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霧霾侵襲國內重工業城市,造成無法挽回的居民身體健康損失和環境損失。本篇環保法論文論證我國加強治理霧霾工作的必要性,闡述新環保法對治理霧霾的創新性發展,建議建立污染監測網絡,制定更嚴格的節能減排標準和違法處罰措施,規范跨行政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防治工作。
推薦期刊:《環保科技》(雙月刊)曾用刊名:貴州環保科技,1979年創刊,立足貴州,面向全國,是開展環境科學領域學術交流、學術討論的園地。刊載環境科研,環境監測,環境管理,環境經濟,環境法規,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研究報告,應用技術,環境評測,論述等。適合廣大環境部門工作者,廠礦企事業單位的廣大科技人員與大專院校師生閱讀。《環保科技》主管單位:貴州省環境保護廳,主辦單位:貴州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
關鍵詞 霧霾治理 新環保法修訂 生態文明 環保監測網絡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于2014年4月24日修訂通過,新修訂的環保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一系列的制度規范和創新對治理霧霾顯示出了積極的意義。堅持生態化的道路治理霧霾,制定霧霾污染物的預防措施,如密切監測污染物,嚴格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加強各級責任政府之間的合作等等,新環保法的修訂內容為霧霾治理的制度規范提供了更詳盡科學的法律依據。
一、我國加強治理霧霾工作的必要性
2013年,持續的霧霾天氣讓所有人都吃夠了苦頭,不僅造成了人們外出的不便,更是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危害,使得人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經濟過快發展帶來的副產品——環境污染,并為自己過分破壞環境帶來的惡果買單。雖然霧霾在天氣好轉、有風的情況下會自動慢慢消散,但以現在的情形來看,只要一天不將根源徹底鏟除干凈,霧霾仍會經常“光顧”人們身邊。據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發布的《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稱,太原、北京、烏魯木齊、蘭州、重慶、濟南、石家莊7個城市位列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內,屬于霧霾的高發區,更是加深了人們的擔憂,環保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在我國現有《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對霧霾治理的法律規定原則性過強,各級政府對霧霾的防治工作成效甚微的情況下,如何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防治霧霾污染的法律機制,從根源上防治空氣污染,必將成為法律科學和環境科學的一大研究課題。
2014年3月9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出要修改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
對于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可借鑒英國倫敦霧霾治理的標準和日本的先進經驗。
(一)英國治理霧霾的法律機制的有益啟示
19世紀,英國的工業急速發展,卻給倫敦帶來了極其濃厚的灰黃色煙霧,這些灰黃色煙霧多由工廠產生。在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里,這種情況日趨嚴重。終于在20世紀50年代,倫敦的霧霾情況到達頂峰。一年中倫敦的有霧霾的日子多達50天左右,在這些霧霾的日子里,倫敦市民的視線區域不超過1000 米。終于在1952年12月倫敦發生了著名的“倫敦煙霧事件”。據史料記載,僅在12月5日到8日這4天里,倫敦市就死亡了4000人。而這高發的死亡人數則歸咎于霧霾。直到12月10日大霧才漸漸散去。
1.頒布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經歷此事件的英國人痛定思痛,逐漸開始反思工業化帶來的惡果。高度的工業文明不僅能帶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空氣污染的苦果也是難以下咽。因此英國人率先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法律規定,倫敦市內的電廠必須搬到郊區重建。并且要求工業企業采取一系列節能減排的措施,如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同時,法律鼓勵城市居民使用天然氣,改造傳統的煤灶。
2.出臺一系列空氣污染防空法和交通污染防治措施。自1968年開始,為了嚴格約束廢氣的排放,英國接著出臺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弱了煙塵和顆粒物,遏制了倫敦的空氣污染狀況。
然而,到了80年代,交通污染愈演愈烈,甚至成為倫敦空氣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取代之前的工業污染。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來治理交通污染。包括鼓勵市民優先使用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措施,并控制私家車數量、減少汽車尾氣排放、以及整治交通擁堵等等措施。
到了1995年,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并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上世紀80年代,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有大型環形綠地,綠地面積達4434平方公里。早在2003年,倫敦市政府為了符合國家空氣質量標準,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征收“擁堵費”,并將此筆收入用來改善公交系統,大大的改善了倫敦市區的空氣質量。
(二)日本治理霧霾法律制度創新的有益啟示
研究日本霧霾治理的先進經驗可知,日本2009年再次加強了尾氣排放規定,該規定標準為全球最嚴格的標準,因此日本的汽油和柴油中含硫量降低 10ppm(百萬分比弄高度),而目前中國執行標準是汽油含硫量不超過150ppm、車用柴油含硫量不超過350ppm。與日本相差了15倍以上。企業未采取相關措施導致的損失是采用房屋設施的10倍,不僅包括承擔營業許可、賠償的風險,還有可能出現與政府或其他企業之間的交易中止、消費者不購買其產品的風險。
嚴格的排放標準,嚴苛的違法責任和后果,有效地減少了廢氣的排放,從根源上減輕了日本的霧霾污染,值得我國霧霾防治機制借鑒。
二、新環保法對治理霧霾的創新性發展
研究上述英國和日本治理霧霾的經驗,可得知,治理霧霾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敦促民眾和企業建立起良好的環保意識,而政府則要擔負起環境保護立法和執法的工作,貫徹生態文明觀念,建立污染監測網絡,監督企業污染排放情況,制定更嚴格的節能減排標準和違法處罰措施,規范跨行政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防治工作。新環保法的修訂創新性的發展了上述措施,力圖使霧霾的治理卓有成效。
(一)生態文明的觀念貫徹始終
霧霾天氣反應出我國當前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是大氣污染問題,霧霾天氣的出現提現我們必須要轉變觀念改變當前社會的發展模式。對我國來說,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生態文明。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且愈演愈烈,市民和部分企業的生態文明意識缺失和對環保法制觀念的淡薄是這種趨勢的深層原因。新環保法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將生態化的觀念進一步強調,貫徹整部修訂法律的始終,對治理霧霾大有裨益。
新環保法在第一條就開宗明義的提出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接下來的第六條、第十三條、第二十九條等多處闡釋了生態文明的內涵。
尤其是第二十九條國家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同時新環保法的第三十一條還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關于公益訴訟歷來是學術界和實務領域研究討論的重點,本次新環保法規定了環保社團可以成為公益訴訟主體。第二十條規定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加大企業參與污染防治力度、與《侵權責任法》相結合等。以上均是新環保法關于生態文明的亮點。
(二)建立污染監測網絡
PM2.5值是霧霾污染程度的重要標準,但我國尚未完全建立起對PM2.5的法律監控機制,導致在此霧霾嚴重之前公民對這一參數的了解甚少,對其危害與預防更是寡淡,而空氣中的顆粒吸入過多對人體的肺部和肝臟等器官損害極大,因此,建立起對PM2.5的監控并及時向公民公布顯得頗有必要。同時,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空氣污染特征和經濟發展水平 ,選擇重點地區開展空氣污染檢測與社會人群健康影響評估工作,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霧霾檢測網絡。
有效治理霧霾須抓好預防措施,污染爆發之前的事前預防顯得尤為重要。對霧霾各項指標的監測機制須加強。在新修訂的環保法中,第十一條著重規定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建立監測制度,組織監測網絡。監測網絡包括環境質量監測網和重點污染源排放監測網。
自霧霾污染爆發以來,除北京等一線城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霧霾應急預案和監測體系,方便市民及時了解霧霾的最新情況,以便及時有效的預防外,我國其他城市的霧霾應急預案卻并未落到實處,市民并為見到及時有效的霧霾防治措施,令人詬病。因此,霧霾監測網絡的建立對及時公布防治霧霾措施進度,安撫民眾情緒,穩定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三)制定更嚴格的節能減排標準和違法處罰措施
霧霾產生的重要原因在于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過多,而這些沉浮物則來源于城市的汽車尾氣、工廠廢氣排放等污染氣體,因此,制定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對于霧霾治理極為重要。而新環保法則作出了建立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立法要求,第二十七條規定國家實行排放污染物申報和征繳費用制度。該條規定: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并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和對環境的危害程度征繳費用,征繳費用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根據有關法律制定”。通過污染物排放的申報和繳費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鼓勵企業淘汰落后設備和升級技術,安裝廢棄處置設施,實行污染排放總量控制。
(四)規范跨行政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防治工作
環境保護執法一直存在執法困難,力度不足,執法效果達不到立法要求。而大氣污染執法具有全國性甚至全球性,并非個別地方和區域環保執法能夠起到根治的效果。治理霧霾需靠不同層級、各行政區域的政府環保部門的執法合作,建立統籌的污染放置區域聯動機制;賦予環保執法部門獨立的執法權,進行獨立的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才能有效治理霧霾,減少霾天給人們帶來的種種困擾。
因此新環保法第十四條規定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工作。依據國務院批準的重點區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和相應責任決定跨行政區重點區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
三、結語
研究英國和日本的霧霾治理經驗可知,嚴密的立法和全民參與的治理措施是其治理霧霾成功的重要保障。新修訂的環保法從法律規范的層面為治理霧霾提供了科學的法律依據,其實際效用則要看其實施的情況,對霧霾治理起到的真正效用。而保障新環保法的規定落到實處,不僅是行政機關的責任,而且要積極號召民間組織、企業、公民等全體參與方能將法律規定和標準嚴格實施,從而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問題,還祖國大好河山一篇晴天。
參考文獻:
[1]于宏源、毛舒悅.多元治理視角下的霧霾——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幾點思考.綠葉.2013(11).
[2]石頭.霧霾治理:倫敦告別“霧都”之經驗.求知.2013(6).
[3]唐艷冬、蔣磊、楊玉川、陳坤.意大利火力發電與霧霾治理對我國的啟示.環境保護.2013(24).