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本文作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介紹了了加強環境監測建設的方法和措施,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 加強,環境監測,建設
從環境監測的法律法規的健全、監測裝備和技術體系的更新換代、預警體系的建設、人才隊伍的培養、科研和專業技術服務等方面,探討了環境監測新模式。
1.加強環境監測法規制度的實施力度
由于環境監測立法上仍有空白,在某些領域存在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必須依據國家相關的標準規范以及法律法規,同時加速《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出臺等各項工作、做好條例配套規章管理制度的擬定工作,從而促使使環境監測管理工作真正的有法可依。
2.建立和完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
2.1 加大財政投入,持續推動基礎建設
確保監測站的辦公用房、人員編制、儀器裝備等要滿足當地環保工作的需求,為環境監測快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將提升監測能力列為對地方政府年度考核的目標,并且對于基層的環境監測部門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同時逐步促進融資渠道的多元化,針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按照各級監測站的工作要求購置辦公用品、先進的自動監測技術裝備等。借助以上措施可以逐步的彌補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所導致的地區差距,從而有效地促進 區域監 測 能力的均衡發展。
2.2 建立環境監測專用設備準入制度
逐步淘汰落后技術設備,達到推進技術體系和監測裝備的現代化目的。此外還要做好儀器設備選型,加強對環境監測儀器的研究、制定科學的裝備配置計劃,加快監測儀器的國產化、選擇適合實際工作的儀器裝備,以促進環境監測能力的提升。
2.3 提高環境監測技術
樹立監測數據準確度高、代表性強的目標,打造出技術可靠、方法科學的環境監測技術手段。監測技術路線的先進性決定了監測技術和儀器設備的先進性,為此應在現有裝備的基礎上逐步地向國際標準靠近,并且不斷地擴充、修訂、完善監測分析方法標準體系,尤其是農作物、土壤、生物等要素的監測分析方法以及應急監測等急需的分析和實驗室深度分析方法標準,從而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監測技術路線。
2.4 加強自動化監測設備的維護及運行管理
通過加強系統日常維護檢查和校準核對,保證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準確有效,確保監測數據準確可靠。另外,要及時總結經驗,加強交流。
3.完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加快推進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不僅是加快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戰略性的任務,同時也是實現基礎性轉變的重要任務,更是環境保護工作的立足之本、環境執法的依據。通過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可以實現全面反映環境質量趨勢與狀況,預警各類環境突發事件,同時為切實改善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能力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1 樹立環境監測目標。通過設置科學的環境監測體系、明確環境監測的法律地位、依法開展環境監測的目標,逐步的構建科學高效、完整和諧的環境監測行政管理體系和法規政策。
3.2 為了構造傳輸及時、簡便實用的環境監測信息體系,以環境監測及時傳輸以及數據的安全可靠目標。監測站可以通過配備專用微機,做好計算機專業知識的普及、開發及利用現有的技術資源等手段,逐步的實現以計算機為主體,構建功能完善的環境監測數據庫。從而可以實現相關功能的自動化,例如數據的查詢、輸入、自動歸檔、統計分析及檔案管理等,從而使環境監測工作朝著高科技、高效率方向發展。
3.3 逐步提升應急監測的預警能力。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反映的靈敏性以及運轉的高效性兩個方面。在重點區域、敏感區域應加快購置應急監測車,配置應急監測分析儀器,加強應急處置能力技術儲備,提高應急預警能力。
3.4 完善監測網絡和信息報告制度。通過梳理運行機制,構建運轉高效、功能完備的污染源監測網、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警監測網環境質量監測網等,從而建立快速高效的環境監測信息報告與以及布制度。
3.5 加大區域間的交流,努力建設“相互援助、快速聯動”的應急網絡,切實的保障環境安全。
4.完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
4.1 將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滲透于環境監測工作整個過程。環境監測站不僅承擔著重要的環境質量例行監測任務,同時也承擔環境管理服務的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的任務。但是在某些地方,環境監測數據質量還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環境監測工作中,一味的將重點放在實驗室樣品分析、數據的填報及匯總,而在樣品采集、保存運輸、信息傳輸等過程中卻存在著一系列的漏洞,直接影響了環境監測數據的可靠性。所以,要達到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就必須重視監測的質量,可以通過狠抓質量、保證體系的落實,加強監測的質量管理的手段確保環境監測質量。從而實現將工作職責落實到個人,嚴格遵照質量保證體系的規定要求和管理制度開展工作,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可靠。另外通過定任務、定崗、定職責的方案,在環境監測工作的各個環節,包括監測方案制定、樣品采集,到監測報告編寫都必須嚴格的按照相關的質量體系文件規定執行。
4.2 逐步建立健全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實現管理體系高效運行的目的??茖W完整的管理體系作為監測質量的保證,可以通過技術文件的形式,不管是質量手冊、程序文件,還是質量記錄作業指導書等,都可以實現對于對各個監測環節、工作部門職責和行為進行規范,同時也可以對實驗的環境、條件進行監測,促使管理者嚴格要求自身行為,保證每個工作崗位進行的規范。監測的質量管理,其實就是監測質量體系的建立、不斷改進及嚴格施行,要求每一個監理站要逐步的建立與本單位要求相符合的質量管理體系。
4.3 不斷提升綜合分析能力及水平,創新監測綜合評價體系。環境監測水平的高低以及環境管理服務質量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綜合分析能力的強弱。污染源監測的結果以及環境質量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方式體現,所呈現的各種趨勢、結論、因果都是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上科學分析的結果。為此,只有高質量的綜合分析報告才能著實地為環境管理決策服務。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進行信息的收集、調查,并建立數據庫,為綜合分析打下堅實的基礎。
5.加快監測隊伍素質建設以及監測人才的培養
高素質的監測隊伍不僅是保證監測質量體系有效施行的條件,同時也是保質保量地完成監測任務的重要條件。因此,要通過以上兩個重要途徑,不斷的培養人才、提高監測隊伍素質,從而從根本上加強監測能力。
強化思想教育工作,培養政治素質。監測人員只有具備了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以及勤懇、認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才能從源頭保證監測質量的提升。建立和完善培訓體系,加強技術培訓和學術交流,提高監測人員的業務素。隨著科技的發展,監測人員必須加強學習,加速知識更新,因此,應將培訓、進修作為基礎工作來抓。運用各種激勵機制,用事業和待遇留住人才,調動監測機構和人員的積極性。完善聘任制度,加強隊伍管理。
6.開展環境監測科研和專業技術服務
近年來環境管理方面的問題日益深化,必須通過創新思路以及提升管理等手段,逐步的實現對業務體系的優化,技術難題的解決,服務效能的提升。各級監測部門不僅要確保完成監測任務,還應重視基礎科研工作,積極挖掘內部潛力,同時充分利用有限的儀器設備、技術力量,集中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即使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也要從開展環境影響本底調查、評價監測等工作入手,以便促進思路開闊、隊伍素質的鍛煉以及環境監測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最終逐步建立起具有科學性、規范性、針對性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
7.結束語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為環境決策、環境執法、污染防治提供技術支持、技術監督和技術服務。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環境監測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應用前景,同時在相關的行業中也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污染源的排查、污染減排、水專項環保工作、宏觀戰略研究等工作。但當前的環境監測工作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困難,例如監測水平滯后以及檢測的能力有限等問題,嚴重地制約了我國環保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此需要不斷加強環境的監測工作,將強化環境監測工作落實到實處,從而逐步地推進環境監測由舊模式向新模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朱 余,陳 曦. 關于環境監測現代化問題的思考[J].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9(3).
[2]林淑珠.加強基層監測站的管理工作[J].福建分析測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