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框架節點處理技術的基礎理論
鋼筋混凝土框架節點的受力機理指通過合理的計算假定模式,描述由梁、板、柱傳來的內力(M,N,V,T)在框架節點核心區的傳遞和由此產生的各種破壞形式。
從節點混凝土強度方面看,混凝土強度直接影響框架節點抗剪承載力,對于承受一定荷載的框架節點,混凝土強度越高,則梁、柱的截面尺寸越小,框架節點核心區混凝土的承剪截面也相應減小,在一定配箍率下,對其抗震性能反而不利。從節點配筋角度看,在框架節點內配置水平封閉箍筋,一方面對框架節點核心區混凝土產生有利約束,增強傳遞軸向荷載的能力;另一方面承擔部分水平剪力,提高框架節點的抗剪承載力。在水平反復荷載作用下,框架節點核心混凝土出現交叉斜裂縫后,剪力的傳遞由斜壓桿作用過渡到水平箍筋承擔水平分力、柱縱向鋼筋承擔豎向分力以及平行于斜裂縫的混凝土骨料咬合力所構成的桁架抗剪機制,設置豎向箍筋可承擔框架節點剪力的豎向分量,減少混凝土的負擔,從而提高框架節點的抗剪承載力,但施工不便。柱縱向鋼筋通常按抗彎要求設置,沿柱截面的高度方向,按構造規定也相應配置一定數量的縱向鋼筋。這些縱筋與水平箍筋聯合對框架節點核心區混凝土形成雙向約束。
二、框架節點處理技術在施工中的應用
1、梁柱節點隨柱、梁、板統一澆搗的施工 不管柱頂留或不留施工縫,均應先用塔吊吊斗或混凝土泵輸送柱等級的混凝土就位,分層振搗,在樓面梁板處留出 45°斜面。在混凝土初凝前,隨之泵送澆筑樓面梁板的混凝土。采用這種方法澆搗樓層柱、墻、梁、板混凝土時,應重點控制高低強度等級混凝土的鄰接面不能形成冷縫,故宜在柱頂梁底處留設施工縫。
2、 梁柱節點只隨同樓面統一澆搗的施工 梁柱節點處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采用分別澆搗的施工方法,給施工帶來不便,且容易形成鄰接面的冷縫,故當柱子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梁板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二級時(10N/mm2),可考慮梁柱節點處的混凝土隨同梁板一起澆搗。但應當指出:此時,梁柱節點處的混凝土強度如果取用梁板的混凝土強度,會引起柱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的承載力不足,以及地震作用下節點核心區的抗剪承載力不足,所以一般不應采用。
考慮到梁柱節點區需要處理的都在高層建筑的下部,該區段的柱主筋配筋率一般接近或略大于 1%,因此根據現場施工技術經驗,可將節點區的施工措施歸納如下:當梁板與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僅相差 5MPa時,節點區完全可以與樓蓋一起澆筑。
當梁板比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分別低 10MPa和15MPa時,節
點區需增設豎向短筋,其數量分別為柱主筋配筋量的 50%和 100%。
當梁板比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低 20MPa 及 20MPa 以上時,再靠增設節點區豎向短筋來提高其抗壓強度是不可行的,其原因一是無法布筋,二是短筋數量太大。此時節點區需采用與柱同等級混凝 土單獨澆筑,雖然有一定的施工難度且需有較嚴密的施工組織措施,但所占的分量不是很大,仍可以接受。
偏心受壓計算公式中沒有體現節點區各方向水平梁對其提高強度的影響,事實上該影響是存在且有效的,尤其中柱節點通常有兩向梁對其約束產生的效果較為顯著。
三、框架節點在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
1、鋼筋制作方面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節點配筋構造主要包括節點區的箍筋及受力主筋在節點內的錨固。箍筋對核心區內的混凝土起到約束作用,箍筋間距越小,節點抗剪強度即受剪承載力也越高。節點區內有縱梁、橫梁、柱的縱向鋼筋三向交叉,且鋼筋密集,配置箍筋在施工上有一定的難度。常用的施工方法是在支完梁板的模板后放入梁的鋼筋骨架。再放節點箍筋。但是由于鋼筋的安裝綁扎難度較大,有些施工人員因此經常出現不放或少放箍筋,或箍筋綁扎不牢等問題,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能。因此,節點區的箍筋可以考慮先按設計要求制成鋼筋籠,套入柱的縱向鋼筋,并綁扎或焊接牢固,再放梁的鋼筋,以保證構件鋼筋的安裝質量,特別要注意做好對工人的技術質量交底,嚴格按施工要求和規范進行安裝 綁扎。
在邊柱節點上,為了保證鋼筋的錨固長度,梁鋼筋須彎折插入節點區域,設計人員往往只較重視其最小錨固長度在圖紙上作出明確的規定,而忽視了最小水平錨固長度及垂直錨固長度。設計人員應該審視節點細部構造的詳圖設汁,明確節點處的鋼筋布置,避免留下工程質量隱患。
2、節點箍筋加密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規范明確規定:框架節點核心區內箍筋量,不應小于柱端加密區的實際配箍量。這可以提高柱子的承載力。避免主筋受剪切彎曲破壞。可是有些設計、施工人員對節點箍筋加密的必要性認識不足:設計人員未考慮節點內力分析。在節點核心區也無明確標注;對于施工人員而言,節點區縱橫交叉的鋼筋本來就很密集,按正常綁扎鋼筋已感困難,要求加密難度更大,在施工圖無明確標注的情況下,也就很難按照規范要求進行箍筋安裝綁扎。
四、結束語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工程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采用此施工技術,對梁柱節點區的處理,有效地解決了混凝土澆筑的不便,既做到抗震結構“三強”,即“強柱弱梁, 弱彎,強節點、強錨固”的設計準則,又使施工簡便,不但保證工程質量,而且施工進度明顯加快。
參考文獻:
[1]鐘善桐,白國良.高層建筑組合結構框架梁柱分析與設計[M].人 民交通出版社,2006.
[2]沈薄生.高層建筑結構疑難釋義[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