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課堂設計是一門藝術,對于普通的一課教學內容,在遵循上述原則時,不要刻意追求“滿漢全席”,關鍵要體現“特色風味”。讓學生在下課鈴響時,仍覺得意猶未盡,回味無窮,讓聽課教師深受啟發和鼓舞,可操作、可模仿、可借鑒,起到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
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體現創新教育,全國正進行著新課程改革,此次課程改革必將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的改變。
1 注重學生發展的主體性原則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宗旨和理念。新課程倡導把學生看成是發展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便要求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遵循主體性原則,教師應改變過去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積極采用學生主動地參與、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
教師應從過去僅僅作為傳授知識的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和各種能力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為此,課堂教學應設計出尊重學生、賞識學生、適合學生口味的學習方案,重在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喚起學生學習需求,培養學生內在情感。
遵循主體性原則還要求教師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教學形式上,可設計講授與討論、自學與輔導、猜想與探究等多樣的形式;在活動安排上,盡量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總結,從而讓每個學生的才能等到充分的展示和發展,讓全體學生都能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2 體現過程和方法的探究性原則
新的化學課程標準中,把科學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懂得科學的思維方法,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探究式學習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之一。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感受到自己失敗與錯誤,并通過糾正錯誤,逐步走向正確,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在設計探究性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創設情景,讓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猜想與假設,然后根據同學們熟悉的生活現象,利用身邊的物品及一些簡單的實驗器材,讓大家自己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再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例如,在設計“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這一節時,可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問學生發現了什么?能否用化學語言描述?
并根據這一現象,能否提出一個與此相關的化學問題?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提出了“高錳酸鉀晶體等物質還能不能再分?能分,又分成什么?”等問題,然后請學生利用高錳酸鉀設計一個實驗,探究物質是可分的,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檢驗猜想。最后交流、總結探究成果。
3 學以致用的實踐性原則
化學是源于自然和社會實踐的一門學科,它必將服務于自然和社會。因此,化學課堂的教學設計,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和認識化學規律,并把認識到的化學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他們體會到化學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習慣和良好的探究能力。
新的教材更加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體現了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例如,在學習“燃燒與滅火”一節時,教師可讓學生觀看實驗“燒不壞的手帕”進而問學生:“你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讓我們一同來學習燃燒與滅火。”此時學生急于想明白其中的道理,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后面的學習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最后,請學生列舉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為什么鍋爐越扇越旺,蠟燭一吹就滅?等。
遵循實踐性原則,還可以開展一些社會調查及綜合實踐活動,這樣便能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例如在學習自來水的生產過程的原理后,有條件的學校可讓學生到自來水公司與純凈水生產企業調查并分析比較他們的生產過程。學完“性質活潑的氧氣”之后,讓學生設計探究氧氣的性質與用途實驗方案并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真正體會到“化學是有趣的,化學是有用的”。
此外,化學課堂設計應關注社會熱點,遵循動態性原則。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組織者、設計者,是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課堂教學如果脫離了實際問題,有意回避現實中的熱點、焦點,這不僅使課堂教學失去動力,而且不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師不僅要在課內精心設計,尋找教材知識點與社會熱點的結合,還要根據結合點設計精巧的題目。例如,“非典阻擊”、“白色污染”、“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蓄水”、“無形殺手”、“綠色能源”、“能源之星”、“溫室效應”等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師只要適時加以利用,定會編出精妙的題目,學生也會從中受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