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擠土夯擴樁在黃土地區的應用實例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建筑工程時間:瀏覽:

  摘要:通過工程實例闡述了擠土夯擴樁在黃土地區對工程樁選型施工的經驗。

  關鍵詞:擠土夯擴大頭樁,黃土狀粉土,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

  1、工程概況

  山西某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工程位于山西省北部,場地第①層黃土具有濕陷性,天然地基不能滿足使用要求,需要進行地基處理。本工程試樁采用夯擴樁(擠土夯擴鋼筋混凝土大頭樁),本文主要介紹試樁施工情況及試樁檢測結果,為工程樁的選型及施工提供相關數據及施工經驗。

  2、 工程地質條件

  建筑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為中等復雜場地。廠址內為第四系黃土堆積,西高東低,場地開闊,坡度不大。廠址內發育有五條侵蝕沖溝,其中四條呈東西向,靠近廠址內偏東的另一條,呈近南北向,溝谷均呈V字形,溝深約15-20m,溝底部寬約6m,頂部寬約20m,沖溝兩側黃土狀粉土柱狀節理發育,常形成陡坡。

  勘察深度范圍內未見地下水。

  勘察最大揭露深度50m,根據巖性、成因和物理力學性質,將揭露的地層自上而下分為二層,分述如下:

  (1)粉土(Q3):屬馬蘭黃土,褐黃色、棕黃色,稍密,稍濕,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可見大孔隙及白色Ca質網紋,質純,局部粘性大相變為粉質粘土。具濕陷性,濕陷系數大多在0.030-0.070m之間,濕陷程度中等。該層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為20kPa。

  該層層位較穩定,層底埋深及層厚為3.5-18.6m,層底標高1165.80-1186.93m,呈現出西高東低與地面地形坡降相一致的變化。但受地表沖溝切割,部分地方缺失。

  (2)粉土(Q2):屬離石黃土,褐黃、棕黃色,局部棕紅色、褐色,稍密,稍濕,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中等,見褐色Fe、Mn質斑點,星點狀白色Ca質網紋及大孔隙。局部粘性大相變為粉質粘土,部分鉆孔中含強風化砂巖、泥巖團塊或夾薄層卵石透鏡體。部分溝谷已切割至該層中,在溝谷底堆積有現代沖洪積作用形成的粉土、卵石,其厚度約為0-2.1m 。不具濕陷性。該層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為40kPa,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pk)為1000kPa。

  該層厚度5.5-23.5m ,層底埋深7.0-38.5m ,層底標高1151.40-1167.60m。該層厚度東厚西薄,層面坡降小于10%,局部受地形影響而變薄或缺失。

  3、 樁基設計參數

  4 、夯擴樁的施工

  4.1 擠土夯擴樁簡介

  擠土夯擴樁是采用夯錘(夯管)共同作用,重錘夯擊成孔,套管隨后跟進的方法。當成孔到設計深度時,在沉館內分批填充干硬性混凝土,并用重錘夯實、擠密,在夯擊能量作用下在樁端形成梨形擴大頭,然后放置鋼筋籠并灌注混凝土到設計標高。夯擴樁由樁身和擴大頭兩部分組成,由于樁端承載力和擴大頭的面積成正比關系,又加上樁端土經過夯實擠密作用,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樁端阻力;同時在成孔過程中對樁身周圍地基土起到橫向擠密作用其承載力主要由樁端擴大頭提供,樁側摩阻力起輔助作用。本樁型具有適應地層廣、承載力相對較高、施工速度快、造價低等優點。

  4.2 擠土夯擴樁施工

  4.2.1工藝選擇

  最初施工采用套管下放置預制樁尖,用振動錘向下振動沉管,但沉管至5~6 m時阻力太大無法下沉,后改用重錘夯擊引孔,邊夯擊邊沉管的施工工藝,因此不再使用樁尖。成樁設備采用DZ-90型夯擴樁機,套管直徑為480mm,夯錘重量為4噸,套管下端進行加厚處理,使其外徑達到500㎜。成樁工藝如下圖所示

  4.2.2施工主要環節的質量控制:

  (1) 成孔

  采用重錘夯擊引孔,邊夯擊邊沉管的施工工藝,錘重4噸,吊高8~20m(以實際進尺及不出現嘬錘現象為準),每米成孔夯擊數5~12擊不等,直至達到設計孔深。

  (2)擴大頭施工

  達到設計孔深后,向孔內分批填入干硬性混凝土,控制其坍落度為零,強度等級為C35。填料時將夯錘提出孔口進行填料,每次填料0.05 m3,夯擊1~2擊,重復進行此過程。在夯填過程中,每次提升套管高度不超過10㎝,逐步提套管底口至1161.4m,在此過程中夯填干硬性混凝土共計1.1m3。當夯錘有明顯反彈時,使用215kN.m的夯擊能,測量三擊不加填料的貫入度,并予以記錄,分析比較三次量測的貫入度值,當三個值呈遞減或相等,且三個值累計不超過180㎜時即為合格。

  (3)鋼筋籠下設

  將已經焊接好的鋼筋籠用樁機副卷揚起吊,按設計標高進行固定。

  (4) 灌注樁身混凝土

  樁身混凝土坍落度控制為14~18㎝,強度等級C35。

  鋼筋籠下設完成后,向套管內灌入一定量流動性混凝土后(根據現場施工經驗控制每次灌入量),啟動振動錘振動5~10s,再開始拔管,應邊振邊拔,拔管速度0.5~1.0m/min,每拔0.5~1.0m,停拔振動5~10s,如此反復直到套管全部拔出。樁頂混凝土灌注至設計樁頂標高以上50㎝。

  在拔管過程中,要隨時向套管內加入混凝土,始終保持混凝土面高于套管底面1.5~2.0m以上,確保不能拔漏。

  5、 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措施

  5.1成孔困難

  5.1.1原因分析:原計劃采用振動沉管施工方案,但由于土層密實,阻力較大,實際施工時采用振動沉管施工工藝在本場區僅能沉管5~6m,因此本工程成孔全部采用夯擊成孔,跟管鉆進施工工藝。

  5.1.2處理措施:針對施工中出現的情況,在采用夯擊成孔的同時,對夯錘進行了改進,在錘頭四周加焊了一圈10mm厚的鋼板,從而有效解決了嘬錘現象,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最終成孔時間控制在2~2.5小時內。

  5.2 灌注期間拔管困難

  5.2.1分析起其原因有:

  ①拔管過程中,套管周圍地層在振動時易掉落小顆粒土塊,在套管周圍形成了倒楔子,從而導致拔管困難;

  ②套管周圍的土層比較干、硬,摩擦阻力比較大;

  ③單次灌入套管內的混凝土量偏大,在套管內形成比較高的內壓。

  5.2.2處理措施:

  ①成孔到設計樁底時,提導管至地面,再次沉入到設計孔底,如此重復2~3次,可有效減小摩阻力。

  ②改變拔管工藝,每澆注0.4 m3混凝土,拔管2 m,盡可能減小套管內的砼壓力,從而減小摩阻力。

  ③適當加大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160㎜左右。

  6、 樁基檢測效果

  成樁28天后應用靜載荷試驗及高應變對樁檢測,結果如表所示,根據靜載荷試驗確定單樁極限承載力值為4633kN。兩種方法確定的單樁承載力都高于設計估算的承載力值,因此可知在本場區應用此樁型是可以滿足承載力的要求。

  7 、結論

  (1)黃土地區應用夯擴大頭樁,通過對樁周土擠密以及形成擴大頭以提高樁端阻力,從而起到提高地基承載力的效果是明顯的,通過試樁證明此種樁型是可行的。

  (2)由于部分黃土地區地下水位埋深較大,土層含水率低,摩擦力大,使用套管成孔的方法比較困難,耗時間多,在施工的工期控制上是較大的考驗,同時會導致較高的施工成本,因此各種施工參數應根據黃土地區的特性加以調整,通過試樁施工及實驗結果來確定適用于工程樁施工的各種參數指標。

  (3)對混凝土的和易性,樁機設備的提升能力等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临武县| 西城区| 潼南县| 区。| 北辰区| 阿巴嘎旗| 铁岭市| 石首市| 扶余县| 三门县| 潞西市| 固原市| 宜兴市| 云梦县| 兴仁县| 盐池县| 巫溪县| 保德县| 静乐县| 尤溪县| 原平市| 旌德县| 远安县| 丁青县| 东乌珠穆沁旗| 神池县| 稻城县| 浦县| 阿克苏市| 兴山县| 石棉县| 岢岚县| 当阳市| 罗甸县| 尼勒克县| 永靖县| 建宁县| 唐海县| 卢龙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