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歷史課程目標定位于培育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取向的歷史教學因此涉及歷史科學、歷史學習以及歷史教育等領域。從大歷史教學的概念出發,叩問、探究與核心素養歷史教學相關的規定性、可能性、有效性和價值性,即是對核心素養歷史教學整體上、邏輯性的學、思、踐、悟。
關鍵詞 核心素養,歷史科學,歷史認識,歷史教學,歷史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承載著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其終身發展的基礎,進而提高國民素質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高中歷史課程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目標定位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聚焦于學生在解決現實復雜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核心素養取向的歷史教學并非純粹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而是涉及歷史科學、歷史認識以及歷史教育等領域的大歷史教學。①從廣泛意義上的大歷史教學概念出發,叩問、探究與大歷史教學相關的規定性、可能性、有效性和價值性,即是對核心素養歷史教學整體邏輯性的學、思、踐、悟。
一、問史:研習歷史科學的規定性
學科知識本身并非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卻是學生形成和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根基。歷史進程不可逆轉,認識逝去的歷史只能通過對現存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來進行。史料實證本是歷史科學本體建構的基本路徑,歷史教材就是歷史學家們對眾多史料進行考證篩選、刪繁就簡后形成的學科基本知識體系。歷史科學的規定性正是核心素養歷史教學的基礎。
(一)歷史真相:能否更真實?
歷史教材呈現出的內容須有史實根據,要真實地、實事求是地論述史實,應適當引入史學研究的新成果。②然而,不能期望絕對意義上的完全還原,歷史真相有時會因為關鍵史料缺失而模糊不清。
比如,“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前提便是確定夏朝的存在。歷史學家們在探尋夏文化的考古過程中,對偃師二里頭早商歷史遺存再行深入發掘與研究,結合出土的大量青銅兵器和玉質禮器,以及同期發現的宮殿、居民區、作坊、墓葬等遺址,基本確定了四期分層,精細分析后發現其文化特征——早于商文化、與商文化不同但又有交錯關系。然而,考古學家們在已經解讀的甲骨文里從未發現過哪怕是關于“夏”的片言只語,在二里頭遺址中也沒有找到能夠自證的文字材料。用物質文化界定的考古學文化與族群、朝代和國家的分界并不重合,在共時性文字付之闕如的情況下,難以根據器物定義的二里頭文化來分辨夏朝的時空范圍。①史學界關于二里頭文化的性質及所處歷史階段、夏商分界,甚至夏朝是否客觀存在等問題,并未如商代信史一樣有一個定論。高中歷史教材謹慎表述為:“考古學家在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②二里頭文化是真實存在的,但二里頭文化是否為夏文化?甚至,二里頭就是夏都嗎?這些歷史疑問都有待更多史料的出現,才能對之進行更為深入的考證。
在其后關于商周交界的研究過程中,歷史學家們通過現代天文學推演得到了至少3種符合碳-14測年和甲骨文月食星象記錄的獨立方案,卻無法同時滿足歷代文獻給出的全部條件。劉次沅研究員將中國古代確切紀年上推到武王伐紂的“公元前1046年”,這一成果在比對古代典籍相關天象記錄的契合度上超過了江曉原教授“公元前1044年”的研究結論,得到了多數史學家和科學家的認可,也為高中歷史教材所采納。但是,雙方用以推演歷史真相的重要環節——利簋銘文的辨識與理解,以及《國語》“歲在鶉火”的敘者身份、場合和星象等解釋,甚至對應研究歷代文獻所載星象所使用的西周歷法,還是受到國內外一些學者的質疑。商周更替的準確時間只可能有一個,到底哪種實證結果才“真實”?
古代文獻中存在越早的記載出現的時間往往越晚的現象,說明歷史記載不斷被后世以編造和添加更早祖先的層累方式拉長。③這種被“拉長”的歷史記載,當然夾雜著祖先崇拜下的主觀臆想和口耳相傳,而史料實證的基本原則就是去偽存真,弄清唯一的真相。質疑某些歷史事件的細節,并非否定歷史科學,而是科學、理性地對待歷史科學,因為真正的科學必須經得起證偽。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科學地使用史料。
(二)史料互證:能否更細化?
史實是由史料支撐的,但在史料矛盾,甚至不盡可信的情況下,如何考辨史料,完整地反映史實?
我們在此以一道高考題為例:
(2011年文綜高考·浙江卷第14題)有學者根據材料1“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煤),無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開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結論;又有學者根據材料2“賜在京(汴都)官員柴、炭各有差,柴578萬,炭585萬”,對上述結論予以反駁。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B)
A.兩位學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結論都不能成立
B.材料2否定了材料1,僅用材料1得出的結論難以成立
C.無論材料1還是材料2,都必須得到考古學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1指的是民眾,材料2指的是官員,兩條材料并不矛盾
史料矛盾的情況在歷史研究中會經常遇到,除非確證史料虛假,否則不宜輕易放棄,而是要仔細分辨、查證史料的共性。材料1出自《雞肋編》,《雞肋編》本身內容翔實,史料價值較高,其中使用的“數百萬家”“盡仰”“無一家”等語詞,類似中文習慣用語“千夫所指”“立錐之地”,具有古代文獻典型的敘事方式——綜合性、模糊性,但足以表明北宋京城普遍使用煤作為生活燃料。材料2出自《宋會要輯稿·禮六二》,是內府統計的一手檔案,體現當時政府發放給官員的生活燃料有炭也有柴,數據詳盡,可信度較高。兩則反映北宋都城生活燃料使用情況的史料明顯存在矛盾,但其矛盾之處只是反映在煤炭的使用比例上,而共同之處便是“宋都汴梁較多使用煤炭作為生活燃料”。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師生合作考辨、引證相關史料,可以進一步發掘史料的外延價值:
1.《雞肋編》虛指“汴都數百萬家”,但歷代史料關于北宋京城人口的數額并無確切記載,從宋太宗所謂“居人百萬家”到范祖禹筆下“京師億萬之口”,不一而足。《夢溪筆談》載有“發運司歲供京師米,以六百萬石為額”,從系統論的角度考察漕糧運輸與宋都官民、軍隊糧食耗費之間的關系,大致可以得出“北宋東京的人口不會超過一百萬”的結論。①
2.北宋京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大都市之一,保障百萬之眾的生活物資供應,極大地考驗著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據題目可知,地處北方的開封(包括曾經長期作為歷代都城的西安、洛陽),冬季來臨早、氣溫低,容易遭遇嚴寒天氣,②皇室、官民所需供暖燃料耗費巨大。北宋政府設置內柴炭庫與炭場加強管理;組織人力引洛入汴,保障包括柴、炭等生活物資進京的漕運暢通;鼓勵外地客商向京城販運生活物資。
3.自宋太祖開始,北宋政府發放的官員俸祿中包含柴、炭等生活燃料。材料所謂“賜在京官員柴、炭”,實際情況是“(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賜在京諸班直、諸軍廂主以下至剩員以上柴炭各有差。先是,真宗以連日雪寒,柴炭價貴,故特有給賜。其軍士外戍家屬在營者半之。凡柴五百七十八萬,炭五百八十五萬”,③應為政府對京城中下級官軍及其家屬實施的應急性賑濟。
4.大量薪柴燃料來源于京城周邊,主要出自秦隴地區。森林砍伐破壞了黃河流域地表植被,導致土地鹽堿化、風沙成災,北宋京城、陜西路兩地的水旱災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④森林砍伐還嚴重影響了所在地羌族的生活環境,由此引發了民族沖突。
5.“盡仰石炭”說明煤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薪柴供需失衡的問題。北宋京城煤的供應主要來自河東路、河北西路,⑤這也表明黃河中下游地區煤儲量較多,煤層較淺易開采。
6.北宋政府吸取教訓,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甚至將林木種植納入官員考核標準;加強京城人居環境建設,建立嚴密的防火制度。不一而足。
推薦閱讀:歷史學習歷史教育類期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