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電工教學論文發表了電工教學中的負遷移現象解決辦法,電工基礎是技工院校機電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 旨在讓學生學會電路基礎知識, 為后續專業課程打下電學基礎。論文主要分析了學習中產生負遷移現象的特征,針對教學過程中的負遷移現象給出了相關對策,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電工教學論文發表,電工基礎教學;負遷移現象;主觀干擾
教育心理學所研究的遷移,是指前一種學習對后一種學習的影響或后一種學習對前一種學習的影響。電工基礎教學是使學生掌握自動化、電工類專業必備的專業技術基礎知識,具備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一般電工問題的能力,在自動化、電工類專業課程體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由于電工基礎教學與其他專業課的密切關系,使得其教學內容會影響學生在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這種影響就稱之為“學習遷移”[1]。在此過程中積極影響起促進作用,稱之為正遷移;消極影響起干擾和破壞作用,稱之為負遷移。那么,如何在電工基礎課教學中防止學生學習產生負遷移,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負遷移現象的主觀特征
近年來,由于技工學校招生難,其生源多來自于初中畢業生,他們學習基礎沒打好,整體素質不高,而且選擇電氣類專業的學生大多為男生,他們普遍好動、愛玩、不專心、怕學習,再加上專業基礎課程枯燥乏味,導致教師無法調動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出發,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負遷移現象呈以下方面的主觀特征。
第一,學習目的的盲目性。多數學生進入技校是沒有職業前景目標的,有的學生是跟風而來,有的學生是父母要求。而其選擇專業更是盲從,很少因興趣和未來就業而選擇某專業,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第二,學習意志的脆弱性。技校學生的學習意志比較薄弱,而且還比較任性,簡單直觀的知識比較容易接受,一旦遇到復雜抽象的知識,學生就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缺少克服困難、堅定學習的意志、品質和信心。第三,學習習慣的不良性。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沒有學習計劃,缺乏學習時間的管理,課前幾乎不預習,上課時容易分散注意力,課后也很少進行復習鞏固。有些學生甚至靠抄襲他人作業來應付教師,沒有深入學習知識,學習情緒不穩定,對理論課的學習缺乏耐心。
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負遷移現象的種類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中的負遷移是普遍存在的,對于相關或相類似的知識點或同科目不同層次的知識進行延伸學習,都可能產生負遷移的問題。知識與知識之間有許多相同或彼此類似的因素,這些因素如果不能有效的認識共同點,區分不同點,就可能導致知識點之間發生相互干擾[2]。例如,磁感強度對磁通起干擾作用,因為這兩者在定義上很相似,且有內在聯系,但其本質是不同的。筆者認為技校生在學習電工基礎課中負遷移的發生常見于三種情況。
第一,已學并基本掌握的知識干擾新學的知識。例如,學習電動勢很容易聯想到電壓,但判斷方向時常把電壓的方向(高電位指向低電位)誤認為電動勢的方向(低電位指向高電位)。
第二,較簡單的知識干擾較為復雜的知識。例如,在純電阻電路中,計算某段電路的電功,可用P=UI,也可用P=I2R、P=U2R,學生對這三個公式是比較熟悉的,但在含有反電動勢電路中,電功率的計算要復雜得多,輸入功率、輸出功率、發熱功率分別用P入=EI,P出=I2R,P熱=I2R來計算,而學生不分什么功率,一律用P=UI或P=I2R來計算。第三,比較具體的知識干擾了比較抽象的知識??傮w歸類起來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理解型。這種類型的負遷移是由于對某些知識的理解有缺陷,從而對其他存在聯系的知識產生干擾作用。如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對全電路歐姆定律容易起干擾作用,其原因是對前者的條件———部分電路歐姆定律中“部分”不理解,也不理解后者的條件———全電路歐姆定律中的“閉合回路”,因而常把:I=ER外+R內寫成I=ER外。二是記憶型。記錯公式、混淆概念是學生在學習中常發生的事,這就是記憶型負遷移。
這種負遷移類型的特點是舊知識對新知識起干擾作用。例如,電阻串聯電路求等效電阻的公式R串=R1+R2+...+Rn(舊知識)干擾電容串聯電路求等效電容的公式1C總=1C1+1C2+...1Cn(新知識),所以,學生常錯記成C串=C1+C2+...+Cn。有些相似的電工學定義、概念、原理,因為學生學習這些知識的時間接近,學生對不同專業知識點的鞏固程度差不多,因而常常發生相互影響。如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電位和電壓、純電感電路和純電容電路等就很容易產生混淆。
三是直感型。這種負遷移類型的特點是學生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科學的判斷,常常遇到新的問題情境時,會憑借直覺或局部的線索不自覺地從舊知識擴展而來。如判斷導體在磁場中的電流是根據左手定則,導體的電流方向是垂直紙里到紙外,而對于大多數的學生而言,他們會不加思索地回答:“導體的電流是從紙里到紙外”,其不知道導體運動的方向,應該用右手定則判定,正確的答案是垂直紙外到紙里。四是類比型。當兩個對象之間存在不明顯的相似或相同之處時,往往容易掩蓋其相異點,而類比的屬性又恰好為相異點,易導致推理結果的邏輯錯誤。如在正弦交流電路中,頻率與角頻率、相位與相位差物理量的求解就容易出現這種錯誤。
三、防止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負遷移現象的對策
(一)防止學生產生負遷移現象的主觀干擾
當前,技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既有普通高中同齡學生的生理共性,又有他們自己普遍存在的特性。筆者認為在教學電工基礎這門課程中,除了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防止學生學習產生負遷移現象外,還不能忽視一些主觀因素對學生學習帶來的干擾。
1.加強學習目的性引導。沒有目的的活動是缺乏動力的、無目標的,其導致的結果是活動主體缺乏主動性。在電工基礎課程教學的開端,教師就應該重視前言教學,但有許多教師不重視前言教學,有的一帶而過,有的甚至不介紹前言內容。筆者認為要充分利用前言教學并聯系日常生活實際講清楚這門課程在電氣類專業課程中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這門課程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引起學生對這門課的注意和重視,而且在后續的教學中教師還應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不斷強化這方面的引導教育,這對學生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
2.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技校生普遍存在學習信心不足的問題,因為在小學、初中學習階段成績不理想,所以,自卑感較重,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害怕學習。作為教師要充當學生的朋友,多了解學生,多與學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如課堂提問、批改作業、平時交流都盡量采用鼓勵、表揚等方法,逐漸喚醒學生的學習信心。
3.要注意克服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惰性是人固有的本性,與惰性相伴而生的不良習慣是很容易形成的,相反,良好習慣是要經過長期、有意地訓練和引導才能逐漸形成的。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由易到難積極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從課前預習、注意聽講、善于思考、認真完成作業這些基本的學習過程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同時,教師在教學手段上要下功夫,要根據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教具、模型、多媒體等手段變抽象的知識點為具體、形象的知識點,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防止學生產生負遷移現象的教學策略
1.利用已知概念的固定作用防止負遷移。同化理論認為,已知結構中是否有起固定作用的知識可以利用,是決定新的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要重視具有較高概括性、包攝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在可能范圍內必須讓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否則,一知半解就容易發生負遷移。如教師應講清電動勢定義(非電場力作功的本領)中“非電場力”的含義。又如,要講清電壓定義(電場力作功的本領)中的“電場力”的含義,這樣才能使學生理解電動勢和電壓的概念。
2.利用認知規律防止負遷移。認知心理學認為,當人們在接觸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知識領域時,從已知到一般的整體分化細節,要比從已知的細節中概括整體容易。因此,教師要重視從一般到個別不斷的教學。如在電路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電路一般作用(是實現電能傳輸和轉換)的教學,進而依據電路的結構分化出內電路和外電路,依據電路的復雜程度分化簡單電路和復雜電路,依據電路傳輸電的種類分化為直流和交流,依據電路的通斷分化出短路、斷路和通路,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關于電路的、有層次的知識結構,從而防止負遷移的發生。
3.利用有效練習防止負遷移。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努力探討知識之間的聯系,指出它們的異同,消除學生認識中表象與實際存在的不一致性[4]。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采用類比總結、綜合貫通的教學方法,如通過一些練習進行比較、討論,讓學生自己找出并總結知識間的共同點,同時,對不同成分進行精確的分化,就能有效防止負遷移的發生。例如,在講解“磁場對電流作用和電磁感應”的內容時,要掌握左、右手定則,可通過練習、講解、示范、對比,總結出左、右手定則的區別是:左手定則用于磁場及電流的原因、電磁力的結果;右手定則用于磁場及運動的原因、感應電動勢的結果。
4.利用記憶規律防止負遷移。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有意義識記的效果比機械識記的效果要好很多。只是運用單純記憶手段記憶知識點,其結果是記得快也忘得快,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運用一些記憶規律進行有效記憶,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和技校生學習特點,選擇不同的記憶手段。如分類記憶、系統記憶、直觀形象記憶、歌訣記憶、聯想記憶、操作記憶等來幫助學生將簡單機械識記轉化為有意義識記。例如,色環電阻的表示方法,10種顏色,各個顏色代表的數字(0~9)如何快速的記憶,簡單歸納為:黑0、棕1、紅2、橙3、黃4、綠5、藍6、紫7、灰8、白9的方式進行記憶??傊?,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遷移是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要考慮到上述一系列因素,防止學生學習負遷移現象的發生,促進學生學習正遷移現象的產生,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世存,王后雄.中學化學學習中負遷移成因及教學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2(1):101-105.
[2]黃學波.思維定勢負效應的成因淺析與數學教學對策[J].數學教學通訊(中教版),2003(S7):15-17.
[3]朱德全,易連云.教育學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2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張河東 單位:福建省永安市技工學校
推薦閱讀:《電工電能新技術》創刊于1982年,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主辦。是電工類綜合性科技刊物,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國務院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