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們擔負著減緩全球變暖的重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我們帶來了低碳理念,這一理念在我國未來城市規劃中的應用能夠幫助我國在應對全球變暖方面上占據有利地位。
關鍵詞:低碳,城市規劃,應用
低碳即“較低的溫室氣體(CO2為主)排放”。我國工業經濟的加快轉型、人口的持續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等因素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愈來愈惡化的氣候現狀,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頻繁的在我們的地球村里肆虐,災難性氣候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還嚴重危害了我們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在嚴峻的國際環境惡化大背景下,低碳理論和低碳城市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我們急切的呼喚“一個低碳的未來”。
(一)低碳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意義
在十一五規劃期間,我國已經開始著手將低碳理念應用在城市規劃中,如2007年“保定-中國電谷”項目的提出,運用“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的生態低碳理念來建造一座太陽能之城;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可謂是我國低碳城市理念應用的現階段最好典范,中國國家館“東方之冠”,采用生態農業景觀等技術,將屋頂“中國館園”安裝3萬多平方米的太陽能板,建設成融景觀與低碳技術于一體的低碳建筑,該技術將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降低25%以上的能耗。
相信在未來的十二五規劃期間,低碳理念的貫徹必將成為未來城市開發理論和實踐應用中的關鍵性因素。一方面,政府及城規相關職能部門通過頒布政策、制定法律、法規的形式來營造城市化進程中土地的有效利用,以期達到低碳發展的新目標;另一方面,通過鼓勵創新性的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并給與一定的優惠政策刺激開發商、建筑設計規劃單位在其項目設計中廣泛應用低碳技術。由此可見,低碳理念在未來城市規劃發展中的應用包含技術發展、政策、法律法規等多個層面,是一個綜合性的研究領域。
當我們面對低碳化理念革命的時候,我們現有的城市規劃體系必須適時的作出反映。作為科學發展規的核心內容之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現階段具有的新的研究意義,即城市低碳化的發展之路。雖然自1949年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規劃體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也進行了若干次的重大調整,并一直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工作正逐步朝著政府宏觀統籌、市民積極參與的方向邁進,例如城市規劃中的審批、公示等調動了全方位的綜合協調運作,改變了傳統的單憑規劃設計人員在辦公室里絞盡腦汁的“勾畫藍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相應的也要求規劃管理體系與時俱進你,改革迫在眉睫。因此,低碳理論就成為我國目前規劃體系改革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災難性氣候頻繁發生,聯合國關于低碳減排的決議相繼出臺,為我們的未來城市規劃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我們已經從單純的城市用地、空間形態、交通組織等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規劃目標,轉移到低碳城市、循環經濟、綠色建筑等融合了城市環境氣候、環保因素、可持續發展因素的新的目標中來。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內地沿海城市的深化改革開放,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放工程量巨大,規劃政策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是選擇經濟GDP還是選擇“綠色GDP”,這是一個未來幾十年內我們經常會遇到的關鍵問題之一。我們在低碳目標的制定上,為了達到低碳減排的目標,對于如此之多的工程建設,也要作出艱難的選擇。
另一方面,即使我們選擇了低碳城市發展之路,未來也同樣面臨如何因地制宜,合理的選擇清潔環保能源的問題,因為每個城市的低碳化道路是不可能復制應用的。例如,東部沿海城市人口密集、可利用資源較少,適合采用以核能為主導的城市能源解決方案,而在西部地區,人口稀疏,風能、太陽能等自然資源豐富,很明顯二者在城市能源解決方案上要采取兩種完全不同的布局方式。雖然城市規劃體系與經濟GDP沒有直接關聯,但是卻可直接作用于城市未來發展和人類子孫后代。在低碳城市規劃體系中,可以有效的將金融、環境、交通等原本分散的各部門融為一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規劃不再是建筑學領域的單一學科,其概念和內涵早就擴展為由社會、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引出的多學科、多領域的結合體。
(二)低碳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前景
我們必須建立清晰的認識:隨著低碳理論的發展愈來愈迅速、實踐應用范圍愈來愈廣泛,其在城市規劃設計領域的地位會變得更高。政府及城規等相關部門應對氣候惡化作出的政策、法規等,使得當前規劃體系面臨兩個亟待解決的艱巨任務:一方面,我們需要政府部門建立完善、可實施的有關低碳的法律法規體系;另一方面,城市規劃和設計部門結合法律法規,制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碳排放的指標及實施標準。例如在城市建筑單體設計及建筑施工過程中,規定建筑的耗能指標,以確保在施工過程中有效減少碳排放,加強能源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開發建設量巨大,因此盡快建立一套完整的碳排放硬性指標要求和技術標準迫在眉睫。由監管部門牽頭,通過技術手段的分析,建立精確而可操作性強的統一標準規范,可以使得規劃指標就會變得更具有指導性。建筑標準件在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應用可以減少建筑施工過程中的碳排放,統一管理、統一規范,不僅低碳還加快了現代城市建設速度,可謂一舉兩得。雖然我國建筑、規劃相關規范進過幾十年的實踐和修正,已經成型,可以滿足現有的城市建設和規劃要求,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規范局限于安全、強度、消防等方面的弊端也就逐漸暴露出來,我們的城市建設應該不僅僅滿足與安全的要求,更應在原有的基礎之上,考慮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
城市建設和規劃指標體系的更新必然帶來一系列的變化,在前期實際應用中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例如,目前已經較廣泛應用的某些成型建筑結構做法,擁有較多的建筑配件生產商和銷售渠道,更新之后的指標規范體系,帶來的將是一場巨大的革命,會影響到建筑成本、工期延長和施工難度等方面的困難。這就要求政府等職能部門通過政策和法律法規等方式,鼓勵和刺激新能源和新技術在現代城市建設和規劃中的應用。新的指標體系的實施,也要求政府必須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和創新意識。由于我們國家國情的特殊性,一項新的指標體系從提出到確立要經過創立、審批、實施等多個階段,也需要多個部門協同審查,這一過程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由此可見,指標更新的速度可能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速度,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和建筑地產開發商并不會反對新能源和新技術的應用,但前提是這一技術滿足了國家的相關規范,不會給建設過程造成障礙阻力。
令人可喜的是,為了讓低碳與我們的現代生活快點接軌,我們已經有一些城市在著手編制相應的地方城市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等,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一定要根據每個城市、每個地域不同的特點來制定合適的低碳目標,切不可盲目的激進。城市發展目標要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地方政府等相關職能部門在制定指標體系中要秉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充分考慮到未來發展和綠色經濟,更要注重保護好地方特色如歷史街區、古建筑等,尊重城市發展的多樣性。隨著信息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多媒體在城市規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眾通過多樣化的媒介渠道參與到城市規劃當中,體現了更高程度的民主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規劃體系中采取進行相應的措施。例如建設規劃部門的門戶網站,規劃的網上公示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我們通過奧運會和世博會讓低碳理念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但是我們我們也應該意識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是在城市建設和規劃領域還存在著較大的認識、執行差距。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的不斷進步,隨著中國人民環境保護觀念的不斷深入人心,低碳理念必將愈來愈多的應用在我國未來城市規劃中。
參考文獻:
[1] 樊綱 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M]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0
[2] 劉志林、戴亦欣、董長貴、齊曄 低碳城市理念與國際經驗[J] 城市發展研究 2009
[3] 熊焰 低碳之路:重新定義世界和我們的生活[M] 中國經濟出版社
[4] 畢軍、劉凌軒、張炳、王仕 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路徑與困境[J] 現代城市研究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