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研究生教育屬于專業人才教育,如何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高水平人才,課程思政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此,以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為例,分析其立足自身學科建設的優勢和高端學術平臺資源,進而探索研究生課程思政的路徑創新:教學思路創新、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以期為研究生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提供些許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研究生教育;學科建設
課題研究引領課程思政教學思路創新
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最顯著區別。在具體的培養方式中,親身參與各種科研項目的研究過程是研究生培養方式的特色。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一直堅持“科教融合、教研相長”的宗旨,以培養研究生的科學創新能力為目標,積極探索教學和科研相互融通的新型教學模式改革,多措并舉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在培養方案中增設專業學術前沿課和研究方法課,課題研究參與實踐模塊,讓課程思政內化于課題研究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索、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第一,國家重大攻關課題拓展課程思政新視野。首都師范大學作為一所地方師范院校,有著特殊的教育定位—培養的研究生既是現實的育人對象,更是未來的育人主體。因此,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的職業理想,對師范類研究生教育具有重大意義。學院發揮學科優勢,持續關注并助力師德師風研究,獲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課題“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研究”,拓展教師教育、師德師風建設新視野,以培養高尚師德、良好師風為切入點,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專業課題深挖課程思政。學院大力支持各研究所專業研究申報國家和省部級以上課題,并為研究生設立科研助理等崗位,讓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例如:在近年來申報的“構建校園欺凌綜合治理體系的國際經驗與中國方案研究”“教師專業倫理形象構成性研究”等國家級社科基金研究中,學生全程參與前期調研、收集資料、學術調研等環節,主動思考社會當前熱點問題;教師也從相應專業知識中深入挖掘,通過今昔對比、中外對比,突出政治導向和價值引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于潤物無聲中鑄魂育人。
第三,培育課程思政專項課題。學院積極組織培育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項目,挖掘教育類課程思政元素,用科研成果反哺課堂教學。例如:2020年,獲批首都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項目課程“中外教育史”,在教授過程中為學生呈現古今中外教育家獻身教育、誨人不倦的教育實踐與精神,涵養學生的教育情懷。又如:正在培育的系列課程“教育名著研讀”,以歷史沿革的角度,在對經典名著研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學生主動探討,教師深入挖掘引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到具體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內心真正地產生制度自信。
特色學科平臺助推課程思政內容創新
第一,中國基礎教育教材研究院。教材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設什么樣的教材體系,核心教材傳授什么內容、倡導什么價值,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國家事權。學院石鷗教授及其團隊率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專門的教材研究機構—“中國基礎教育教材研究院”,搭建了一個教科書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體現了首都師范大學關注新時代教科書價值的學術敏銳性。教科書博物館設有革命根據地教科書特色書庫,形成了“教學科研+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思政特色平臺,開展“四史”專題教育,舉辦革命根據地教科書專題展等。相繼舉辦“課本在哪里讀響,共產黨的聲音就在哪里傳播—革命根據地教科書”專題展覽、“謀復興 育新人—新中國教科書回顧展”主題教育展覽等,緊密結合新生入學教育、入黨啟蒙教育、支部黨日活動等,增強學生理想信念,增進學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
第二,首都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北京市教委依托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和首都教育法治研究基地設置“北京市中小學法治教育名師工作室建設”等項目,發揮名師工作室的示范輻射作用,為學院研究生提供了高端的學術平臺,拓寬了學術視野,營造了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讓學生在參與服務和建設工作的同時,觀摩了大量的教學示范課,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突出價值引領和素養導向,學生充分發掘法學知識背后的人性考量、價值關懷與制度定位,樹立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從家國情懷和法治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和解決問題,自覺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使命。
第三,學校德育研究院。學院凝聚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優勢資源,匯集國內外德育研究領域知名學者和實踐領域德育專家,與北京師范大學道德與公民教育研究中心聯合成立首都師范大學學校德育研究院,形成協同創新的研究智庫。
北京學校德育研究院通過承擔北京市德育校長培訓項目、創立“北京德育論壇”和創辦官方微信公眾號“德育CNU學園”等形式,構建多層次德育實踐體系,建設具有學科特色的思政文化體系,有效實現了德育元素貫穿教育、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課程思政道路。知名教育專家和資深德育校長之間對話式的思維碰撞,讓研究生們參與和見證了德育理論和實踐的雙向激活,引導學生真正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自己與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有著怎樣密不可分的聯系,塑造學生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國民素養和情感價值。
改革課堂教學探索課程思政形式創新
第一,打造系列精品講座。學院打造“明誠講座”“師說論壇”等系列精品講座。長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科研心得和治學精神,拓展了研究生的學術視野,縮短學生與學術前沿和一流學者間的距離,幫助研究生樹立堅定的學術志向和人生理想。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品質與方法論原則”等講座,從歷史視閾、哲學視閾、教育學視閾對學生的知識觀、學習觀和人生觀進行浸潤塑造,啟發其自覺提升理論修養,用理論的力量改變自己、服務社會。
第二,開拓新型實踐教學資源平臺。建立“元慕課”教學模擬實驗室。在實驗室模擬中小學課堂,實現大學師生與中小學師生即時交流;通過實驗室網絡平臺與國內外一流大學開展線上學術活動;依托實驗室升級國家精品課程“教育研究概論”網絡教學平臺,將前沿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大學慕課課程資源,提升研究生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的能力。延伸第一課堂的育人成果,夯實學生專業知識理論體系建構,訓練嫻熟的教育教學技能。
同時,依托“人工智能+教育”交叉學科學位點的申報與建設,布局“人工智能+教育”在教師教育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搭建大學與中小學的互動平臺,建立新型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既能將大學前沿教育研究成果引入到合作學校的實踐現場,助力研究生將“實驗模擬的驗證之知”轉化為“實踐過程的體驗之知”,又能完善第二課堂的育人成效,引導研究生適應社會變革,培養其用新技術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目標和意識。
總之,在“課程思政”的指引下,學院在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上已初步摸索出創新路徑并小有成效。未來,學院將持續挖掘現有優勢資源,完善研究生教育建設體系,為祖國培養有政治覺悟和專業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推薦閱讀:研究生獲得學位要發表論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