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現如今,在傳統文化中,古詩詞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學語文中也會給學生進行一些古詩詞的教育,這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難點。本文是一篇語文教學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古詩文教學實施傳統文化的教育策略。
摘要:作為向學生傳遞知識與進行文化教育的語文課程,如何發揮文化傳承和文化育人、立人的作用,值得語文教師去深思與實踐。在古詩文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從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發掘文本的文化內蘊,形成傳統文化滲透的自覺;在課堂教學方面,形成隨文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開發校本課程資源,豐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內容;開展活動,注重傳統文化的審美教育和審美體驗四方面實現。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文,傳統文化,策略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宗旨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習近平同志就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而在一些學校的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往往注重字句的積累,輕視文本的人文感悟與文化積淀。如對古文語言文字現象分析“精雕細刻”,字字落實,歸納梳理,知識傳授明顯,但對文本的文化蘊含則“輕描淡寫”,反復強化的也就是字詞句的特殊用法,對應考試的方法演練,缺乏文化引領下的品味感悟,學生自然無法品出文章的精彩和深邃,得不到熏陶感染。因此,語文教育在踐行新課程標準理念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自覺的文化意識、文化人格和文化實踐力。作為向學生傳遞知識與進行文化教育的語文課程,如何發揮文化傳承和文化育人、立人的作用,尤其值得面對心智逐步成熟、有一點理性思維、有一定分析能力的高中生的語文教師去深思與實踐。正是危機感和責任感促使教師思考如何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并探索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在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策略及實施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發掘文本的文化內蘊,形成傳統文化滲透的自覺高中古詩文選文中有汪洋恣肆、縱橫捭闔的秦漢篇章,有情韻飄逸、恢宏豪邁的盛唐文墨,還有情深遒勁、鞭辟入里的宋代風骨,也不乏張揚個性與盡表世俗的元明清佳作,文脈清晰。經典文本所形成的學術文化體系是龐大的,思想是精深的,凝聚的是先輩們的生活經驗和民族特有的睿智與情趣,滲透著先輩們的人生心路歷程和生命意識。教師們應廣泛學習,認真鉆研,發掘文本的文化內蘊,形成傳統文化滲透的自覺。中國古稱“華夏”“華”指“章服之美”“夏”指“禮儀之大”。可以把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分為以“章服”為代表的“形而下文化”和以“禮儀”為代表的“形而上文化”兩類。形而下文化,指的是有具體可見外形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服裝、飾品、用具、手工工藝等器物,也包括必須依托器物或外在活動而存在的節日風俗、人際交往、農業商業經濟模式等民族行為習慣。而形而上文化,則是指宗教(儒、釋、道等)、哲學、藝術(詩文、音樂、繪畫)、價值觀等以精神活動為依托的思想成果以及可能需要器物支持,但也可以獨立滲透在人們內心中的禮儀、術數、意象象征等民族心理習慣。教學時以此為依托有意識地隨文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民族傳統習俗文化,挖掘文本中孝親敬長、珍視生命、敢于擔當等優良品德。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滲透的自覺,學生也就沒有傳統文化學習的自覺;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與發展就會被架空。2.在課堂教學方面,形成隨文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在教材閱讀教學中,以文本的語言、結構與思路分析為切入口,快速把握文章的內在思路;再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內在意蘊的感悟,從而獲得對文本深層內涵的理解與感受。例如,在教學《六一居士》時,可以從文化視野中來設計文言文教學課堂,定位在知其文曉其情,懂其人悟其志。教學環節緊扣文本,由文本到文人再到探究感受人文文化。(1)知其文(文章):感受主客問答的形式,體會課文的數字之妙,在文中找出“六五四三二一”各代表什么,并用六個數字串聯課文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對內容的興趣,進而理解作者一心歸隱的情志。(2)懂其人(文人):從三貶三號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3)悟其志(文化):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理解古代士大夫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最后實踐延伸,布置學生為自己的取一個字號。在隨文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文本入手,認識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表現手法,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引導學生去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體會作品深邃或清新或豁達的情懷,以及流淌在文本中的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豐富強烈的人生意識。3.開發校本課程資源,豐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內容節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傳統節日意識日漸淡化,民間藝術也面臨失傳危險,傳統文化似乎漸漸成為記憶中的歷史。校本課程材料“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源流及其詩詞鑒賞”,在高一年級每周三的發展性課程中開課,結合課堂的古詩文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的由來、節日的風俗習慣及其象征意義,古代文人在民族節日中的悲喜憂愁情懷和人生思考,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深切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文化品味和拓展其文化視野。4.開展活動,注重傳統文化的審美教育和審美體驗。(1)認識理解漢文字的造字法,了解字的結構意義,正確認讀和書寫。開展認字大賽,既認讀漢字,也認知漢字構成,對閱讀、理解古詩詞有幫助。(2)文化常識理解與記憶比賽。將了解趣味與高考備考結合,緊扣文本(文言傳記閱讀),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的文化常識。(3)古詩詞創作大賽。讓學生在古詩詞藝術技巧鑒賞中,進行傳統審美情趣和傳統倫理取向(誠、孝、義、忠等)教育,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文化教育的教學策略和模式。
三、結束語
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實踐傳統文化教學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教師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傳統文化是如何以潛在方式影響著師生的教與學的心理,影響師生的互動交流、社會交際、學習思維以及待人接物等?面對世界文化浪潮的沖擊和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多元文化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如何在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自然而然地滲透,形成長久性的策略?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古詩文教學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和優勢,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體味民族意識、民族精神,體味特定歷史時期特有的思想,學會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關注社會改革與進步。同時,教師只有喚醒傳統文化魅力,賦予其現代化之魂,才能讓新形勢下的語文文化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曹明海,張秀清.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郭瑞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D].湖南師范大學,1996.
[4]陳弦章.語文教育文化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藍冰.試論“詩教”傳統的繼承與演變——兼論“詩教”傳統的當下意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語文教師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新語文學習》(教師)(雙月刊)創刊于2005年,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主辦的教輔刊物。讀者對象:中小學階段語文教師、教研人員(各版本教材)。合初中生閱讀,暢游語文天地,感悟人文情懷,直擊考試資訊,開啟創新思維,帶你領略母語的無窮魅力,讓語文學習成為輕松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