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形式基礎課的教學應當結合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本文從教學實際案例出發,將“形式基礎“課從學科基礎課課程設置的“點”,向專業課課程的“線”串聯,再向專業教學體系的“面”輻射進行梳理。為教學中對學生創造意識的培養,理論到實踐能力的提升,以及今后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環境設計;形式;教學觀念;教學方式
環境設計專業培養的是具有較好理論基礎、較寬厚的專業知識面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通過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三個部分完成培養目標。“形式基礎”作為知識結構重要組成部分,在經過由“三大構成”向“形式基礎”轉變后,更大限度地開拓了學生的視覺語言、造型方法和想象創造力。在多年教學中,筆者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教學案例分析來闡述對于該課程教學觀念和方式的轉變,以及研究如何更合理地將形式基礎課與環境設計專業課銜接過渡:從學科基礎課課程設置的“點”,向專業課課程串聯形成的“線”,進而輻射到整個專業教學體系的“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從“三大構成”到“形式基礎”的轉變
“三大構成”起源于1919年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構成分為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稱為“三大構成”。作為美術院校或美術專業的學科基礎課,“三大構成“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三者既獨立存在又相輔相成。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模式的改進、教學理念的更新,使得在固有分塊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顯露出一些弊端:第一,學生從考前訓練的臨摹、寫實的“具象思維”向概括、法則應用的“抽象思維”過渡,還不能完全理解和解決抽象理念及造型實質問題,課程實訓無從下手,只能參照書本或網絡資料,既沒有創意也失去了對該課程的興趣。第二,以往“三大構成”的教學是獨立進行,每位老師有各自的教學方法,每門課程的實訓內容也是獨立命題,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尋求其關聯的規律。另外有些教師的教學內容側重于對形式法則的練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創造力的激發,對后續專業課的學習產生一定影響。第三,“三大構成“教學體系中,對于三門課程的課時分配基本是按照1:1:1的比例在劃分,并沒有注意到視覺傳達設計方向和環境設計方向的需求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在內容配比上進行調整。
中央美術學院的周至禹教授,率先改革教學內容,對三大構成的教學模式進行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形式基礎”教學課程及其理論體系。力求在延續三大構成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涵蓋更多自由靈活的形式,從自然的形式闡釋形式在自然中的功能、自然的形式對設計的啟發。從藝術的形式闡述形式對于精神表現的作用,以及形式在藝術中的獨特性;從設計的形式證明形式的設計效用,即形式的功能與審美作用,使學生能夠從二維到三維,進而延續到對四維形式的關注,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把學科基礎課這一個“點”的問題扎實解決。
二、從“學科基礎課”到“專業課”的過渡
(一)“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
學生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存在一定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讓學生學會從自然與現實生活中觀察和發現形式,并且通過實訓提高學生提煉形式秩序的能力,從而可以靈活地運用和創造形式。在了解形式的定義、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形式與結構、結構與構成等基礎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教學實踐環節從二維的形式開始介入。
從自然事物和身邊事物為著眼點進行觀察,并將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元素提煉,并用二維的形式進行表達。學生從堆放在教室角落的畫架中發現了形式美感,用速寫或攝影的方式進行觀察并記錄。通過框架、骨格的呈現以虛實進行點、線的表達,完成了從“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從來源于自然的形式闡釋形式在自然中的功能作用,及在后續課題延展及專業課學習中形式提煉能力的培養。
(二)從“正向思維”向“逆向思維”的過渡
學生入校時對所選專業有一個大致了解,但對具體的課程框架和方向的選擇仍比較茫然。作為學科基礎課就需要在完成本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結合行業內的知名設計師、著名設計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研究,使學生可以從專業技能和設計思維的綜合角度向專業課方向進行過渡與轉化。蘇州博物館將現代主義和蘇州建筑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美感。外墻用灰色線條強調,突出了建筑物的形狀。線條和塊面構成的二維的形式,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東方美學,每一部分之間的尺度和比例關系都極為考究。在滿足結構合理性的同時滿足形式的審美。學生在分析研究了這一經典案例后,把案例元素和理論知識相結合,將形式要素通過形式美法則呈現出來。
灰色和白色成為博物館的主色調,與蘇州傳統的城市文化和特色相得益彰。對于色彩的形式當中灰度的研究也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中軸線上的八角中央大廳位于入口內的前庭與后庭山水園之間,借鑒蘇州傳統建筑立貼式梁架結構,材料采用現代鋼結構,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這一結構關系在學習三維的形式中分解與重組、尺度與比例、內部與外部等內容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同時對完成阿基米德多面體、柏拉圖多面體的訓練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筑相圍,北面與拙政園相鄰是一座在古典園林元素基礎上精心打造出的創意山水園。在現代的空間中,呈現蘇州本身的同時詮釋古典的東方園林精神。館內空間的營造,園林的設計也為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思維形式中,維度的穿越、時間的要素等抽象概念時提供了恰當的實例同時也為后面的專業課程“空間構成”“園林設計”做了一個良好的鋪墊。
推薦閱讀:環境監測課題研究周期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