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質量是工程建設的核心,建設工程的質量不僅關系到工程項目的投資效益、社會效益,更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特別是虹橋事件以及眾多因工程質量問題造成橋梁、居民住房坍塌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給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敲響了警鐘。嚴格控制工程質量,是工程建設參建各方義不容辭的責任。
隨著國家基本建設體制改革的深化、法律的進一步健全,一系列強有力方針、政策的制訂,工程質量監督領域逐步實現了有法可依,依法執監的局面,使工程質量顯著提升。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目前建設工程質量監管工作仍不能完全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監管體制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自從國家開始實行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制度以來,我國的工程質量得到了穩步提高。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建設工程的質量暴露出諸多弊端,質量監管體制中存在著噬待解決的問題。
2.1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體系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
政府監管和社會監控是目前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的兩大體系,在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作為政府監管代表的工程監督機構卻沒有與社會監控很好的結合起來,工作相對獨立,沒有起到綜合管制的效果。
目前,工程質量監管主要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來執行,但是建筑行業法律法規的建設存在著與行業發展不相稱、信息滯后的問題,形成了監督管理工作的漏洞。同時,大量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在建筑行業得到廣泛應用,但針對這些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技術實施規范和標準卻沒有及時的制訂和跟進,給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盲區,監督執行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
2.2 工程質量監督方式單一
現今,針對實物進行監督是大多數工程質量監督采用的形式。這種監督管理形式雖然操作性強,效率高,但無法實現監督機構對工程質量的全方位監控,監控內容和監控方式單一。
隨著建筑物形式的多樣化和結構的復雜化,建筑工程呈現出工期長、多專業、多工種的特點,工程質量的監督內容信息量大,傳統的實物質量監督方式約束了監督管理的全面性,無法實現對工程質量全面準確的有效控制,已不能滿足建筑市場的發展要求。
2.3 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機構定位不明確
雖然我國在工程建設實施中開展了“政府監督、社會監理、企業自檢”的三級質量管理體制,但是卻沒有實現監管體系中各環節的有效銜接,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社會過多依賴工程質量監督核驗,客觀上把工程質量監督機構視為了工程質量的責任者,這意味著政府工程質量監督機構變相成為工程質量的責任者,而直接參加工程建設的各方責任主體,反而“袖手旁觀”,造成了責任單位與監管單位的錯位,使工程質量的監管工作出現了角色顛倒,位置混亂,違背了三級質量管理體制的運行原理。在這種錯位中,質量監督作為政府管理行為的延伸,政府同樣也成為工程質量的責任者,直接導致實際工程質量責任制的“真空”,工程質量的監管也無從談起。
三、提高工程質量監督水平的對策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保證建設工程質量,必須建立完善的工程質量保證體系、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監督體系,實現對工程質量多層次,全方位的質量監管。工程質量監督機構要立足實情,緊跟時代的發展腳步,積極探索新的工程質量監管思路和理念,深化體制改革,加強執法監督,建立起工程質量管理的新模式。
3.1 完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法規和技術標準
法律法規、規范標準是進行建筑施工的依據,同時也是進行工程質量監督的準繩。法律法規和相關的規范標準對工程質量監管的指導性作用無可替代,因此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體系,提高質量監督執法工作的可操作性是當務之急。隨著我國經濟建設與國際的接軌,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國際化和法制化也是大勢所趨,而將工程質量監管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則是必備條件。
3.2、完善工程質量監管模式,深化體制改革
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的職能轉變力度較大,建設工程質量監督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極大地推動了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有效開展。但應該看到,轉型后的政府建筑質量監管體系還處在完善期,存在著內部制約力度不足,工作方式不科學,信息傳遞不暢等問題。因此要加快完善監督模式,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切實提高工程質量監督水平,確保建筑工程質量。
1) 建立健全工程質量監督告知制度,提高監督執法的透明度,使工程質量監督成為“陽光監督”。
2)建立集體監督機制,保證執法監督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3)建立預見性、服務性的質量監督模式,做到服務與執法有機結合。
4)建立行為監督與實物監督并重的監督運行機制,實現從單一實物監督向工程建設各方質量行為監督的延伸。
3.3 加強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隊伍建設
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都要由具體的機構和人員來執行,沒有高素質的質量監管隊伍,就很難建立與質量監督職能相適應的權威,甚至使監督管理工作成為“無用功”,影響到工程的最終質量。因此,要重視提高工程質量監督隊伍的專業素質、不斷完善質量監督手段,增加檢測設備,改變傳統的監督檢查方法;同時,有意識的培養質量監管人員的創新意識,加大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質量監督的能力和技術水平。
此外,還要加強對質量安全監督機構和人員的考核、培訓,嚴格監督機構和人員的資格認定。
參考文獻:
[1] 馬曉榮、李旭、嚴軍,關于加強工程質量監督的探討[J],陜西建筑,2010,(08).
[2] 尹學軍,淺談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管理[J],工程質量,2006(09).
[3] 李振山,淺談工程質量監督與工程監理[J],管理縱橫,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