對規定的內容進行記憶,教師在活動中利用多媒體進行紀實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的記憶模式,有的同學擅長邊讀邊記,有的則擅長邊聽邊記,有的則是單純的利用視覺與思維的作用進行記憶。利用視頻記錄學生的記憶方式與成果,便于教師找到適合班級大部分成員的記憶方式,再利用多媒體手段,將這種記憶的形式貫穿于日常的課堂教學,有利于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網絡讓教學的形式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教師在進行教學手段運用時要注重結合班級成員的實際情況,最大化地發揮教育手段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教師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要保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的態度,要讓網絡信息、技術服務于日常教育教學。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經驗,爭取實現教育手段與教育理念的共同進步,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巫梅芳.網絡時代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9):26.
[2]王潔.網絡時代背景下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滲透路徑[J].中國新通信,2019,21(23):171.
[3]李姍華.網絡時代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華夏教師,2020(21):89-90.
推薦閱讀:德育論文文獻怎么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