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基于全球2001-2017年91個國家的數據,本文實證檢驗了公共部門信貸與制造業升級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公共部門信貸規模與制造業升級存在倒U型關系,當公共部門信貸規模占GDP的比值較低時,其規模的增長有助于制造業升級;當公共部門信貸規模超過該臨界值時,則會產生抑制作用。異質性分析表明,公共部門信貸對制造業升級的影響因一國服務業發展水平、國家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作用機制檢驗表明,公共部門信貸通過提升國家創新水平和互聯網發展進而促進制造業升級。充分認識公共部門利用信貸資源推動制造業升級的能力局限性以及作用路徑,對完善信貸政策、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水平具有一定啟示。
關鍵詞 公共部門信貸 制造業升級 倒U型關系 異質性分析 中介效應
一、引言
制造業是富民強國之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歷時約四十年實現第一次歷史性跨越,幾乎在所有制造業領域中成為世界第一——產量第一,加工能力第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向松祚,2020)。然而,全球制造產業鏈緊密交織,人口的增減與技術的進步影響了勞動成本與生產率,各國資本逐漸積累,市場和制度不斷優化,資源要素與競爭優勢悄然變幻,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構。人口紅利消失、制造業轉移與小國競爭等客觀壓力,協同中國經濟自身發展需求,驅動了中國制造走向轉型之路。中國要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
實際上,中國早在“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目標;2015年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2020)再次強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放眼全球,發展領先的發達國家也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和《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德國的《工業4.0愿景2030》,英國的《英國制造業2050》, 以及日本的《日本制造業白皮書》。
為了達成經濟發展目標,政府往往需要國有企業
本文的公共部門主要包括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參與(王躍堂等,2010)。從國內外經驗來看,最早實現國有化的都是那些耗資多、回收慢的基礎性產業,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國有經濟在電子、原子能、航天、海洋開發、信息高速公路等高科技產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邱國棟,1996)。政府干預下政治目標與企業目標存在一定的沖突,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可能違背公司價值最大化原則,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通常會依靠優惠的貸款利率和償還條件等銀行信貸手段對國有企業進行救助(李廣眾,2001;Cull,Xu,2003;王蓓,2013),即使在信貸補貼較少的國家,國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天然聯系也賦予其信貸資金融入的所有制優勢。然而,在學術研究中,與民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效率低下也已成為國內外共識(劉小玄,2000;Megginson & Netter,2001;Djankov & Murrell,2002)。在制造業升級過程中,向國有企業投放信貸資金規模的增加,不僅可能降低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還會對民營企業造成信貸擠占,降低配置效率。因此,在促進制造業升級的階段性目標下,公共部門信貸規模是否存在“過猶不及”效應,成為本文最核心的問題。
圍繞上述疑問,本文基于全球91個國家2001-2017年的面板數據,從結構與規模兩個層面實證檢驗了公共部門信貸規模對制造業升級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公共部門信貸規模對制造業升級存在顯著的倒U型影響,在臨界點內,公共部門信貸規模越大,制造業發展水平越高;超出這個臨界點后,公共部門信貸規模的增加會降低制造業發展水平。異質性研究表明,服務業發展水平以及一國收入水平對該種倒U型影響均存在調節作用。機制檢驗結果顯示,公共部門信貸通過提高一國創新水平和互聯網發展水平促進了制造業升級。本文創新之處在于:一是研究數據上,利用全球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更具有一般性。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既各具特色,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中國經濟在向市場化過渡的過程中,應及時總結國內外經驗,動態調整信貸規模對經濟影響的認知,以制定合理的信貸政策。二是研究內容上,從多重角度分析了公共部門信貸規模與制造業發展水平之間非線性關系存在的機制,深化了公共部門信貸對制造業升級效應的認識;剖析了公共部門信貸與制造業升級關系之間的作用路徑。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相對于制造業升級,國內外研究對產業升級的內涵闡釋較多,較多討論圍繞產業升級是否指代,或包括產業內升級(產業深化)(姜澤華和白艷,2006)與產業間升級(產業結構升級、結構優化)(高燕,2000)展開。產業內升級是指一個產業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轉變,產業間升級是指不同產業間的替代,如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或是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等等。無論何種含義,產業升級均指產業的變動向著更有競爭力、更具盈利性的經濟形態發展。因此,產業升級的具體內涵需要結合某個地區的特定發展階段、發展目標而論,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差異性。如果從產業的定義出發,繼而理解制造業升級的內涵會更科學。狹義上,產業專指工業,如“產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中的“產業”即為此意;廣義上,依照多數國家采用的三次產業分類法,產業包括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當然,對產業依照不同標準來劃分會產生不同的說法,但基本內容相當)。結合上文分析,本文所指的制造業升級,一方面相對于產業升級的廣義內涵提出,系狹義內涵;另一方面基于制造產業自身提出,是制造業內部結構從低端向中高端的優化。
推薦閱讀:制造業方向發sci指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