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文學教育在古代的發展以及文學教育思想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學時間:瀏覽:

  這篇教育類期刊征稿發表了文學教育在古代的發展以及文學教育思想,文學在古代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承擔了教育、審美和認識的三種功能,中國古代是及其重視文學的教育作用,以文學來提高素養,論文介紹了古代不同時期的教育思想,并探討了文學教育在現代的主要內容。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

  關鍵詞:教育類期刊征稿,文學教育,古代發展

  文學的教育功能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魅力,它不若政治教育枯燥說教,給人一種強行灌輸必須接受的感覺,而是通過鮮明的人物形象、優美的語言來營造一個文學的世界。在這里,讀者既有美的體驗,又有心靈的震撼,同時還會參悟人生的真理。文學的教育是通過作品中的語言與人物形象,以詩意或故事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與行為動作。

  一、文學教育在古代的發展

  文學教育在我國古代從先秦時期誕生萌芽,后來經過發展,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彰顯。尤其是在漢代確立了儒家的統治地位之后,更是成為文學創作的主要思想表達。文學的體裁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發展,從先秦的諸子散文,到唐宋的詩詞,再到明清的小說、戲曲,但是其文學教育的主題卻從未間斷。

  (一)先秦兩漢時期的文學教育思想

  先秦時期,各家各派分別成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并且不斷地游說在各個諸侯國之間,企圖被君主采用從而達到救世的目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重視樂教和詩教,由于在古代詩樂舞尚未真正分割開來,在此統稱為文學教育。孔子指出了詩的重要作用,即“興觀群怨”說。孔子認為詩可以讓讀詩誦詩之人感發志意,即在讀詩的過程中會引起自己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某一層面的思考;還可以遍觀民俗之盛衰,了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發展歷史、風土人情;同時還能夠強化人際關系,使得陌生人有了共同的話題逐漸熟絡起來,穩定了社會的秩序;并且能夠用以諷諫君主,從而更好地通曉民情,治理國家。由此可見孔子是十分重視詩的教育作用,不僅可以使民眾調節自己的情緒,促進思考,改善人際關系,同時還能了解民族的興衰成敗,有極強的借鑒作用。

  荀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重視文學教育的作用,但是荀子所重視的是樂教,在《樂論》中提到“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若是君主和臣子在宗廟中同聽樂,那么他們就會恭敬和諧,不會亂了秩序,也不會有太多的疏遠與距離。由此,荀子提出“樂和同,禮別異”的主張,認為禮是規定了等級秩序,是外在需要遵守的;而樂則是調和人們內心的平和,是內化的過程。“獨尊儒術”的思想提出之后,便確立了儒學在我國古代的正統地位。而統治者們也更加注重文學的教育作用,《毛詩序》中指出詩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能使得人們夫妻和睦,長幼有序,風俗良好。統治者們希望通過詩來對人們施行教育,從而有利于國家的統治與穩定。

  (二)唐宋時期的文學教育思想

  吸取了六朝的教訓,隋唐開始就注意到了文學的教育作用,由于隋朝的時間過短,因此大部分的風教糾正在唐得以完成。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韓愈。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強調了文學的功用,指出其應該為政治而服務,既要教化百姓,又有諷諫的作用。他認為賢明的君主若是要體察民情,則必須要善于采詩觀風,從民間的詩歌中可以了解政績的得失,從而糾正自己的過失。韓愈認為文學是傳播道德的工具,提出“文以載道”的思想。他認為詩樂文章都是施教的形式,而其如同法有刑法,階層有士農一樣,是不可隨意更改,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宋代的理學家們更是強調文學的教育作用。

  理學家朱熹提出了“文從道中流”的思想,認為不是文學來揭示任何的道理,而是先有道理,之后用文學來加以表達。朱熹與韓愈的思想區別主要是圍繞的“文”與“道”的關系來展開,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文”與“道”熟先存在的問題,朱熹認為道先于文而存在,是先有“道”存,然后借以“文”來表達;韓愈則認為是文中有道,從“文”中可以窺見“道”。另一個區別則是“文”是否是獨立而存在,朱熹認為“文”是從“道”中所衍生而來,并沒有賦予其獨立的地位,而韓愈則認為“文”可以獨立進行思想表達。盡管兩人的思想有偏頗,但他們都賦予了“文”以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要以政治服務為宗旨,從而達到補時政、通人情的作用。

  (三)明清時期的文學教育思想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豐富多樣,文學上體裁也多姿多彩,是一個“雅”文學與“俗”文學相競爭而存在,多種文學體裁一并發展的時代。但此時的統治者仍舊堅守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而其文學的內容也多以服務政治,泄導人情為主。無論是在街頭還是殿堂,無論是雅或是俗,都可以發揮其情感的教育作用。以湯顯祖和李漁為代表的戲曲作品中存在著教育的影子。湯顯祖認為,戲曲能夠使得君臣相敬有禮,父子相愛感恩,長幼和睦有序。戲曲的作用正是通過情來動人,使得人心靈得以凈化,同時還能培養孝、敬、感恩等美德。李漁重視戲曲是否“有裨風教”。他認為戲曲不應是個人發泄恩怨的工具,而應該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以之勸善懲惡則可,以之欺善作惡則不可”,戲曲應該是能夠規勸人們從善去惡的,這樣便是達到了其真正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我國古代時期,無論哪個朝代,都強調文學的教育作用,他們都把文學當作能夠補察時政,疏導人情的重要手段。

  二、文學教育在現代的主要內容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的講話,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為文藝工作指出正確的方向。在講話中,他強調人民解放戰爭有兩個戰線,即文和武。對于軍事戰線則是依靠軍隊的力量去奪取戰爭的勝利,但文化戰線則就是要求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們來創造和贏得,因此他極其重視內部的文化建設。

  再次,則是要求文學作品既要有政治內容,即能夠有實在的教育意義的內容使得人民能夠團結,又要有藝術形式,有生動的言辭和感染人的故事架構。內容和形式兩者應該有機的統一起來,既要避免錯誤內容的作品,又要反對毫無藝術形式的口號式標語。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創作出更準確優秀的文藝作品,才能凈化人心,引人向善,才能有利于人民的團結,利于戰爭的勝利。

  三、文學教育在當代的價值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21世紀,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建設,文化也就成為建構其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這個時代的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直沁人心,改變其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但是為了金錢與利益,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價值觀扭曲,更有的電影為了票房成績而忽略內容上的教育意義。2014年,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召開了文藝座談會,主要是為文藝發展指明方向。他指出社會文藝從本質上來講是人民的文藝,而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文藝要為人民服務,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只有這樣的文藝作品才能被人民大眾所接受、所喜愛。同時,也更容易以此來感染讀者從而達到文學的教育目的。正是因為看到了文藝自身強大的教化功能,才會對其如此之重視,也從側面承認了它的感染力與說服力。

  文化的教育,在當代有兩個方面的價值:一方面,它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另一方面,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越來越得到重視,文藝作品的成就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軟實力在國際中的地位。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要重視文藝的作用,尤其是其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聶振斌.中國古代美育思想史綱[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袁濟喜.新編中國文學批評發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4]劉勇.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推薦閱讀:《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創刊于1980年,是由廣西師范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南雄市| 铅山县| 科尔| 巴林右旗| 南安市| 奉新县| 芦山县| 黔东| 封丘县| 北安市| 罗平县| 二连浩特市| 麻阳| 柞水县| 白银市| 正阳县| 韶关市| 祥云县| 蓝山县| 石家庄市| 玉树县| 通河县| 图木舒克市| 思南县| 定州市| 尤溪县| 大渡口区| 澄城县| 南汇区| 东平县| 仁布县| 宣武区| 贵州省| 青神县| 孝义市| 綦江县| 碌曲县| 东辽县| 广宗县|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