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1基坑工程開挖施工的技術
1.1開挖施工技術
1.1.1開挖工程的施工順序。基坑開挖前要進行測量定位,抄平放線;按照土質和水文情況確定直立或放坡開挖形式及坡度大小。場地開挖通常采取自上到下、塊分段分層施工。大面積場地適合用推土機、裝卸機、鏟運機或挖土機等大型土石方機械進行。
1.1.2開挖工程的施工技術。
(1)基坑(槽)和管溝周圍的地面要采用可靠的排水方法,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內,避免由于沖刷造成邊坡塌方和基土破壞。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采用降排水措施,把水降至槽底以下500mm,降水作業要持續至基礎施工完成。雨期施工,基坑(槽)要分段開挖,邊挖邊施工。
(2)基坑開挖要盡可能避免對地基土的破壞。相鄰基坑開挖要先深后淺也可同時進行,并保持一定的距離和坡度,防止影響其穩定;在不能滿足要求時要設擋墻或支撐加固。
(3)基坑周邊不可超堆荷載,基坑邊緣上側堆土或材料以及移動施工機械,要與基坑邊緣保持 lm 以上距離。
(4)在開挖基坑的土壤含水量大、不穩定,基坑較深,或受到周圍場地限制不能保證邊坡穩定時,要采用可靠的臨時性支撐加固措施。
1.2填方與壓實施工
1.2.1填方施工。(1)填方的土質施工。填土的含水量要先進行試驗,確定密實要求的最優含水量和最少夯實或碾壓次數。要盡可能采用相同的土質,含水量要適合壓實要求。在土質不一樣時,要按規則分層,把透水性大的土層放在透水性較小的土層下面,不可混合使用。碎石類土、砂土和石渣在用做表層以下的填料,最大粒徑不可超過每層鋪填厚度的2/3。(2)底部處理。場地回填前要先清除基底上的雜物、積水,采取措施避免地表滯水流入填方區,泡地基,出現基土下陷。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要排水,或挖串換土處理。填土施工要在場地最低部分開始,從下到上分層鋪填、夯實,人工填土每層虛鋪厚度約20 一30cm ;機械填土為30—50cm。
1.2.2壓實的要求與方法。人工打夯應按一定線路、方向分層夯打;碾壓機械壓實填方時要控制行駛速度和壓實遍數,注意保護管道或基礎。
1.3基坑穩定與支護
1.3.1邊坡及其穩定。邊坡坡度用高度與底寬度之比表示。邊坡可做成直線形、折線形或踏步形。邊坡形式與坡度要根據土質、開挖深度、開挖方法、工期、地下水位、坡頂荷載及氣候條件等因素確定。
1.3.2基坑(基槽)支護方法與選型。一般的支護結構包括透水擋土結構、止水擋土結構、支撐結構。支護結構選型要從基坑的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開挖深度、周邊環境、施工設備等條件出發,選擇不同支護結構形式或者組合形式。軟土場地可用深層攪拌、注漿、間隔或全部加固等方法對基坑局部或整體實施加固處理,采用降水措施提高基坑內土體承載能力。
2施工質量的構成與影響因素
2.1基礎工程的質量包括設計質量施工質量和檢驗質量,工程實施的各個階段和環節都對工程質量發生影響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質量是一個重要環節。影響施工質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異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隨機性因素造成材林材質施工等微小差別而產生的質量波動,但在正常情況下這種波動影響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后者是指那些憑借一定手段或經驗完全可以發現與消除的因素。異常性因素對工程質量的影響比較大,對工程質量的穩定性有明顯干擾。因此必須正確地認識分析它們,并制定措施實施人為控制,消除這些因素。異常性因素的構成很復雜,可概括為以下5 個方面:
(1)人的因素人的技術能力、技術水平發揮程度,思想水平情緒和心理狀態行為特征,執行操作規程的認真程度,對技術要求質量標準的理解、掌握程度,人身體的疲勞程度等都屬于人的因素。
(2)材林構件配件的因素原材林構件及配件的質量指標是否符合規定,材料驗收、入庫保管、發放現場管理及材料存儲日期是否超過規定要求,材料的加毛處理是否達到技術標準和設計要求等。
(3) 施工機具的因素施工機具的性能是否達到使用說明書和證明書的要求使用性能的穩定程度操作使用的難易程度等。
(4) 施工工藝的因素施工工藝措施的制定是否合理和符合實際情況,施工手段和機具的選用是否適用,質檢方法的確定工序搭接的要求異常情況的預防以及采取的對策是否得當等。
(5) 環境是否有利,有無環境障礙,對操作者精神狀態有無影響,有無強光震動、氣味、噪音等,是否便于檢查和監督等。
2.2質量事故控制系統的構成
(1)由上述可知, 控制基礎工程質量, 防止質量事故的發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須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將基礎工程施工視為一個系統,根據系統工程與控制論的理論,結合上述分析,筆者提出的基礎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系統。(2)所示的質量事故控制系統,由前饋控制和反饋控制兩個系統構成。前饋控制是對輸入系統的控制,它由檢測、異常性因素分抓異常程度評定質量缺陷與隱患信息、整改技術措施方案決策調解和執行機構組成。在實際工程施工中,它主要負責對輸入能源、物料添置的新設備、新設計新來工作人員等異常性因素的監控與管理。反饋控制是根據工程施工系統的結構狀態信息及輸出信息來控制工程施工系統,它通過檢測、系統質量隱患辨識質量事故分抓工程質量缺陷評定來確定系統的質量缺陷與隱患信息,經過技術經濟分析提出整改方案措施,通過管理部門決策, 最后由質量整改執行機構實施對工程施工系統的控制。
3“預控” 式質量管理模式
3.1“預控” 式管理原則
由于質量事故的不可逆性,且損失嚴重,因此質量事故管理應以 “預防為主”。所以“預控”式管理模式的控制原則是建立在輸入系統的前饋控制和施工系統結構狀態信息的反饋控制。
3.2“預控”式管理模式的內容
3.2.1異常潛在缺陷辨識
其任務是利用科學手段,對系統中異常性因素和潛在質量缺陷的性質構成要素、危害程度及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周密的調查研究,在進行定比定量判斷的基礎上,提出整改措施。具體操作如下:
(1)對基礎工程的施工工藝生產組織和管理人員素質材料材質設備故障質量缺陷和傷亡事故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收集整理有關質量缺陷、傷亡事故設備故障等方面的數據和資料。
(2)開展異常缺陷預知活動,根據第一步掌握的數據和資料,進行初步辨識,然后在施工現場以班組為單位開展異常缺陷預知活動,組織工兒技術人員、質量監理員、安全管理員、材料員等,從材林操作行為、設備工藝環境因素、管理狀態等進行辨識分析,歸納出主要質量故障(缺陷) 和異常的因素。
(3)故障模志影響和組成因素分析。
(4)故障危害程度和發生條件分析, 對工程施工系統潛在缺陷和異常因素全面了解后, 再根據工程施工系統的設備、工藝故障質量缺陷和傷亡事故情況,對故障危害程度及發生條件進行定比定量分析,給出故障等級和發生條件。最后填寫故障模式分析表。以套管成孔灌注樁施工為例,其質量故障模式。
3.2.2質量隱患管理
事故的發生都具有因果性,事故來源于隱患,隱患先于事故。 通過辨識技術查明各種質量缺陷隱患和異常因素后,應加強對隱患的管理與整改, 才能消除質量事故。質量隱患的管理包括以下內容:①建立質量隱患信息庫;②建立質量隱患分析評估制度;③確定質量隱患整改目標,由質量管理部門下達隱患整改通知書,限期完成;④建立質量隱患檢查與整改驗收制度。
4結束語
“萬丈高樓從地起” 這一句話就道破了建筑工程基礎的重要性。基坑工程開挖施工的技術對于工程的基礎施工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確保施工安全的同時也要控制質量安全。“預控”式管理模式,采用輸入系統的前饋控制和系統結構狀態信息的反饋控制原理,是一種預測性控制的管理模式。其方法是以異常潛在缺陷辨識技術來判斷分析基礎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質量故障(缺陷)和異常因素,然后對查明的質量隱患實行管理與整改,使各種質量缺陷和異常因素消除在 “工程成品”形成之前,從而可有效地防止質量事故的發生。
5參考文獻
[1] 袁峰. 談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與方法[J]. 中國房地產業, 2011,(02)
[2] 沈炳良. 建筑工程基礎工程施工質量的控制與管理[J]. 科技資訊, 2008,(12) .
[3] 王輝. 淺議基礎工程施工質量控制[J]. 山西建筑, 2009,(09)
[4]. 劉樹華. 淺談建筑基礎工程施工中的問題及質量控制[J]., 2007,(10) 建材與裝飾
[5] 陸愈實,黎忠文,張硯和,楊靜. 基礎工程施工質量控制與事故分析[J]. 地質科技情報, 1999,(S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