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育,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于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并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于過于偏差,并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關鍵詞:教育,教學對象,方法制度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業余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學研究對象’問題,不僅涉及這門學科研究的范圍,尤其同這門學科的性質及研究方法的抉擇相關,不妨說,它同教育學的命運相關”⑴
(一)有關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幾種說法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研究者由于所處時代,所用標準,所站角度的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會是五花八門。凱洛夫在其主編的《教育學》一書中認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培養青年一代人,他把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定為是‘人’;前蘇聯的巴班斯基說“教育這一科學認識的對象是社會,是社會的一門特殊職能—教育,因此,可以把教育學稱為關于教育的科學”,在他看來,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應當是教育;而東北師范大學所編的《教育學》一書則認為“教育學是研究兒童和青年的一門科學,也就是研究教育規律性的科學”
有關教育學研究對象的說法很多,以上只是比較典型的幾種。確定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就是要找到其內部矛盾的特殊性,不能和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相重合。由此看來,教育學的研究對象首先不可能是人,因為很多學科都以‘人’或者‘人’的某一特征作為研究的對象,這并沒有達到區分其他學科的目的;其次,說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聽起來蠻對的,可是一想,這分明是就教育論教育,等于什么都沒說。教育規律是教育學研究的目的,而不是研究的對象,因此“教育學研究對象是教育規律”一說也不能成立。除此以外,關于教育學研究對象的說法最普遍的兩種則是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這已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例如,胡德倫在他的《教育學原理》一書中說“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指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日本學者村井實在他的《教育學的理論問題》中則旗幟鮮明的指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問題”。那么,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二者到底是什么關系?哪個才是教育學研究的真正對象?
(二)“現象”與“問題”之辨
什么是教育現象?“教育現象是指人類各種教育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⑵。老師上課,學生做作業,舉行講座,觀看教育影片等等,都屬于教育現象。教育現象可以包含在各種社會現象之中,各種社會現象也可以包含教育現象。比如,一位家長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打罵孩子,從教育學角度來看,首先會想到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對;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普遍的病態的社會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家長打罵孩子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嚴重傷害;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家長沒有正確把握事物間聯系的客觀性,因為家長這一行為很可能會成為孩子以后教育自己子女的行為。由此看來,同一個社會現象,從不同的專業角度加以解析的話,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也是如此。因此,“如果把教育過程中發生的種種現象,單純看成是‘教育’現象,勢必導致就教育論教育的傾向,而不能從根本上解釋這種現象”⑶,將教育現象定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顯然有失偏頗。“每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有‘實質對象’和‘形式對象’之別,前者指學科研究的具體主題,后者指關于這個學科‘是什么’的專門考慮”⑷。由此可見,各種教育現象只能視為教育學的“形式對象”,而教育學真正要研究的還是包含在各種現象中的教育問題。但這并不等于說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就只是教育問題,因為任何一個問題都包含在某種現象之中,教育學也是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教育現象和研究問題,僅就詞方面來說,并不是矛盾的,不應該把教育現象和研究教育問題對立起來”⑸。因此,我們現在可以給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下一個結論:它研究的是教育現象中的教育問題。不能離開現象談問題,也不能離開問題談現象,現象和問題是密不可分的,是辯證統一的。所以,我們說,“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教育現象以及存在于其中的教育問題”⑹。
二、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每一門學科要得以成立,不僅需要確立專門的研究對象,而且需要有獨特的研究方法”⑺ 。而“目前教育學的困境,首先表現在方法學上面”⑻。真正要使教育學得以深入發展,就必須建立起獨特完整的研究方法。怎樣的研究方法才算是完整呢?“完整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應是方法論與具體方法的統一”⑼。而要找到教育學研究的方法論,首先是要先看一下教育學與其他科學之間的關系。其次便是結合實際進行比對,最后還要找到具體的研究方法。
其一,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因而教育學的研究方法必然要與這兩門學科的研究方法相聯系。任何學科要進行正確的深入的研究,都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哲學方法論作指導。而教育學與哲學的密切關系,使它不得不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聯系。對于當代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所取得的巨大作用已是有目共睹,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建設正沿著正確方向闊步前進。因此,“教育學首先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⑽,這樣才能使其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其二,任何一種研究都不能脫離實際,教育學也是一樣。“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加強基礎教育研究”⑾ ,這樣才能使教育學研究不脫離實際,真正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特別是對于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雖然早已經提倡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影子仍隨處可見。要真正了解中國教育的現狀,就必須深入到教學一線,通過觀察,實驗,統計等各種方法,在實踐基礎上得出對中國教育現狀的研究結論。
其三,教育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只有百年之久,“1902年,京師大學堂設立師范館,并明確設置‘教育學’課程”⑿,中國才正式開始了教育學的教學與研究。而國外教育學自夸美紐斯《大教學論》發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期間產生了一大批教育學家和教育學名著。例如:洛克的《教育漫談》,盧梭的《愛彌兒》,愛爾維修的《論人及其治智力和教育》,斯賓塞的《教育論》等。中國教育學引自日本,本身發展還很不充分,因此教育學的研究就應該博覽眾長,廣泛吸收各國教育學研究成果。“實行古今中外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⒀,只有這樣,才能推進教育學的研究更進一層。
三、“對象”與“方法”的綜合
前面已經討論過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其研究方法,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產生其研究方法的前提,而研究方法的進步又有助于我們弄清楚其研究對象。各種社會現象中包含的問題眾多,要從中帥選出教育學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一個正確方法論的指導;任何一門研究都必須對實踐有用,教育學也不能例外。實用,符合事實的教育問題才是教育學要研究的真問題。因此我們的研究就要理論結合實際,將教育學的研究問題與信念,理論相融合。
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步走向融合,正如普朗克所說“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門,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事物的局限性”。因此,教育學的研究也應當廣泛借鑒各學科的研究方法。“在現代,有些研究方法對于不同學科的通用性質和在把握研究對象時單一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日益顯示出來,獨特的研究方法不再成為學科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⒁。教育學的研究也應樹立一個‘大學科’的意識。“把‘教育問題’還原成‘社會問題’,‘心理問題’,‘文化問題’,這不僅需要教育學,而且需要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文化學,教育論理學之類的研究”⒂,因此,教育學的研究在博采百家之長時,還應以各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來促進教育學的研究。“綜合性是現代科學的客觀屬性,在這一客觀屬性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各學科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以及構成科學統一過程的分化與整合”⒃,教育學的研究也必然要隨科學發展的大流,走上大綜合的道路。但這并不是說教育學就將喪失自身獨特的研究方法。每一面學科內在都是相聯系的,教育學的研究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同時又運用自身獨特的方法論加以整合。這是教育學研究方法的新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