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基本情況
某高速公路地處沖淤積平原,整個公路路線都是處于第四系的沉積物覆蓋區,其地層包括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成因的沉積物及上更新統馬蘭組地層。地層土系主要為淤泥質粘土、粘土、細砂。該公路路基工程K23+125-K24+850段,所處區域為蝦池及漁池段,該段由于長年積水,水位隨著季節以及生產的變化而不同,底部多含有淤泥,淤泥厚度0.0-1.0米。其物理力學指標一般為:w=31.1-67.1%,e=0.911-1.636,I
L=0.69-1.63,a
1-2=0.32-1.15。特點是天然含水量較大,孔隙比較大,為高壓縮性土,地基土容許承載力低,絕大部分需進行軟基處理。經專家研究,采用水泥攪拌樁就行軟基處理。
設計要求:水泥攪拌按正三角形布置,樁徑為50cm,樁間距由密到疏進行漸變,水泥摻入量為加固土體質量的15%,水灰比0.5,28天無側限抗壓強度不低于1.5Mpa,90天單樁承載力不小于150KN,單位復合地基承載力不小于130Kpa,140Kpa,150Kpa(對應樁間距1.5米、1.4米、1.2米)。
2 水泥攪拌樁施工技術分析
2.1 處理范圍
(1)樁基構造物兩側處理范圍
首排攪拌樁距基礎外緣60cm,處理長度為基礎外緣50m,第一個20m段攪拌樁間距1.2m,第二個20m段攪拌樁間距1.4m,第三個10m段攪拌樁間距1.5m,攪拌樁處理寬度為坡角線以外0.5m。
(2)箱形構造物兩側及基礎下部處理段
攪拌樁間距1.2-1.5米,按等邊三角形布置,基礎下部處理寬度為基礎線外0.3米,處理長度為基礎外緣線間兩側各30cm,樁間距1.2米。結構物兩側攪拌樁處理寬度為坡角線外0.5米,基礎外緣兩側第一個10m間距1.2米,第二個10m間距1.4米,第三個10m間距為1.5米。基礎外緣與路走向呈斜角時,布置樁位軸線與基礎外緣平行,即與路線走向呈同等斜角。
(3)軟土地基路基段
攪拌樁按三角形布置,樁間距1.5米,攪拌樁處理寬度為坡角外0.5米。
2.2施工工藝流程
地上、地下清障、地面整平→施工放樣→攪拌機定位調平→配置水泥漿→攪拌機鉆頭下沉至設計深度→邊噴漿邊提升攪拌提升至樁頂→重復噴漿攪拌下沉→噴漿攪拌至樁頂→關閉攪拌機,清洗→移至下一根樁。
2.3 施工工藝
2.3.1放線
攪拌樁按正三角形布置,測量人員根據圖紙段落處理寬度及處理長度放出區域控制樁,經測量監理工程師確認后,按照圖紙樁距逐點測定樁位并用長竹簽做好標記,施工過程中特別注意樁位標志。
2.3.2定位
開啟步履式深層攪拌樁機,達到指定樁位,使鉆尖對準樁位標志,其誤差不大于5cm。然后調整液壓腿使鉆機平臺保持水平。然后調整塔架垂直度,使鉆桿保持垂直,樁身垂直偏差不超過1.5%,施工中對攪拌機的定位及垂直度進行認真檢查并填寫檢查記錄。
2.2.3制備水泥漿
待水泥攪拌樁機下沉到一半深度時,即開始按照每種水泥配合比制備水泥漿。水泥漿使用機械拌制,做到一樁一罐,拌和時間不少于3分鐘,用比重計測其比重,并檢驗稠度,且漿液必須過篩避免離析。比重與稠度應與強度制備試件時一致。拌制水泥漿的罐數、水泥用量及泵送時間設置專人記錄。泵送時連續,且噴漿量及攪拌深度采用國家計量部門認證的檢測儀器進行自動記錄并打印,施工完成,附在施工原始記錄后。
2.3.4預攪下沉
啟動電機,放松起吊鋼絲繩,空壓機送氣,使鉆頭沿導軌下沉鉆進至設計深度,鉆進過程中樁機工作電流不宜大于70A,下鉆速度宜控制在80cm/min。
2.3.5噴漿攪拌提升
開啟灰漿泵待漿液到達噴漿口時,須先噴漿攪拌30秒,待水泥漿與樁端土充分攪拌后反向旋轉再邊攪拌邊提升至地面,當噴漿口距地面30~50cm時停止提升,噴漿攪拌30cm確保樁頭密實均勻。因故停止噴漿時,將攪拌頭下沉至停漿點以下1m處,待恢復供漿時再噴漿攪拌提升,并再記錄中記明這種異常情況及其深度。
2.3.6復攪
關閉灰漿泵,為保證攪拌均勻,再次將鉆桿下沉至重復噴漿攪拌下沉至樁頂以下1/2-1/3樁長(不小于5m),如噴漿量已達到設計要求時,就不再送漿,鉆桿攪拌提升至地面,樁頂水泥漿凝固后將高出部分挖出。
3 施工質量檢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